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B6版:读品周刊 上一版3  4下一版
 
标题导航
  内容检索:
 
  2023年8月27日 星期 放大 缩小 默认 3 上一篇 >>返回首页
奔腾不息的情感之河
  《从边缘到中心》
  戴荣里
  红旗出版社

  □李超

  散文集《从边缘到中心》收录戴荣里先生在美丽的西南边陲城市云南瑞丽挂职期间撰写的大部分散文作品,还包括挂职结束后回北京撰写的一批精品佳作。全书约40万字,分为“一字边疆”“从六点到七点半”“回望”三个部分。每一篇作品堪称精思佳构、形神兼备、独树一帜。文字和内容具有很强的亲和力、感召力,人物和故事典型立体、真实可信,蕴藏其中的思想和情感火化常常打动读者,感染人心,产生出情动于中的艺术效果。

  戴荣里是一位著述丰厚的散文作家。著有《倾听》《倾诉》《倾心》《我的太阳》《音乐的耳朵》《与父亲对话》《散步》《死亡断想》等散文著作。他说:“水是灵性的物质,也是万物生存不可或缺的东西。在广袤的大地上,每个人都是一条河流。”是的,每个人都像一条河流,起自祖先的源流,它受自然之美的熏陶,感受四季风霜雨雪的变幻,沾着泥土的颜色,带着花草的香气,以水的潇洒,随时光漫步;或干涸长出森林,或暴涨奔向大海,总是以顽强的生命风姿呈现于大千世界。读戴荣里的《从边缘到中心》散文集,能够深切地感受到他的作品犹如天上之水奔流到海,或汹涌澎湃、或涓涓细流。而他更像是一条河流,在洋洋洒洒的流淌之美中,向读者传递那奔腾不息的情感之河的独特气质。

  戴荣里挂职的瑞丽,是一座多山多水的城市,灵山秀水滋润了他的语言之河。古往今来,在浩如烟海的文字世界里,散文更注重语言之美,散文的语言变化,能给读者带来多重的审美体验。在语言的河流里,戴荣里的作品呈现出鲜明的艺术审美,展现出精致细腻的语言风格。散文语言的闪光永远是散文作家追求的境界。散文语言不同于诗歌的高度凝练,也不同于小说语言的故事化叙述,散文在无形中锁定着有形之美的语言质地。在语言塑造的通道中,散文家的推敲之功更见功力。《从边缘到中心》中的第一部分“一字边疆” ,作者仅用一个字为题,一口气写了71篇散文。简洁而极具表现力的语言,诚恳的写作态度,延绵不绝的情感倾注,彰显了一位散文家语言雕刻的自觉,同时也展现了作者驾驭语言的深厚功力。

  在戴荣里的散文世界里,涌动着一条澎湃不息的思想之河。思想作为散文的精髓,向读者传递着散文之筋骨。古今中外的散文大家各显神通、各展绝技,皆通过各自的思想呈现,来完成作家个性艺术风格的登峰之美。戴荣里的作品一方面自觉规避散文美而无魂的通病,另一方面着力闪现出思想的锋芒。其散文作品所呈现的叙述自洽性约束,能够看出作者深厚的理论学养和严谨的逻辑修养。《从边缘到中心》一书,“从六点到七点半”这一部分39篇作品,犹能反映出作者睿智、理性、质朴、真挚的人生感悟,作者在自然率性的流淌中,以一种融入且超然的笔调,构建了一个博大而厚重的精神世界。心态的平和、思考的智慧、人性的宽容、情怀的悲悯、追求的崇高等等,作品无时无处不在体现作家哲学的思考和思想的光芒,让阅读者在智慧的山水中自由穿行,在美好的精神家园里流连忘返,享受阅读的美好、闲适、愉快与舒畅。

  读戴荣里的散文作品,你还会深切地感受到作家徜徉在一条深厚的历史之河中。他的散文篇章不仅在传承着散文自身的历史之美,也在传递着文化接续之力,体现出对历史文化的继承与创新,对当下现实的解读和对未来发展的展望。《从边缘到中心》一书的第三部分“回望”,收录了作者59篇散文,这里既有对云南边疆历史人文地理和民族文化的深度观察和深情怀想,也有对京城历史人文的探寻与发现。他说:“散文家和科学家最大的区别是,前者创造意象,后者寻求创造具象化的工具。历史需要剖析,需要散文家的想象还原历史的真实;未来需要意象之美,散文家没有科学家所带来的高科技工具的实惠,却能让读者在意象之美中解除生活的病痛。”正是这一创作理念,使他的散文作品记录过往,记录自己,记录家族,记录自然,记录思想交锋,记录对未来的憧憬,把厚重的历史跃然于纸上,流淌于笔端,呈现给读者。

  一本书,一条奔腾不息的情感之河。它来自祖国西南边陲,来自祖国首都心脏,更来自作家的心灵深处,它蕴藏着生命的图腾,它容纳着人间的悲喜,而这条深邃的情感河流终究会流向远方,流向大海,流向读者的心田,流向自由、欢畅的未来。

3 上一篇 放大 缩小 默认
 
现代快报版权所有 版权声明  | 联系方式 | 网管信箱 | 广告服务

苏ICP备10080896号-6 广告热线:96060 版权申明 本网法律顾问:江苏曹骏律师事务所曹骏律师

版权所有 江苏现代快报传媒有限公司 @copyright 2007~2016 xdkb.net corperation.All rights reserv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