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C2版:童眼姑苏 上一版3  4下一版
 
标题导航
  内容检索:
 
  2023年5月5日 星期 放大 缩小 默认 3 上一篇  下一篇 4 >>返回首页
从生活中汲取能量

  苏州高新区金色小学校 殷益红

  陶行知先生曾经说过:“教育不通过生活是没有用的,需要生活的教育,用生活来教育,为生活而教育。”是啊,我们的教育不是为了学生的未来做准备,教育就是当下生活,就是生活本身。我们的语文教学与生活更是密不可分,如何让孩子们积极地成为生活的参与者,生活的观察者,生活的记录者呢。我想,我们应该从随笔开始。

  布置孩子们学随笔是从五年级开始的。五年级以来,书本上的练笔逐渐增多,孩子们自我个性逐一显现,表达的欲望越发强烈。每次语文课一下,就会有一群小脑袋凑到讲台前,争先恐后地与我交谈,或是课堂上的小想法,或是课后的零星见闻,或是阅读中的小发现。然而,课间十分钟,哪够这群“小麻雀”说得尽兴呢?“何不写下来呢?”这一念头在脑海中闪现,于是,随笔就称为我们班级每天固定的一项“小作业”。

  没想到的是,这项作业竟然渐渐成为孩子们最喜欢的一项,也成为作为老师的我,每天最期待批改的一项,批改时遇到有趣处还会在办公室读出来,老师们哈哈一乐,好有意思。

  从写随笔以来,每天布置作业时,我都会有意无意地问上一句:“今天随笔的素材找到了吗?”很多表达欲望强烈、善于观察的孩子总能找到值得记录的有意思的小事,但总有小部分孩子犯了难。没关系,摘抄也可以的哦。正是这一道方便之门让很多原本对随笔略显抗拒的孩子,也能慢慢从摘抄开始,一点一滴地学习,一点一滴地积累。隔日一早,课代表就会把孩子们的随笔本收集好送到办公桌上,还不忘嘱咐一句:“老师,你快点批哦。”为啥这么着急呢?因为孩子们等着分享呀。

  每节语文课前的几分钟,是我们固定的分享随笔时间。眼尖的孩子看到我搬着一叠随笔本走进教室,就立刻坐得端端正正,两眼发光,等待着随笔的分享。哈哈,随笔的内容五花八门呢,有的是吐槽昨天体育课上的魔鬼训练,有的是诉说昨天公开课多么紧张,有的是观察校园里的花儿开了,有的是记录老师课堂发怒的场景……桩桩件件都是孩子们亲历的生活,都是崭新的记忆,多么鲜活,多么生动啊。刚开始,孩子们追求的是新鲜有趣的事儿,渐渐的孩子们还会记录生活中的烦恼与忧愁,思考与幻想,还有的连载起小说来了,真是一片欣欣向荣的景象啊。

  老话一句,生活不缺少美,而是缺少发现美的眼睛。生活也不缺少意义,我们应当从平凡中去观察、记录,源源不断地汲取生活给我们带来的趣味与思考。正如陶行知先生的生活教育论——教育与生活是分不开的。

3 上一篇  下一篇 4 放大 缩小 默认
 
现代快报版权所有 版权声明  | 联系方式 | 网管信箱 | 广告服务

苏ICP备10080896号-6 广告热线:96060 版权申明 本网法律顾问:江苏曹骏律师事务所曹骏律师

版权所有 江苏现代快报传媒有限公司 @copyright 2007~2016 xdkb.net corperation.All rights reserv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