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B5版:读品周刊 上一版3  4下一版
 
标题导航
  内容检索:
 
  2023年7月30日 星期 放大 缩小 默认 >>返回首页
林光华:给焦虑的人递个冰块
  林光华
  《放下心中的尺子:〈庄子〉哲学50讲》
  林光华 著
  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
  《无为的能量:〈老子〉哲学40讲》
  林光华 著
  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

  林光华在中国人民大学开设老庄哲学课程,同题视频在网络传播后,收获上千万点击量。中国传统智慧散发的能量,如一帖良药,抚慰现代社会里一颗颗焦虑的心。

  “道家其实是‘反躺平’的。”

  “‘无为’的前提是懂得万事万物生长的自然之道,抓住事情的关键,做出独立而正确的判断。”

  “庄子是有工作有家庭有孩子的,积极生活着的,他要挣钱,养家糊口的。”

  7月16日,林光华携新书《无为的能量:〈老子〉哲学40讲》来宁,以新作结合旧作《放下心中的尺子:〈庄子〉哲学50讲》为基础,以“俗我、真我、觉我:当代精神危机的道家应对”为题开讲,讲座现场,她轻松活泼的语言,多次引发会心的笑声。

  以轻松的方式谈论严肃的话题,从西方哲学提出的问题切入当代人的困境,她希冀找到中国文化的应对策略。

  

  现代快报+记者 白雁/文 牛华新/摄

  无所不在的焦虑,从当代人的困境入手

  林光华将人在世间需要处理的关系总结为三种。第一种是人和天的关系,即人们如何去效法自然,如何去尊重大自然,如何符合自然地去生活。第二种是人与人的关系,比如怎样处理跟父母的关系、跟孩子的关系、跟朋友的关系、跟同事的关系。第三种是人和自己的关系,即如何安顿自己的内心。任何一种关系的失衡,都会导致人自我的失衡。

  西方哲学认为现代人普遍存在精神危机,一个不可争辩的事实是现代社会的确产生了不少负面的恶性的事件。具体到每个人身上,自我的问题其实不是自己的问题,林光华建议:“千万不要躲在一个自己的空间里面,很自恋地去解决。一定要看到这是时代带来的问题,迷茫也好,孤独也好,很正常。虽然每个人都拿着手机,大家联系很方便,但是当你拿着手机的时候,每个人都是一座孤岛,因为很多时候我们连奔现的勇气都没有。”

  每个人都逃不出所谓的“现代性”,升学压力、绩效考核、工作业绩、论文数量……不同行业的人都需要面对来自外部的压力,每个人的自我都有不同程度的困扰。这些困扰造就了现代社会的一个关键词——焦虑。有人表达了,有人不表达出来而已。林光华从年轻学生的身上也读出了这种隐藏的焦虑。

  “有位本科生选我的课,他说,老师我将来考研,好考吗?我说好考,只要你复习一下,认真读书,应该能考上。他说,我以后考博能考上吗?我说,你只要联系好导师,专业又过硬,考博也没问题。他又问,我博士毕业了在北京能找到大学的工作吗?我说,好的大学不一定能进去,但是一般的学校,人大博士毕业应该是可以进的。他又说,我工作之后在北京能买得起房吗?我跟他说,我都工作十几年了,还没在北京买房,你急什么呢?你先把《庄子》这门课修完再说吧。”

  庄子是道家哲学的眼睛,也是中国传统哲学里最有特点的一个哲学家。《庄子》中有“人间之苦”的描述,庄子认为这是无可逃避的,但是凭借个体的能力

  所在,人又是可以超越这些人间之苦的。

  从海德格尔到韩炳哲,他们在批判什么

  人类进入现代社会以来,许多思想者对现代性做了深入的思考,如德国的海德格尔、以色列的尤瓦尔·赫拉利、印度的克里希那穆提、法国的吉尔·德勒兹、韩裔德国的哲学家韩炳哲、华人历史学家许倬云等。

  “海德格尔是从技术的批判入手,他认为技术是我们的力量控制不了的。我们现在过度地依赖技术,以手机为例,手机成了命,如果手机没有的话,就六神无主。手机要掉河里了,很多人第一个反应就是跳下去。过度依赖技术让我们的心灵受到挤压,带来紧张、迷茫、空虚、无力感。我们如何保持一种使用技术又能战胜技术的能力,这才是最关键的。赫拉利的《未来简史》和《人类简史》都很有名,他提出,现代性就是以增长为最高的价值,它要求你要冒一切危险做一切牺牲,所有的企业、组织都是以增长以成功为标准的。这是我们内心会被挤压,会产生心理问题、精神问题的很大的一个原因。”

  现代性带来种种问题,但人会努力去适应它,无论取得了多少都不满足,还要去追求更多。让人追求更多是很容易的事情,因为这符合人的本性。受到欲望的驱使,资本成为评价成功的几乎唯一标准。韩炳哲的《透明社会》里边,就对一切东西都被商品化进行了批判。在现代社会,只有当事物被展示出来得到关注的时候,才有价值。

  “比如为什么今天会有颜值焦虑,不分男生还是女生,用滤镜的、用美颜的。你展示自己的时候才觉得自己有价值,但它带来的只会是更深的孤独。我们都急于表达自己,但是愿意认真去倾听别人的人越来越少了。流量代替了价值,展示代替了关心,个人走向了自恋。我们就生活在自己的朋友圈里,生活在自己的微信里,生活在自己的手机里。”

  克里希那穆提关注人们的心灵,他认为人们的心灵出问题了。日出而作、日落而息,这本是非常自然的事情,可是今天这种常识都成了问题。工作、性、爱、赚钱、思考、结婚生孩子,这些从前常识性的问题,在今天变成很困难的事情。人们内心装了太多的成功的欲望,就会忽视掉生活中最基本的伦理、亲情、生活细节、审美感受,这个部分就被压榨空了。德勒兹将之归因于资本社会带来的必然的问题,他认为整个世界变成了一个市场,变成了一个加工厂。

  许倬云则指出,很多技术的推广“已经不再是仅仅为了发展社会,而是为了赚取利润。他们选择能赚钱的项目加以研究,有钱的项目带来经济的利润,然后再转化为权力,科技的背后变成了钱和权的交易。”基于此,许倬云提出在全球性的精神危机下如何重建自我的问题。

  作为从事中国传统哲学的林光华,认同持续的文化建设才能安顿人类的心灵,才能去对抗资本的异化。“除此之外,在今天我还想不出第二条出路。”

  如何重建自我?不妨借鉴古老的智慧

  在林光华看来,中国文化的特点之一就是很重视自我内心的安顿,注重天人关系的合谐。

  儒家讲安身立命,有“立德、立功、立言”之说,要去建立自己的美德,建立自己的功名,留下自己的著作。还有大家熟悉的“修身、齐家、治国、平天下”,修身的目的是为了更大的自我的安顿,是为了更大的事业,像宋代的张载所说“为万世开太平”。

  道家更多的是在真我的守护上,功名如浮云,要“如婴儿之未孩”,就是保持天真,像婴儿没有笑的时候最天真的那个样子。庄子说,“其寝不梦,其觉无忧,其食不甘,其息深深。”没有什么忧虑,然后吃东西也不是特别贪婪,睡觉呼吸很深,睡得很沉,完全按照内心真实的方式去生活,这是道家应对的一种方式。

  佛家应对的方式,是教给我们智慧,是觉醒的智慧,是我们悟道的智慧。对一切东西不要太执着,包括功名利禄,包括儿孙。

  三者之中,林光华重点关注道家的应对方式。以庄子为例,认为“庄子有非常入世的一面。经常有人说庄子是出世的,好像他不食人间烟火。其实庄子是既能独与天地精神往来,又能与世俗处的人。”

  俗我是在现实中追求世俗利益的我;真我是遵循内心真实、活出真性情的我;觉我是对宇宙人生有所领悟、不断觉醒的我。每个“自我”其实都包括这三个面向,只是未必意识到,或未必自觉地去平衡与调和这三者之间的关系。

  在“俗我”的层面,庄子悟出人在世俗间有两种重要的东西是必须要面对的,一曰“命”,一曰“义”。命即“子之爱亲”,也就是亲子关系;义即“臣之事君”,也就是上下级关系。这两者都是“无所逃于天地之间”的。

  庄子体察到人间之苦,也有人们在处理事情时内心的那种焦虑。他举了一个例子,叶公子高出使齐国去谈判,对方对他很好,但是不解决问题,怎么办?于是出现了“今吾朝受命而夕饮冰”,早上得到一个命令,要去办事,晚上回家要吃一个冰块,来缓解内心的焦虑。

  “就像现在的人谈项目、谈合作、谈判一样,对方态度很好,但就是不表态、不作为,那么人的内心就产生焦虑,身心内耗,晚上得吃块冰才能睡着觉,阴阳就不协调了。”

  庄子认识到,人在俗世中的苦还包括太有才华了就会被别人无止境地使用。他举栎社树的例子。栎社树是一棵大树,很多人都觉得它美,但是师傅说:“散木也。”没有什么用的木头。但庄子认为,正因为它没有什么作用,所以才没有被砍伐,以此比喻好像没有什么才华的人,反而可以因此全身,“巧者劳而智者忧,无能者无所求,饱食而遨游,泛若不系之舟”。

  庄子是有才华的人,他只是借此告诫世人,欲望越多活得越痛苦。“放下别人对我们的评价,要有自己追求的目标和衡量自己的标准。庄子分得很清楚,物是外在的,它是一个可量化的,但是我们内心的质量是无法量化的,它是无用的,但是这种无用却可以带来大的作用。”

  庄子提出了如何安顿“俗我”的方法,也提供了追求“真我”的路径。他讲了“鲲化为鹏”的故事,就是要追求“真我”,不断飞向更高远的地方,达到理想的自由境界。鲲想要化为鹏、自由自在地飞,需要具备很多条件。条件之一就要抓住时机,“海运则将徙于南冥”;自己还要努力,怎么努力?“怒而飞”,怒是努力的意思;还需要自己转化,要“化而为鸟”,鱼是有局限的,只能在水里游,变成鸟就飞向天空了,它的世界就更大了。

  庄子的《齐物论》则通过齐是非、齐指物、齐美丑、齐物我、齐梦醒、齐生死达到了齐同万物、道通为一的无分别心的“觉我”境界。

  但是,俗我、真我、觉我之间是相互密切关联的,不是简单的对立或逐层上升的关系。林光华对“俗我、真我、觉我”的关系给出了四句概括:“俗中有真,真中有俗。俗过更真,真过入俗。俗中有觉,觉不离俗。三者圆融,人生幸福。”

  这也是她讲座的目的与意义所在,探讨如何通过处理这三者的关系,达到各自人生的幸福。她认为,要面对今天的危机,真正放下内心的焦虑,就要“担当俗我、保持真我、走向觉我”,这也正是儒释道三家融合的最高境界。

  林光华

  1979年生,江苏人,中国人民大学国学院副教授,博士生导师,香港中文大学哲学博士,首都师范大学文学博士。已出版专著《〈老子〉之道及其当代诠释》《魏晋玄学“言意之辨”研究》《放下心中的尺子:〈庄子〉哲学50讲》《无为的能量:〈老子〉哲学40讲》,教材《〈老子〉解读》《〈庄子〉解读》。在喜马拉雅、复旦大学人文智课等平台有网课《〈老子〉40讲》《〈庄子〉50讲》《道解〈红楼梦〉》《十本爱情名著导读》《中国哲学通识课》等。

放大 缩小 默认
 
现代快报版权所有 版权声明  | 联系方式 | 网管信箱 | 广告服务

苏ICP备10080896号-6 广告热线:96060 版权申明 本网法律顾问:江苏曹骏律师事务所曹骏律师

版权所有 江苏现代快报传媒有限公司 @copyright 2007~2016 xdkb.net corperation.All rights reserv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