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C2版:生活无锡 上一版3  4下一版
 
标题导航
  内容检索:
 
  2023年6月5日 星期 放大 缩小 默认 3 上一篇 >>返回首页
考古不再是田间地头“挖呀挖呀挖”
无锡对两座马家浜文化墓葬进行实验室考古

  为迎接2023年文化和自然遗产日,6月2日下午,无锡市文物考古研究所在中国社会科学院考古研究所华东基地探源科考舱,对去年出土的马鞍遗址中的两座马家浜文化墓葬进行实验室考古,并通过线上直播,邀请网友共同开启6000年前的历史“盲盒”。

  

  陈敏

  发现6000年前“原住民”

  2022年4月至2023年2月,无锡市文物考古研究所主持发掘马鞍遗址,其中最重要的发现,是马家浜文化的一批墓葬。该遗址位于无锡市滨湖区胡埭镇,还发现了一批房址、灰坑,还有随葬品,有陶器和玉器(玉玦)等诸多遗迹。

  “这是迄今为止所发现的首批无锡先民所创造的文化。”据考古研究所所长刘宝山介绍,马鞍遗址马家浜文化墓葬出土器物总数不多,但这批墓葬整体保存状况较好,出土的玉、石器较为精美,特别是这批墓葬人骨保存比较完整,也是解读无锡“早期先民”的“一把钥匙”。

  刘宝山还补充道,马家浜文化遗址中没有发现夫妻合葬墓,单体墓葬之间的随葬品数量差别很小,墓坑大小基本一致,看不出社会等级分化,贫富差异不大,这也印证了马家浜文化母系社会阶层没有发生分化、等级制度还没有建立的典型特征。

  揭开考古“神秘面纱”

  此次,考古研究所发挥“探源科考舱”技术优势,邀请体质人类学、岩石矿物学、黏土学、微生物学、微痕分析和科技考古等方面专家,多角度、专业化提取墓葬各种信息。这也是全国第一次对马家浜时期的墓葬开展实验室考古,表现出我国考古向着精细化、科技化、跨学科化方向发展。

  考古现场,两座马家浜文化墓葬置于“探源科考舱”内,工作人员身穿工作服、戴着口罩,用小工具一点点从墓葬土层中挖掘出小块的人骨,并用牙签在土壤位置做标记;微生物、黏土、岩石矿物学等学科研究专家多方位提取土壤样本,以便后期继续研究……

  中国社会科学院考古研究所唐锦琼介绍,如今实验室考古已成为一种趋势,也属于科技考古范畴下的一种考古形式。在野外清理墓葬的时候,会受到露天条件的影响,而将其整体打包进入一个设备齐全的实验室,更有利于开展各学科的研究,更全面地提取信息。

  “考古绝不仅仅是挖宝,而是有一套科学系统的研究方法。”唐锦琼表示,此次实验室考古直播,主要为了进行考古科普教育,让大众了解考古,不再是田间地头“挖呀挖呀挖”,而是向着科技化、精细化方向发展,也需要专业知识,甚至需要多学科、跨部门协同合作。截至记者发稿前,两个小时的直播已吸引超过300万人次线上围观。

3 上一篇 放大 缩小 默认
 
现代快报版权所有 版权声明  | 联系方式 | 网管信箱 | 广告服务

苏ICP备10080896号-6 广告热线:96060 版权申明 本网法律顾问:江苏曹骏律师事务所曹骏律师

版权所有 江苏现代快报传媒有限公司 @copyright 2007~2016 xdkb.net corperation.All rights reserv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