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A7版:长江策 上一版3  4下一版
 
标题导航
  内容检索:
 
  2023年4月18日 星期 放大 缩小 默认 >>返回首页
AI说自己会替代这些职业
听听从业者怎么说
  视觉中国供图

  近日,北京知名广告公司蓝色光标华东区总部运营采购部下发邮件,宣布无期限全面停止创意设计、方案撰写、文案撰写、短期雇员四类相关外包支出。该公司还在互动平台上表示,已开始探索AIGC新方向。受此消息影响,蓝色光标在A股市场4月13日开盘冲高涨超15%。

  全球科技公司在AI领域大步前进,大众对AI的概念也越来越清晰,关于AI是否会取代人类职业的讨论也变得愈加热烈。有人焦虑而有人似乎已经抓住风口,AI到底会对个人职业发展有什么样的影响?对此,记者首先询问了AI,根据它的回答,也找到了相关行业从业者,请他们谈谈各自看法。

  

  现代快报+记者 冯茜

  AI:“我可以取代……”

  AI会替代人类的工作吗?带着这样的疑问,记者询问了AI。

  AI:“以下是一些可能会被我取代的工作:我可以生成各种类型的文本,包括新闻报道、文章、技术文档、广告宣传等;我可以通过自动回复生成针对性的客户答复,处理常见问题;我可以从大量的数据中提取信息,并生成相应的报告和分析;我可以根据指定的主题、关键词或目标受众生成社交媒体帖子和内容;我可以根据已有的数据和信息对简单事实陈述和数据解读类的报道,提供替代方案。”

  在这一系列的“我可以”中,AI明确地将文字编辑和写作、在线客服、数据报告分析、社交媒体管理、部分新闻报道和财经分析,归为了目前可替代人类从事的工作。

  同时,AI也“贴心”地附上了注意事项。“虽然我可以在某些任务中提供高效的替代方案,但在许多工作中,人类的情感、创意和情绪仍是无法替代的优势。此外,我作为一个语言模型,也有一些限制,例如在处理复杂或高度专业化的任务时可能会有局限性。因此,在考虑AI技术替代某些工作时,需要综合考虑各种因素,包括任务的性质、工作的价值和人类员工的优势。”

  “无需焦虑,AI无法理解人类情感”

  翻译工作者肖遥:

  “无需焦虑,AI无法理解人类情感”

  2019年研究生毕业后,学习中英翻译的肖遥考了笔译专业资格证,开始了翻译职业之路。

  肖遥坦言,在翻译这行,早有不少从业者利用AI辅助工作,“公式化或质量要求不高的内容,很多时候就拿着AI给出的结果,进行审校后就提交给客户了。”当然,翻译的薪资也因AI出现而受到了影响,“AI极大提高了效率,对译者来讲,翻译更便利了,难度也下降了,市场出价因而也在不断降低。”

  从当初选择翻译专业到走上翻译职业的道路,对他而言,AI一直是个绕不开的话题,“AI并不是一个新概念,大家手机上的翻译软件很多都有AI算法的加持。”谈及AI是否会替代翻译工作,肖遥似乎并不焦虑。

  这份不焦虑源自这几年的工作经验。他举了两个例子,“你的太阳、我的太阳、他的太阳升起和落下”和“我看向我的现在和未来时,我只看到我们”这两句驴头不对马嘴的翻译正是AI给出的结果。“稍微带点文学色彩的内容,AI处理都不尽如人意。”后来他将这两句话翻译为“我和他朝夕与共”和“我满心满眼都是我们”。自此,他意识到AI无法理解人类感情,翻译工作内容多样,AI无法替代专业翻译。

  “AI语言地道,但不够因地制宜”

  社交媒体英文编辑张宇韬:

  “AI语言地道,但不够因地制宜”

  “过去编辑们私下会说,要是有机器人能帮忙写稿就好了,现在我们似乎已经拥有这样的写稿机器人了。”张宇韬在一家知名媒体公司工作8年,英语是工作语言。

  从网站编辑到新媒体编辑再到中层管理,工作内容从编辑长篇新闻到编辑社交媒体短文,再到提供数据分析报告,这些工作内容似乎都精准契合了AI关于可替代工作的回答上。

  AI刚在国内掀起浪花,张宇韬就注意到了,“我们英文编辑的工作流程,是提炼中文稿件关键信息,并用符合新闻语言或社交媒体语言的风格,转换成英文长文或短文内容。”AI初体验后,他的感受是“语言地道”,当然机器也并非万能,是否能百分之百替代张宇韬的工作还有待商榷,“AI的文本编译质量远高于普通机翻软件,但遇到一些生僻的、音译的中文词汇时,编译出错的概率依旧较大。”

  张宇韬尝试过几次,请母语为英语的审校人员评价AI写出来的文稿,他们的回复是“缺乏深度,不够因地制宜”。目前在他所在的公司,人工智能还并未大规模运用,而完全替代工作可能还涉及到组织架构的调整,“将会是一个庞大的工程”。面对人工智能的冲击,一直在行业一线工作的他也有危机感,“利用好AI做贴文编译、评论回复、资料搜集等辅助工作,但创意策划这方面仍旧是我们的优势,我认为人工智能无法替代人类。”

  “我用AI找到了工作,但用好AI还是要依靠人的经验”

  双语远程客服张雨立:

  “我用AI找到了工作,但用好AI还是要依靠人的经验”

  “最近我用AI找到了一份工作。”张雨立在社交媒体上分享了自己的求职经历,带着AI的标题吸引了不少网友关注。

  张雨立大学是英语专业,毕业后已经换了十几份工作,因为一直在追寻音乐梦想,所以这些工作大多是远程线上的。“为了方便追梦。”他说。

  提到用AI赚钱,他觉得自己还是很有发言权的。2023年初,张雨立参加了一个海外公司线上双语客服的招聘,公式化的笔试题目,让他立即想到了最近大热的AI,“答案马上出来了。我记得笔试一个题是处理客人投诉,给出解决方案,还有一个是向客户介绍公司的最新产品。”张雨立说类似方案类的需求,AI通常能给出近乎完美的答案,但是涉及到最新信息,AI数据库更新不及时,还是需要人来优化结果。

  顺利通过笔试,张雨立成功入职该公司,此后也常用AI辅助工作,“现在很多大公司已经将AI嵌入客服系统,我所在的小公司,身边同事在回复邮件时也会使用AI作为辅助。”

  在他看来,人工智能虽然节省了大量时间,但在实际工作中,人与人之间的交流还是需要根据个人经验。

  “AI擅长客观分析,但创新仍需依靠人类大脑”

  工业智能制造咨询顾问李铁军:

  “AI擅长客观分析,但创新仍需依靠人类大脑”

  “AI答案生成方式归根到底是算出来的,擅长做客观分析,翻译、论文摘要、根据材料做表格这类不涉主观的任务,它完成得非常好。如果让它写诗,它可以找到词与词之间最合适的组合,但没有人的感情,而大多数使用者在与AI对话中感受到的感情,其实更多是自我映射。”李铁军在工业AI领域钻研多年,对于AI的局限性,他十分清楚。

  会不会因为AI而失业?对此李铁军表示,目前这种风险还不大,他认为:“相对固定的、非创造性的工作内容可以用AI解决,AI能帮助人精确地进行结构化表达,但对需要创造力的内容,AI很有可能会生成一个驴头不对马嘴的结果。”

  作为资深工业AI咨询顾问,李铁军表示,在咨询领域一些初级咨询顾问,每天的工作内容是搜集资料,找各类行业报告,这类从事基础数据或信息整理工作的人也许会受影响,但对于更资深或从事更专业工作的人而言则不会,“是否受影响取决于这个人的工作是否具有创造力。”

  “未来,人类同AI会产生一些分工边界,让人类感到倦怠的重复性工作可以用AI替代,就如现在我们已有很多重复性的体力工作已经被机器所替代。AI同人类重复的脑力工作,未来也会有这样的过程。”他认为,人类会在AI基础上,创造出更有价值的智慧产物。

放大 缩小 默认
 
现代快报版权所有 版权声明  | 联系方式 | 网管信箱 | 广告服务

苏ICP备10080896号-6 广告热线:96060 版权申明 本网法律顾问:江苏曹骏律师事务所曹骏律师

版权所有 江苏现代快报传媒有限公司 @copyright 2007~2016 xdkb.net corperation.All rights reserv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