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B3版:读品周刊 上一版3  4下一版
 
标题导航
  内容检索:
 
  2023年5月21日 星期 放大 缩小 默认 >>返回首页
李后主,这个南京人的正反面
  滕毅
  《李煜·南唐家国四十年》
  滕毅 著
  华文出版社

  如果考一个南京人,历史上有哪些人在南京做过皇帝,答案里提及李煜的概率一定很高,你会说出他是“南唐后主”,可能还会顺嘴吟出一句:“问君能有几多愁,恰似一江春水向东流”。事实上,今天说五代十国,很多人可能都不清楚究竟有哪些国家,但李煜通过他的诗词让南唐在五代十国中跳脱出来,千古留名。

  李煜是土生土长的南京人。除了被俘后在开封度过了人生最后两年以外,他人生中的绝大多数时光都是在南京生活。而他在南京的这四十年,也正是南唐在南京定都的四十年。李煜和南唐,命运交织,都在南京这座城市留下了深深的脚印。

  近日,历史写作者滕毅出版了《李煜·南唐家国四十年》。这不是一本单纯的人物传记,也不是历史传奇,而是对大环境背景下家国与个人命运的中肯评判。既纵向展现李昪、李璟、李煜祖孙三代的人生轨迹与南唐国历史,再现南唐时期繁华风雅的人文景象,又将李煜的个人遭际横向放置于五代十国的群雄逐鹿之中,同时展现杨吴、闽国、南楚、后周、北宋各势力的变迁与消长,成为一部荡气回肠的简明五代史。

  写李煜,滕毅有为他“翻案”的意思,他致力于一点一点地将李煜这个人比较真实地“还原”出来。概括说来,李煜这个南京人被误读了上千年,该为他评评理了。

  

  现代快报+记者 王凡/文 牛华新/摄

  李煜的正反面

  像一枚硬币的正反面,李煜的一面是词坛名家,在词坛引领一代风气,但另一面他还有一个尴尬的身份是亡国之君。像我们所熟知的商纣王、隋炀帝、陈后主、宋徽宗……当李煜被归入到亡国之君这个群体,被贴上了这样的标签,对李煜的认识也就发生了偏颇——既然你是“亡国之君”,那么肯定很多坏事是你做的,或者很多罪责是要你来背的。其实不然。

  这是滕毅写李煜的“初心”。写李煜之前,他也看别人怎么写李煜,无外乎是李煜登基之后,爱写文章、诗词,不懂治国或者是沉迷于跟大小周后的感情,把他写成一个很懦弱无能的人,最后面临北宋“大兵压境”束手无策,落得“最是仓皇辞庙日”。“这是一种很大的偏见和误读。我想纠正一个方向,避免一种人云亦云。”

  937年,李煜出生在南京,他是七月初七出生的。同时这一年也是他爷爷李昪登基称帝的年份,南唐在这一年建立,李煜一出生就在帝王之家。虽然南唐是一个割据政权,但也是当时五代十国里拥有相当大面积的一个地方政权,鼎盛时包括了今天江苏北部,安徽南部,湖南、湖北、福建的大部,以及江西全省。南唐存在了四十年,在李煜40岁这一年,南唐灭亡了,这四十年既是一个家族的兴衰,也是一个国家的兴衰史。就像选在书封面上的那首词《破阵子·四十年来家国》,“四十年来家国,三千里地山河……”两年后,李煜离世,巧合的是,那一天也是七月初七。

  滕毅写李煜,正是放到家国四十年的历史背景中去写,不是局限于他个人,“如果脱离这四十年,你没法去理解李煜。”

  在四十年的背景之下,会发现李煜是一个悲剧的角色。本来皇位与他没有关系,当其他人都谢幕了,就轮到他上台,他被迫成为悲剧的一个主角,由他去承担荣辱。李煜成为皇帝之前,北方出现了一个很厉害的人,叫柴荣。他想统一天下,把主要目光对准南唐,跟南唐打了三年的仗,把安徽南部、江苏北部今天连云港、淮安、扬州、泰州等地方全部占领了,等于说在李煜登基之前,他的父亲已经被后周打得无条件投降,放弃帝位。而在赵匡胤发动“陈桥兵变”当上皇帝之后,李煜的父亲下旨从南京迁都到南昌,去了之后半年不到就死在南昌。

  李煜继位的时候,南唐已经是一个几乎快要灭亡的政权。虽然在偏安江南的十多年中,李煜由于文人习性,耽于享乐,但他也对内尝试改革,同时对北宋纳贡,试图保全南唐的社稷,在登基之后又把南唐的国祚延长了15年。但在历史洪流和时势面前,还是沦为“亡国之君”。

  历史人物的还原

  写历史人物,最大的难度就是还原。怎么还原出历史上本来的真实的李煜?

  文本力量首先来自对真实历史的考证。中文系出身的滕毅,在准备的过程中,阅读量很大,因为要把五代史的大背景,还有唐朝以来的社会变动,包括从唐朝开始南京的变迁了解清楚。比如马令写了《南唐书》,陆游也写了《南唐书》,他全看了,在史料研究方面做了很多努力。

  还原也靠推理,就跟破案一样,你要做一个合理的推断。军事、地理知识这些都要融入进来。“避免先入为主,不能用今天的东西套过去,作者要做的只是去还原。”

  比如,北宋军队大举南下的时候,攻打南京打了一年多的时间,这比征服其他政权的时间都长。如果李煜是一个没有能力的人,下面的人与他离心离德,根本不可能有这么多人为他卖命,而在城破之后还有很多人选择了殉国。足以可见,李煜仁厚的品行和施政风格得到了南唐臣僚百姓的一致认可。

  再比如,有人说李煜因为写词而亡国。但是滕毅细算了,李煜的词传到今天只有三十几首,几乎每一首都是经典,这里面大概有一大半以上是他亡国之后写的,所以他并不是因为写词而亡国,只是他的词作因为亡国之君的命运而更加动人。李煜还有“文集三十卷,杂说百篇”,可惜这些文章没有流传下来。

  做历史人物研究,滕毅除了把人物放入大的历史背景之中,还注重把历史浓缩到具体的人身上。在李煜20多岁的三四年间,他的父亲、母亲、叔叔、哥哥、妻子、儿子相继去世,对李煜的打击巨大,他本来是一个很阳光的人,此后性格大变,他因此将佛教作为精神寄托。

  在建构起李煜的生命历程时,故事怎么讲述滕毅是精心布局的。在想了很久之后,决定还是从李煜出生那年开始写,即他爷爷登基那年开始。在李煜成长的过程中,有一些重要节点,比如他7岁的时候,爷爷去世,父亲登基,他变成了一个皇子;他17岁的时候,步入婚姻,这对他人生很重要;25岁的时候他继位;到他40岁,南唐灭亡。

  原生家庭的影响

  李煜的人生中有一些“细节”是滕毅觉得不能忽略、值得说道的。比如,李煜是一个很宽厚的人,他书里面提到李煜死后一个宫人为他写《心经》。他在位几十年没有杀过什么大臣,老百姓也是念他的好,他死在开封后,南京那边的人给他烧纸,纪念他。又比如,大周后生病时,李煜在床前端汤喂药服侍了一两个月,史书上记载他“形销骨立”。据载他是要跳井殉情的,而几千年历史上没有哪个皇帝是因为皇后去世要跳井自杀的。

  书中大量篇幅给了李煜的祖父与父亲,试图从家庭环境找寻李煜多才多艺、多愁善感的源头。用今天的话说,李煜的原生家庭对他性格的炼成至关重要。滕毅将这种影响概括为三点:知书懂礼、待人宽厚、文化素养很高。

  整个五代十国是这样一个乱世,无论你是贩马的也好,卖盐的也好,修鞋的也好,谁有兵谁就能当皇帝,北方短短三十年的时间换了十几个皇帝,平均每个皇帝在位两三年不到,充满着血腥的意味。但在这样的背景之下,李煜的家族截然不同,不仅没有去抢皇位,还互相让皇位,甚至唯恐避之不及。

  这祖孙三人都是很有文化的人,文艺范儿很重。李煜的父亲原本不是继承皇位的人选,他喜欢弹琴,喜欢写诗,在庐山读书时,一心想像陶渊明那样隐居。李煜同样不是原定的皇位继承人,年轻的时候,想在紫金山当一个隐士。

  李煜的父亲当时建立了一个南唐画院,我们今天看到的五代时期的名画,很多出自南唐画家之手。李煜的文化功底也了得,除了写一手漂亮的诗词,他的绘画、书法造诣也是“堪称大家”,还精于书画收藏。李煜发明了一种叫澄心堂纸的宣纸,一直到北宋的时候,欧阳修因为机缘巧合得到之后爱不释手。

  北宋虽然依靠武力征服了南唐,但也继承了南唐很多东西,包括以文治武,文教发达等等,可以看到这样一个现象,北宋年间,南方的文化是很抢眼的,像王安石等文人都出现在南方,这正是祖孙三代这三个人在四十年间的文教影响。

  李煜的南京足迹

  对世界文学之都南京来说,李煜自然有着非同寻常的意义。

  “唐朝以来,金陵就不缺怀古伤今的诗人,但是真正把个人命运跟家国命运深深联系到一起的只有李煜。”滕毅这样总结道。

  过了一千多年,李煜的词依然具有生命力。这些作品多是以南京为背景,将王朝兴衰与个人命运展现无遗。说宋词是绕不过李煜的,李煜的作品其实是宋词的开山之作,用王国维的话讲,宋词到李煜这里,格局打开变成了士大夫词。滕毅认为,李煜对南京的文学贡献是举足轻重的,但这种力量其实在现在被“低估”了。南京在细数历史上的文人时,对李煜的着墨并不多。“今天人们说五代十国,很可能都说不清楚有哪些国家,南唐本来也是其中一个面目模糊的政权,但李煜通过文学、通过他的词作让南唐千古留名。”

  时间过去了一千多年,但南唐和李煜留在南京的足迹仍在。

  南北朝时期,南京是南方政权的京城所在。唐朝末年,到杨吴(南唐),南京被定位为国都,前后达四十年之久。此后历经岁月变迁,南唐时南京的城市格局后来被宋代和元代继承,到了明初,明太祖朱元璋大规模地重建应天府城的时候,也是在南唐江宁府的基础上扩建的。所以今天南京人的脚下,是孙权的建业、王导的建康、李煜的金陵、朱元璋的应天。

  滕毅说,根据历代考证和近年来的考古发现,基本可以界定南唐都城,西到清凉山石头城南;东到白下桥,即今大中桥;北到玄武桥,即今北门桥;南接长干里,过南门,即今中华门。

  而南朝宫城的范围,简单而言即今天淮海路以南、内桥以北、王府园以东、太平南路以西的区域。宫城也叫“大内”,直通皇宫的桥,被俗称为“大内之桥”,简称“内桥”。内桥所对的南门,为南唐宫城的正门,皇帝进出皇宫,都要经过这座桥。

  从宫城南门至都城南门之间是当时的御道。今天从中华门到内桥这段路,正是南唐时期的御道。御道是都城南部最重要的南北向中轴线。今天从内桥到中华门之间的中华路依然繁华热闹,可以说这条路作为南京城南的中轴线主干,已经有一千年的历史。

  除了皇宫遍布李煜的足迹,李煜在南京还爱去的一个地方是清凉山。清凉寺位于金陵城西的石头山,原本是徐温掌握吴国大权时所建,名兴教寺。南唐中主李璟即位后,曾在此纳凉避暑,于是将其改为石头清凉大道场。

  李煜还是郑王时,就受法于清凉寺住持法眼文益法师。李煜即位后,因为经常去清凉寺,专门在清凉山修建了一座避暑行宫,并手书德庆堂匾额,加上著名画家董羽画的龙及李霄远的草书,合称“三绝”。清凉寺,也成为南唐金陵首刹。

  滕毅

  江苏东台人。文学硕士,历史写作者。著有《李时珍》《你不知道的元史》等。

放大 缩小 默认
 
现代快报版权所有 版权声明  | 联系方式 | 网管信箱 | 广告服务

苏ICP备10080896号-6 广告热线:96060 版权申明 本网法律顾问:江苏曹骏律师事务所曹骏律师

版权所有 江苏现代快报传媒有限公司 @copyright 2007~2016 xdkb.net corperation.All rights reserv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