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朱步楼
古人有言:“世事洞明皆学问,人情练达即文章。”学会识人鉴己、知世处事,是人生的永恒课题。“得人之道,在于识人”,“为治以知人为先”。治理一个国家,关键在于人才。不细观不能明识,不明识不能确知,不确知不能善任。如果说现代经济社会的竞争重点是人才的竞争,那么首要的应该是“人才发现”的竞争。
“人”字一撇一捺,落地不太稳固。学会识人,与德才兼备者同行、与情投意合者交友,人生就有了重要的支点,立足社会的根基就会更加扎实。
人心难测,识人不易。《庄周试妻》曰:“画龙画虎难画骨,知人知面不知心”。孔子也曾感叹:“凡人心险于山川,难知于天”。了解一个人的外貌特征容易,知晓一个人的内心却很困难。人心确实难以捉摸,但人性还是有规律可循的。入水游泳要知水性,人际交往要识人性。所以,学会识人,是一个人成长成熟的必修课程。
美国德克萨斯大学教授山姆·高斯林写过一本《看人的艺术》,认为每个人拥有的三类物品会透露出自身的信息:第一类是身份标识的物品,如住房、开车、穿戴等,与其职业和生活方式相关;第二类是作为“情感调节器”的物品,如有的人喜欢在卡包里放家人、爱人的照片或设置成手机壁纸,可以推断其是个从家庭获得情感慰藉的人;第三类是留下行为痕迹的物品,如写的字、文章,社交圈、朋友圈的互动以及手机使用的头像、昵称等,能了解其思想开放程度和行为习惯。
中国历代先贤把识人作为识优,总结了许多识人辨贤的方法。曾国藩曾说过:“择友、识人乃人生第一要义,关乎一生之成败。”观人重在言和行,识人重在德与能。依笔者所见,在当今社会,倚富欺贫之人不可近,见利忘义之人不可结,口是心非之人不可交。对那些“言必信,行必果”,守诺守信、务实低调的诚信之人,那些心怀善良和感恩,懂得送人玫瑰手留余香、知道滴水之恩当涌泉相报的谦谦君子,应当结为友好、携手同行;而对那些扒高踩低、阳奉阴违、言而无信的缺德小人,只能远离不能近交。只有这样识人不误,才能营造出充满阳光的人际环境,让自己的生命挺拔和旺盛起来。
学会识人,是一种能力。识人是一门艺术,也是一门科学。识人的过程是我们提高观察能力、识别能力、判断能力的过程。如同对于客观事物的认识一样,识人也需要细致观察、感知,认真比较、鉴别,去伪存真、由表及里,透过表象抓住本质。民间有句俗语,人有三相,即皮相、骨相和气相。很多情况下,我们往往只看人的皮相,即外貌、颜值,不一定了解其内在品质。而骨相、气相是人的内心世界和智慧才能。所以,必须注重了解一个人的骨相和气相。有的人外表华丽但浅薄无知,有的人不修边幅但才气过人,有的人智商较高但品行低下……单凭第一印象先入为主识人,容易流于表象、以偏概全。人心之所以难测,就是因为有的人会用语言掩饰内心的真实。因此,识人既要察言观色,更要见行见情,还要从不同视角、多元维度在交往中观察、在沟通中识别。
学会识人,是一种修养。“以铜为镜,可以正衣冠;以古为镜,可以知兴替;以人为镜,可以明得失”。“三镜自照”是古人注重镜鉴、躬身自省的形象比喻。“近朱者赤,近墨者黑”,“比上不足,比下有余”,“以人之长,补己之短”,“他山之石,可以攻玉”,都是在识人知人、在与他人的比较中得到的。科学家认为,人是唯一能接受暗示的动物。以人为镜,可以将他人作为自我认知的重要依据和参考,进一步认清自己,达到自知之明。“见贤思齐,见不贤而内自省”。遇见德才兼备的智者,就会接受正能量的辐射,彼此成就、共同成长;遇见缺乏德性之人,则要反观自省,觉醒自己的缺点和不足,吸取教训、修正错误,扬长避短、提升自我。由此可见,学会识人,也是一个加强自身修养、健全和完善人格的有效途径。
学会识人,是一种境界。世界是个大舞台,每个人都是独立的个体,人类世界正是因为人人不同才变得有趣,才需要识别和群分。只有和而不同,相互理解包容,才会有丰富多彩的生活和共建共享的社会。金无足赤,人无完人。善于识人,就会善于容人,容得下“异类”、容得下“狭窄”、容得下“偏颇”,并从中发现和欣赏“异”处的美、“狭”出的慧和“偏”出的真。保持了解、理解他人的兴趣和好奇心,学会同理共情、懂得尊重包容,就会进入达观的境界,在识人知世中坦然面对、从容应对,宽容相待、真诚相处,在人生旅途上遇见更好的自己和更美的风景。
提升识人能力,练就识人慧眼,既是识人知世、待人处事的人生体验,也是认识自我、完善自我的重要路径。我们要以开放的心态、宽广的视野,在人际交往中了解人情百态、体味世间冷暖,在察人鉴己中汲取他人之长、促进自我发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