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南京 欧阳科谕
东水关遗址公园坐落在南京城的东南部,龙蟠中路通济门大桥西侧。它是汩汩流淌了千年的南京人的母亲河秦淮河流向城内的“龙头”。
东水关始建于公元932年,旧称上水门。现在所见的南京东水关遗址是2001年修复的。此公园的特点可用一个“古”字来概括,集古桥、古河、古墙、古闸于一体。
先说说古桥吧,它名为“古九龙桥”,建于明朝初期,是从通济门入城的咽喉要道。当时朱元璋为“锁”住大明风水,希望借助中华民族的图腾“龙”的神奇之力,永保大明王朝代代相传,故为此桥起名“九龙桥”。我漫步桥上,见桥头镶有圆润饱满的雕花石鼓,桥面铺有大块青石,平整、洁净、宽敞。两边镶有80个莲花彩云雕石栏杆。我用手轻轻抚摸并细细观察,纹饰做工精细,栩栩如生,一派古朴之气。
再说说这古河。秦淮河自这东水关进入一直到西水关的河道,是南京历史文化积淀最深厚的地段,素有“十里秦淮”“十里珠帘”的美誉。近年来秦淮区政府以大手笔、高起点对这河段彻底清淤,整理河道,让它焕发新颜。我站在东水关的高处俯视,只见蜿蜒的河道在此转了一个弯,水光潋滟,清澈明亮。美艳的画舫缓缓前行,河岸步道上许多孩子欢腾地在游学。河岸一侧绿树葱茏,倒映在河中,树影斑驳,粼光闪烁。另一侧是鳞次栉比的居民住宅楼,依稀可见阳台上晾晒的衣服。
我身旁的河岸上,竖有大文豪朱自清、俞平伯的塑像。他们身着长衫,戴着眼镜,目光深邃,若有所思。他们在此留下名篇《桨声灯影里的秦淮河》,文中酸甜苦辣,感慨万千,若能目睹今日秦淮河的巨变,他们该会如何欣喜!
说到东水关的“古”,绝对离不开这古城墙。深灰敦厚的古城墙,它高耸于前,拱卫着南京城。东水关附近的通济门,是南京13座明代京城城门之一,扼守于内外秦淮河分界,它是南京咽喉所在。它是中国历史上规模最大的瓮城城门,也是世界城墙史上独一无二的杰作。可惜通济门城门早已荡然无存。
我沿着登城台阶拾阶而上,终于登上平整坦荡的大平台。站在这东水关关头城墙的最高处,视野极其开阔。向西眺望,蜿蜒的平台延伸到望不到尽头的远方,似与天相接。俯身鸟瞰脚下的东水关,一众美景尽收眼底。高低错落的房舍、小桥、流水、绿树,微风吹拂,顿觉神清气爽。
从城墙上下来,在东水关这段城墙的西立面,可见当年在此构建的藏兵洞遗存。藏兵洞,即券洞。原有三排共33个券洞,既可藏兵储粮又可引水调水、防洪排涝,足见古人的智慧。幸存的部分藏兵洞成为历史的见证。东水关将水关建筑与城墙建筑融为一体,其规模在中国建筑史上堪称一绝!
最后说说四古中的古闸吧。东水关原有一排上首闸、一排下首闸,主要用于调节内外秦淮河的水位差及舟楫运输。时至今日虽已无船只由此通行,但两座古朴的白色闸门矗立于此,能让人们遥想当年舟楫穿梭的繁忙景象。
这四古,从历史深处走来,从骨子里散发出金陵古城特有的古朴气息,让人们感受到当年古城的脉动。
这公园只有古朴吗?不,途中所经,目光所及,浓浓的春意包裹了我。那高高的香樟等乔木撑起一片片绿色的华盖,其间夹有粉红色的娇艳樱花。河岸边丝丝垂柳泛出点点新芽,一排排金黄的迎春花夺目耀眼。人行道旁、城墙边长长的红绿相间的彩叶石楠生机盎然。空气中弥散着花草树木的清香、秦淮河水的氤氲气息。公园里有唱歌的、跳舞的、打拳的、散步的,一派祥和。
东水关遗址公园,既古又新。可谓古今交融,厚重与灵动交融,历史积淀与人间烟火交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