扬州丰乐上街天宁寺旁,有一传奇藏书楼,清代七大藏书楼之一的文汇阁。阁中藏有《古今图书集成》与《四库全书》,由乾隆帝钦赐名。
今年,文汇阁刚刚复建完成并对外开放。“书阁合一”的胜景,吸引无数粉丝前来打卡。
阁内,一幅身着长衫、头戴斗笠的人物画像十分显眼。他是谁?为何出现在文汇阁?他与《四库全书》又有什么关系?
他就是一代扬州奇才汪中。
现代快报+记者 张然 宋经纬/文
刘畅 钱念秋 施向辉/摄
狂人
汪中很狂,是“朋友圈”对他的统一评价。
焦循在《书谢少宰遗事》中述及他,也说:“容甫素放言,好臧否人。”汪中,字容甫。
凌廷堪在《汪容甫墓志铭》中说:“君于时流,恒多否而少可。”
就连他的“闺中好友”洪亮吉,也说他狂。《书三友人遗事》中有一个小故事,说汪中点评当代学者,大放厥词,“扬州一府,通者三人,不通者三人。”
“通”的人是谁呢?高邮王念孙、宝应刘台拱和俺汪中。“不通”的都有谁?吏部的部分人。
好家伙,一下把当权者都得罪了。他还没完,“汝再读三十年书,可以望不通矣!”
为何如此狂傲?这要从汪中的经历说起。他出生于1744年,病逝于1794年,短短50年活出极致的光彩。
汪中自幼贫寒,十几岁就出去给书商打工,也因此养成爱看书的习惯。20多岁开始,汪中靠着给官员当幕僚为生,足迹遍布江南各地。
学而优则仕,汪中早年也有过这念头。每次科举开试,他都参考。
听说有一回,有个姓孟的督学主持江苏科考,踱步到汪中考桌旁,汪中为逞其才,三下两下就考完交卷,大力拍桌子:“今日当吓死小孟矣!”
他喊人家主考官“小孟”,胆子可真够大的。结果出榜那天,从上看到下,就是没有汪中。
次日,“炮再九鸣,又四人扛一案出”,众人一瞧:“超超等第一汪中。”
原来是“小孟”弄的一个恶作剧,把汪中吓了个半死。而汪中呢,却不干了。桀骜不驯的性格,注定了他与仕途越走越远。
牛人
汪中的狂,是有底气的,因为他确实是一个牛人。
江都汪中曾自言:“中少时向学,实私淑诸顾宁人处士,故尝推六经之旨以合于世用,及为考古之学,惟实事求是,不尚墨守。”(收录于《江苏文库·书目编》《江苏艺文志(增订本)扬州卷》)
因为在大运河沿岸,当时的扬州交通便利,文化昌盛,出版印刷业十分繁荣。自然,汪中接触到的书很多,而且他有过目不忘的本领,很快就遍读经史百家,完成了一定的知识储备。
27岁那年,他曾目睹仪征的一场大火,烧毁了很多运盐船,唏嘘之际,写下《哀盐船文》。这样一篇继承了汉赋与骈文特点的文章,得到文坛大咖杭世骏的赞赏,称之为“惊心动魄,一字千金”。也因为这篇文章,汪中一举成名。
28岁时,汪中至安徽当涂,成为学政朱筠的幕宾,在此期间,他结识了很多文人,并且将精力放在了古文创作与经学研究上。
朱筠离任前,写信向别人引荐汪中,说道:“汪生,通人也。其学知经传之义而达于史事,又善为古文词。筠在江南,尚或为之所;筠去,恐遂穷以死。其才当为世爱惜之。”
信中的“通人”实际上就是夸奖汪中样样全能,毫不偏科。在经学、史学、诸子、音韵等方面,汪中都有所开创,被称为一代“通儒”,而且他对扬州学派的形成也做出了巨大贡献。
清乾隆年间,皇帝召集天下文人编纂《四库全书》。对于恃才傲物、从未获得一官半职的汪中来说,命运的齿轮开始转动了。
奇人
乾隆五十五年(1790),汪中应聘至镇江文宗阁检校《四库全书》。
为了妥善保存《四库全书》,乾隆兴建了七座藏书楼,北京文渊阁、文源阁,承德文津阁,沈阳文溯阁,称为“北四阁”。扬州文汇阁、镇江文宗阁、杭州文澜阁,称为“南三阁”。
汪中工作的镇江文宗阁,正属于“南三阁”之列,不同于“北四阁”只限皇室使用,“南三阁”可以说是清代的公共图书馆,是允许学子们进来阅览的。
汪中过目不忘的本领在校书过程中得到充分的发挥。无需查阅原文,他就能发现书中错误。
因为成绩太过突出,乾隆五十九年(1794),还生着病的汪中又被推荐到杭州文澜阁校书。但小时候的贫寒生活使他的身体一直不好,当年冬天,他积劳成疾,卒于西湖葛岭园僧舍,享年50岁,江南文人为他举办了隆重的祭奠仪式。
幼年丧父的悲剧再次上演在汪中儿子身上。汪中去世时,他的儿子汪喜孙才刚刚9岁。
等到汪喜孙长大,整理父亲的遗作以及关于父亲的记载,觉得时人对父亲的评价有失偏颇,怎么光写“狂”呢?
于是,等到汪中去世40多年后,汪喜孙邀请当时著名的学者为父亲曾生活过的西湖诂经精舍和金山精法楼写碑记,赞扬父亲为校勘《四库全书》所做出的贡献。
江南文人黄承吉称汪中为“经神”,他在《为汪孟慈农部题其尊人容甫先生并祀西湖金山事》一诗中写道:“君生本为校书生,死作经神固应尔”,他认为,死后能够得到文汇、文澜、文宗三座藏书阁的推崇和祭祀,只有汪中一人而已。
如今,在重建的扬州文汇阁中,依然挂着汪中的画像,皇皇巨著《四库全书》犹在,人们对他的敬仰亦犹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