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苏州 李云
第一次认识到平望辣酱的好,却是因为一瓶来自七都的虾籽酱油。
细密的虾籽货真价实肉眼可见,装在一只小碟里。另一只小碟里装的便是平望辣酱。这两只小碟齐齐地摆在餐桌转盘上,为的是蘸刚蒸出锅的虾肉馄饨吃。美味出现在桌面上,纯正的苏式腔调细致入微。一只馄饨蘸上虾籽酱油、再蘸上平望辣酱,入口,剩下的只能是醉生梦死——不得不闭上眼睛,把身心全部交给食物,交给口腔。本就鲜味十足的馄饨,被虾籽酱油一封口,鲜味就收了回去。但平望辣酱恰如其分的咸香,又把鲜味给吊了出来。一封一开之间,当然不是大开大合,而是携上小领口露出来的一丝儿缝隙,鲜美与咸香一混合,重与轻、刚与柔,阴与阳,神圣的使命完成,一盘馄饨就霸占了餐桌的舞台,让人心满意足!
虾籽酱油是好东西,何况还是由老镇源店主亲自手工制作,于情于理都是珍稀货。平望辣酱这个小妹就这样被豪门里的虾籽酱油抬高了身价,同时也把自己从容地美艳了一把,之后吃蛋炒饭,我也喜欢挖一勺子辣酱拌着吃。
当虾籽酱油遇见平望辣酱,就好比梁山伯与祝英台,刚开始是兄弟情分,然后是相亲相爱,最后是一家亲——美味即是抱团取暖,也是破茧化蝶。情感细致的变化与转折,只能是吃到嘴巴里才能够领会。好在七都和平望离我都不远,一个站在太湖边,一个站在运河畔。
或者说,它们一直在等着我,当岁月对我进行裁剪和磨砺之后,心平气和中,它们出场了,继而被发现。也就是说,起初,我是有些瞧不上平望辣酱的。因为它没有辣味呀,没有辣味的辣酱怎么能叫辣酱呢。
我第一次吃平望辣酱,是在镇上的一家面店。那时候的南麻还很小气,街面只是一个“之”字形,人与人之间都是熟悉的,不是富阳街就是南洋街的,不是东庄浜就是蒋家浜的。属于自恋型,便也就有点排外。江南乃富庶之地,自恋一点没有错,所以面店里的辣酱只有平望辣酱。辣酱装在长长的玻璃瓶里,并不像常用之物,瓶盖上落有一层灰。看着像辣酱,其实一点也不辣。年轻的我,也无法感受到咸香里的一唱三叹,对这瓶一点也不辣的辣椒便产生了真假的质疑。
眨眼就来到2007年,我从报纸上看到一则消息,上面说平望辣酱制作工艺已被认定审批为首批非物质文化遗产。达顺酱园这家百年老店不仅生产辣酱,还生产辣油,酱菜等。平望辣酱始产于1934年,选用的辣椒是上等的鸡爪辣椒。鸡爪辣酱特点便是空腹小、肉质脆、嫩、微辣。一个“微”字,可能就是精华,是重头戏。再配以优质食用油经加工制成,油质清透、辣味醇香。
百年历史沉浮,功不可没。一瓶辣酱显然已是“平望味道”,平稳、温和、内敛,带着点小确幸,更像是一马平川的回首张望。还由于水运、陆运发达,平望便是重要的交通枢纽,命运因此就只能是沿途的风景,像驿站。经过这里,要么是出发,要么是回家。这让小九华寺、莺脰湖,多少是有点委屈的,那么好的风景只在眼睛里一闪而过。一段时间,平望路边饭店的人气可谓盛况空前。正是这些南来北往的客人才让平望辣酱延续了下来,因为南来北往的过客不管是从船上来还是从大车里来,多数是喜欢吃点辣的。虽然这款辣酱并不辣,但足以安抚想念辣味的心,至少是辣酱吧,至少咸香醇厚啊。
我喜欢上平望辣酱,是最近的事。这时,我在到南麻生活已有二十余年。口味和性格有所改变。过不惑之年,逢人处事,不再心急火燎。也找到了吃平望辣酱的最好搭档——虾籽酱油。当虾籽酱油遇上平望辣酱,是融合,亦是独立成篇,所要说的不过是衣食住行里的一件喜欢吃和不喜欢吃的事。但食物与人的相见也存在机缘巧合。所谓的味道亦是人物的气质,谁还能说这款辣酱为什么不辣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