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T4版:凤凰作者年会特刊 上一版3  4下一版
 
标题导航
  内容检索:
 
  2023年3月18日 星期 放大 缩小 默认 >>返回首页
识别文化资源 引领深度阅读
首届凤凰书评奖颁奖

  3月17日,第四届凤凰作者年会在南京举行,首届凤凰书评奖评选结果揭晓。作为国内首个书评专项大奖,凤凰书评奖自设立启动之日起就备受各界关注。历经一年多的提名、初评、终评严格筛选,跨越了疫情的波折,颁奖仪式最终在冬去春回、百花初绽的时节举行。丁帆、刘擎获年度评论家奖,何平、潘凯雄、荣新江获年度书评人奖,《〈有生〉与长篇小说的文体“尊严”》等10篇(部)书评获年度书评作品奖。

  三个奖项覆盖了当前最活跃的评论家、书评人和有影响力的书评作品,涵盖了包括文学在内的众多人文社科领域。突出书评的专业性和说服力,保证书评的广泛性和包容性,有力地引导舆论、市场和大众,推动构建具有中国特色的书评话语体系,这是凤凰书评奖从最初就坚持并为之持续改善的宗旨。

  

  现代快报+记者 陈曦 姜斯佳

  丁帆:将启蒙主义理想灌注于评论写作中

  致敬丁帆!他学养丰厚,视野开阔,立场鲜明,批评敏锐。他具有一以贯之的启蒙主义理想和激情,并将其灌注到自己的评论文字之中。

  丁帆,1952年5月8日生于江苏苏州市,祖籍山东蓬莱。南京大学中国新文学研究中心主任、教授、博士生导师。他的文学批评主要围绕作品、文学现象与思潮、乡土小说研究等方面展开,其中乡土小说研究是他批评实践的重镇。作为当代最资深的文学评论家之一,丁帆立场鲜明而充溢着文人之气,他的评论和学术研究也洋溢着作为具体个人的骨血,同时极具专业影响力和社会影响力。

  自1979年至今,丁帆共出版《中国新世纪乡土小说转型研究》《寻觅知识分子的良知》《十七年文学:人与“自我”的失落》等著作20余种,发表论文总计400多篇。1982年,丁帆开始参加《茅盾全集》编辑工作,协助叶子铭教授编辑全集文论十卷并校注了第六、第廿、第廿五卷。参加了由钱谷融、范伯群、吴宏聪等主编的《中国现代文学史》 (含当代) 一书的编写,撰写了由包忠文先生主编的《中国现代文学观念演变》一书的 “现代小说观念演变”部分,主编教材50余种。散文随笔集有《江南悲歌》《夕阳帆影》《枕石观云》《知识分子的幽灵》等,共计70万字左右。

  上世纪80年代“伤痕文学”消褪之时,丁帆提出了“知识分子二次启蒙”的主张。在他看来,中国新文学的起步是从“启蒙文学”开始的,那种强烈的启蒙意识已然成为他与同时代学者挥之不去的使命感。而启蒙精神是与知识分子的批判意识分不开的,丁帆始终认为,社会的进步是依靠批判哲学作支撑的,文学的批判功能的丧失,就意味着文学肌能的衰退。

  丁帆曾经提到:“知识分子,尤其是人文学科的知识分子,最重要的学术品格就是有独立思考的能力,这个能力不仅仅是你占有大量的史料,更重要的是你对研究的对象有无怀疑和批判的勇气和力量,知识分子只有在对社会不断的怀疑和批判中才能获得其存在的价值感。知识分子自觉的独立评论和审美批判是其立足于文坛的根本,只有遵从自己内心的人性价值判断,才有可能书写有利于文学的文字,否则,屈从于某种外界的压力,你就可能坠入批评的泥淖之中,最终被无情地淹没在文学史的汪洋大海之中。”

  近年出版的《玄思窗外风景》收录丁帆近年来所撰学术随笔和散文随笔共57篇,全书试图用有文学感觉的随笔体文章去建构一种活的批评、活的评论和活的理论。书名寓含着罗曼蒂克的理想:玄思虽有些不切实际,却尚存一种文学与文化的幻想。窗外,由近及远,皆是历史的长镜头,我们不能只读圣贤书而不闻窗外事。《在文学的边缘处思想》是丁帆的文学批评论文集,他主张用马克思主义批判哲学的方法来进行文学批评,以此为衡量标准,指出并剖析了我国文学评论存在的问题和不足。

  对于此次获评“年度评论家”,丁帆表示,自他走上学术之路就与凤凰结下了不解之缘。1979年,他就曾在由江苏人民出版主办的期刊发表书评,1988年,他的第一部学术著作《中国乡土小说论稿》也由江苏凤凰文艺出版社出版,这部著作获得了第一届国家社科青年基金。他想要感谢江苏几代作家和同行的帮助,也要感谢凤凰集团编辑的帮助,“我为译林出版社写的书评已经有30万字,我想要把这些书评结集出版。以后,我要继续为江苏凤凰集团写书评。”

  刘擎:学者应该更积极介入广阔的公共讨论

  致敬刘擎!他思想不惑,精神明亮。多年来直面个人生活和社会公共领域的诸多难题,给出审慎而真诚的回答。

  刘擎,著名学者,华东师范大学紫江特聘教授、政治学系博士生导师,兼任世界政治研究中心主任、知识分子与思想史研究中心主任。主要研究领域是西方思想史、政治哲学、世界政治与当代政治思潮。代表著作《纷争的年代》《悬而未决的时刻》等,编著《西方政治正确的反思》《中国启蒙的自觉与焦虑》等10余部作品,译著《言论自由的反讽》《以赛亚·伯林的遗产》《现代性的教训》等。

  2003年以来,刘擎连续撰写《西方思想年度述评》二十年,致力于从“内部视角”去观察西方,并为当今中国的公共讨论提供相关背景和线索,是许多学者每年的必读文章,在知识界和出版界享有广泛的声誉。他的《做一个清醒的现代人》结合历史、文化、政治、哲学等众多元素,解读社会发展变化、思想的演进,兼具敏锐的历史意识与深切的现实关怀,《刘擎西方现代思想讲义》则介绍了现代视域下的19位思想大家,广泛而系统地讨论了工具理性的利弊、如何面对虚无主义、消费主义对人的异化、财富分配的公平正义和全球化等议题。近年来,刘擎活跃在公共领域,因为综艺《奇葩说》,他的才华第一次大放异彩,让大众感受到哲学的魅力,此后参与了越来越多的公共辩论和公共实践,逐渐实现跨界、破圈。

  刘擎因为工作安排未能来到颁奖现场,他通过视频发表了真挚的感言,对于凤凰出版传媒集团设立凤凰书评奖的举措,刘擎认为这是一种“大处着眼小处着手的文化努力,显示了可贵的抱负和远见”。

  “今天的世界见证了中国的迅速崛起,也在不断强化我们自己作为文明大国的自觉意识,而这种自觉意识也会对我们的精神生活、文化生活的品质提出更高的要求,为此社会各界都需要付出努力。与此同时,互联网和社交媒体的时代造成了信息爆炸和知识的迅速更迭,也给渴求知识的读书人带来了许多困扰,而优质的书评是一个不可替代的向导,能够帮助公众更好地识别文化资源,引领深度阅读,同时推进思想和知识一体的公共讨论,这在今天尤为重要。”

  刘擎坦陈,学者参与公共领域的知识传播和讨论并不容易,“一方面,很难保持评论写作在通俗易懂与专业严谨之间的平易;另一方面,介入公共议题会将自己暴露于批评的危险下。”如何应对批评和质疑,这些都是对学者本人学识和品格的某种检验,“在今天这个风云际会、众声喧哗的时代,很容易让人淡忘了节制与神圣的知识美德。但是一种理性的、善意的、诚恳的同时又是坚定而有力量的论说。”他认为,凤凰授予他“年度书评家”荣誉,旨在鼓励专业学者能够更加积极地介入更广阔的公共讨论。

  在他看来,杰出的书评写作“往往是学理和论说相映成辉,执着于真理良知,又避开了那种偏执和狂热,彰显了理性省思和公允,行文晓畅又不流俗,在对大众的表达中做到通俗易懂,同时又尽可能地保持学术和知识的严谨性”,而这远比想象中要困难。尽管如此,知识分子的介入现实的写作或言说仍值得践行:“所谓虽不能至,心向往之,这提醒和督促我们坚守一个知识人应有的责任与品格。我愿意以此与各位书评家和公共写作的作者共勉。”

  荣新江:专注于建立良好的学术书评制度

  致敬荣新江!致敬他在敦煌学研究领域的辉煌成就,也致敬他数十年间对学问无止境的不懈追求。

  撰写学术性的书评,建立良好的书评制度,是荣新江一直以来努力的方向。对于此次获选“年度书评人”,荣新江颇感意外和惊喜:“‘凤凰书评奖’对于我本人和今后学人的鼓励,将在繁荣我国人文社会科学研究上,起到促进作用。”

  荣新江,敦煌学家、历史学家。1985年毕业于北京大学,获历史学硕士学位。现任北京大学博雅讲席教授、北京大学历史学系暨中国古代史研究中心教授。在中外关系史、隋唐史、西域中亚史、民族史、敦煌吐鲁番学等研究领域,荣新江成就斐然,洵为大家。多年来,他陆续发表了大量敦煌学研究的专题论文及书评,出版有《敦煌学十八讲》《敦煌吐鲁番文献知见录》《丝绸之路与东西文化交流》等论著,主编《唐研究》《马可·波罗与10—14世纪的丝绸之路》等。1996年出版的《归义军史研究──唐宋时代敦煌历史考索》,是敦煌学研究的必读经典之一。荣新江在国际学界也具有广泛的影响力,许多文章都被译为英文、法文、日文、俄文、韩文等发表。

  近年出版的《三升斋随笔》包括治学方法的经验分享以及莱顿问学时的见闻,收录作者阅读陈寅恪、郑天挺、傅斯年、季羡林、饶宗颐、姜伯勤等前辈学者的著作而写的阐发性文字或者学术总结,还收入学界新资料、新动态,是荣新江问学历程的生动写照,既有他海外访书的壮阔经历,也有转益多师的读书心得。其间可以感受到学人之间相互扶持、薪火相传的动人温情。《三升斋续笔》既持论严谨,又高屋建瓴,既有宏阔广大的学术视野,又不乏精辟中肯的学术论断。

  荣新江说,自己在求学期间就非常喜欢看西文杂志中的书评,这些书评可以把一部深奥著作的主要贡献概括出来,同时也往往有非常犀利的文字来指正书中的问题,或者对相关领域的研究给出展望,这曾给他很多启发。所以当他步入学界后也开始学写书评,特别是主编《唐研究》,并协助季羡林、周一良、饶宗颐先生编辑《敦煌吐鲁番研究》这两种大型学术专刊后,就有机会利用刊物来组织书评。“为了带动具有批评性书评的风气,我自己开始撰写较多的书评,同时建立严格的书评制度,来保障学术书评的发表。这一做法取得了相当大的成效,《唐研究》和《敦煌吐鲁番研究》的书评受到学界的广泛好评。”

  在北京大学历史学系执教时,荣新江一直会给研究生上一门“学术规范与论文写作”的课,同时在课堂上讲授如何写书评,并指导选课同学撰写批评性的书评。这门课后来形成一部讲义,即《学术训练与学术规范》,其中第十二讲《书评与札记》对书评写作做了系统阐述,在网络上广泛传播,对学术界的书评撰写和编辑起到了一定的推进作用。

  “我一直视书评为正式的学术研究成果,所以在编辑自己的论文集时也都把相关的书评编入其中,如《中古中国与外来文明》《辨伪与存真——敦煌学论集》等,都收入一些书评。2020年在凤凰出版社出版的《三升斋随笔》,更是集中收入各类书评文章。这部纳入‘凤凰枝文丛’的小书,也受到学界的好评。而‘凤凰枝文丛’中也有多部著作是以书评为主,可见学界对书评的关注和欢迎。”

  何平:介入现实的行动派书评人

  致敬何平!他令批评成为当代文学创作的现场记录者,并对当代文学创作提出了独到见解,彰显了文学批评有态度、有温度、有感情的有效性和现实感。

  何平,江苏海安人。现任南京师范大学文学院教授、博士生导师。1998年,在县城师范教书的何平开始了文学批评。2002年,工作十年后,何平重返学院,研究文学史。2008年,他重返文学现场。在此期间,他在《当代作家评论》《中国现代文学研究丛刊》《文艺争鸣》《小说评论》《鲁迅研究月刊》《钟山》等发表论文100余篇,其中近20篇论文被《人大复印资料·中国现当代文学》《中国社会科学文摘》《新华文摘》转载和转摘。著有《散文说》《无名者的生活》《解放阅读》等。2022年,何平《批评的返场》获得第八届鲁迅文学奖文学理论评论奖。

  何平是活跃在现场的文学书评人。他大量写作书评始于2007年前后,也曾经是《中国图书评论》某一年的年度书评人,甚至有一段时间,“百度百科”关于他的介绍有一个标签是“独立书评人”。他参与“探照灯好书”、《南方周末》年终好书等多个图书榜的推评,在书店等公共空间做过数十场阅读分享。近五六年来,何平主持《花城关注》栏目,发起“上海—南京双城文学工作坊”,主编“现场文丛”和“文学共同体书系”,介入并现实地影响当下文学生产和生态,以兑现其重建文学批评的对话性和公共性的批评理想。

  近两年,何平出版了两部书评集。《批评的返场》基于长时段文学史和大文学观的整体性,以田野调查的方式勘探并重绘全景式的中国当代文学地图,是一部文学现场的原生档案。《行动者的写作》对新世纪文学现场进行了“文学策展”式的概览,是面向和应对新世纪以来文学新经验的文学行动档案。内容关注到当代文学的方方面面,如文学家代际分别、网络文学、先锋小说、现实主义文学、文学与所处时代的关系等等。

  在何平自述中,他和同代际的批评家相比,是一个迟到的进场者,一个文学批评的“晚熟的人”。但在很多人眼中,他是当下文学批评现场最活跃、最先锋的行动派评论家。他以批评家的审美敏感和独立判断,梳理和辩识丰富的文学现场,提取新的文学风尚和审美经验,关注改革开放时代,尤其是新世纪重要文学议题:地方性和世界文学、传媒革命、AI技术对文学的影响、文学代际和青年写作、改革开放时代中国文学的历史逻辑、多民族文学和文学共同体、新兴文学样式和社会变革等等。

  何平感谢评委对他所做工作的“照亮”。他说:“我想正是从这些公共生活的‘行动’,不仅仅是狭隘文体意义的‘书评’,给予我‘年度书评人’的荣誉。我很珍视这份荣誉,因为,我正把推动文学教育和全民阅读作为未来职业生涯的一个方向,它让我感受到同行者的友爱和力量。”

  何平指出,在中国图书出版领域,其实并没有形成完备的职业书评人制度。虽然新传媒时代赋予了每一个人都是“书评人”的可能性,但能够影响到图书市场和阅读风尚的书评人少之又少。“我们缺少有共识的和资质保证的图书推介者和书评人。希望书评奖有利于确认书评人在图书出版和公共阅读领域的位置,提醒图书出版界关注书评人的工作,推动更多的职业书评人出场,进而在物质和精神方面予以书评人充分尊重。”

  潘凯雄:从读者的立场出发写作书评

  致敬潘凯雄!致敬他作为出版人和读书人数十年坚守初心。他的批评以文本为本,坚持说真话,兼具专业、率真和亲和力。

  潘凯雄,1983年毕业于复旦大学中文系。文学评论家,编审,中国作家协会会员,《当代》《中华文学选刊》主编。2008年荣获首届中国出版政府奖优秀出版人物奖。历任中国出版集团公司党组成员、副总裁,人民文学出版社社长,《文艺报》理论部副主任,经济日报出版社总编辑、副社长,《当代》《中华文学选刊》主编。著有《“双面人”手记》《蔚蓝的梦》,编选《全球经济大盘点丛书》等。

  作为资深出版人和文学评论家,多年来,潘凯雄为读者们甄选、奉上了一部部名著佳篇。从2002年至今,潘凯雄参与“太阳鸟文学年选”,每年编选《中国最佳散文》《中国最佳随笔》,恪守纯文学阵地,坚持编选的民间视角,耙梳整理文学精品。2016年起,他在《文汇报》开设“第三只眼看文学”个人专栏,取名“第三只眼”,就是为了摆脱两极化的立场,增加一些看文学、读作品的维度。

  近年出版的《坦率》一书为潘凯雄“第三只眼看文学”个人专栏合集,也是他个人四十年来阅读与专题写作的一个阶段性小结。潘凯雄作为出版人也作为读者,既有对出版领域如“重复出版”实则为创意的贫瘠这样的专业点评,也有“莫让阅读失其本”“阅读其实并不复杂”“安静的阅读”“读不读?读什么?”等对于阅读本身的思考,更有对王安忆、贾平凹、迟子建、徐怀中、格非、阿来、韩少功、吴亮、程德培、那多等名家作品的真知灼见。

  一直以来,潘凯雄坚持从读者的立场出发进行书评写作,尽量摆脱传统文学评论的束缚或框架。在写作书评时,他会紧贴着文本走,使用最朴实的语言,尽量避免用一些过于专业、让一般读者接受起来有点陌生的术语表达。“书评本身是有层级之分的,有的书评可能是作为学科建构的一些案例存在的,它有它存在的意义,但是对一般读者来说,读这类书评会觉得有一定的隔阂。我希望我的书评是非常质朴的,尽量是写成一种感悟式的,而不是那种学术式的书评。我读这本书的最直接的感受是什么,我认为这本书的最大特色、独特价值是什么,而且这些东西我又是用一般读者能够直观领会得到、想象得到的语言文字去表述出来。”

  对于“凤凰书评奖”的设立,潘凯雄充满期许:“现在每年出版的图书品种是非常之庞大的一个数字,专业学者或者阅读爱好者所写的书评可以在书籍的汪洋大海当中提供一条线索,拎出一些值得关注的图书,给读者的阅读起到一定的引导作用。这也是有效推动全民阅读的一个很重要的抓手。要把全民阅读工作落到实处,需要有一些切实的抓手和措施,‘凤凰书评奖’的设立就是一件脚踏实地的事情。希望它能够锲而不舍地坚持下去,而且越办越好。”

  首届凤凰书评奖获奖名单

  年度评论家:

  丁帆、刘擎

  

  年度书评人:

  荣新江、何平、潘凯雄

  

  年度书评作品:

  1.《〈有生〉与长篇小说的文体“尊严”》

  作者:何同彬 《扬子江文学评论》2021年第1期

  

  2.《〈文城〉:故事之外,还提供了什么?》

  作者:傅小平 《文学报》2021年3月18日

  

  3.《考古学取代不了史前史》

  作者:陈恒 《读书》2021年第10期

  

  4.《尝试理解一个时代——评路内的长篇小说〈雾行者〉》

  作者:岳雯 《文学报》2020年4月30日

  

  5.《〈民谣〉的“异质性”》

  作者:韩松刚 《文艺报》2021年4月28日

  

  6.《从乔伊斯到马尔克斯》

  作者:育邦 江苏凤凰文艺出版社2019年2月

  

  7.《〈骆驼祥子〉为何没写1929年的洋车夫暴乱?》

  作者:孙洁 “澎湃新闻·上海书评”2021年12月13日

  

  8.《中国古代有“逻辑学”吗》

  作者:张万强 《中华读书报》2020年7月22日

  

  9.《物色:文学的维度与标识》

  作者:赵依 四川人民出版社2022年1月

  

  10.《故事发生之地——当代文学艺术丛谈》

  作者:傅元峰 《雨花》2021年第8期

放大 缩小 默认
 
现代快报版权所有 版权声明  | 联系方式 | 网管信箱 | 广告服务

苏ICP备10080896号-6 广告热线:96060 版权申明 本网法律顾问:江苏曹骏律师事务所曹骏律师

版权所有 江苏现代快报传媒有限公司 @copyright 2007~2016 xdkb.net corperation.All rights reserv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