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T2版:凤凰作者年会特刊 上一版3  4下一版
 
标题导航
  内容检索:
 
  2023年3月18日 星期 放大 缩小 默认 >>返回首页
他们是充满智慧的“金凤凰”

  3月17日下午,第四届凤凰作者年会在南京举办,著名经济学家洪银兴、教育家陆志平、学者沈语冰、学者刘跃进、作家叶兆言获颁“金凤凰”奖章,该奖旨在致敬为凤凰出版传媒集团的内容生产作出杰出贡献的作者。

  

  现代快报+记者

  白雁 陈曦 王凡 张垚仟 姜斯佳

  洪银兴:从经济学的角度研究中国式现代化

  致敬洪银兴教授,从《发展经济学通论》到《学好用好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政治经济学》再到《中国式现代化论纲》,他携手凤凰三十余载,打造了一系列精品力作,为中国经济的转型与发展贡献智慧!

  洪银兴是著名经济学家,南京大学原党委书记,南京大学人文社会科学资深教授、博士生导师,教育部社会科学委员会副主任委员,中央马克思主义理论研究和建设工程首席专家。他秉持新时代中国知识分子的使命与担当,以敏锐的洞察力紧扣学术脉搏,立时代潮头,发思想先声;他致力于马克思主义政治经济学的守正和创新,构建和发展中国经济学理论体系;他在做到理论研究“顶天”的同时,更做到了应用研究的“立地”。

  洪银兴与凤凰集团旗下的出版社结缘,始于1990年在江苏人民出版社出版《发展经济学》,著名发展经济学家谭崇台先生特意为这部学术专著撰写序言,明确指出这是国内第一部以中国的经济发展为研究对象的发展经济学著作。专著出版后,产生了很大影响,也是对青年学者洪银兴以经济学家身份崭露在学术研究领域的确认。

  洪银兴与经济学的缘分,颇有点“无心插柳”的意味。他本科期间的专业是俄语,就读于南京师范大学外语系,学校当时的办学理念很先进,同时也是为学生扩大就业门路着想,鼓励学生提前一年选修其他专业。洪银兴于是跨系选修了政教,跟着研究政治经济学的李振坤先生学习。那是洪银兴最初接触政治经济学,一轮课上下来,他觉得这是一门非常有意义的学问,所以在报考研究生时,他选择了报考南京大学政治经济学专业,并被顺利录取。学无止境,从南京大学硕士毕业后,洪银兴进入中国人民大学攻读博士。

  1988年获得博士学位后,洪银兴从北京回到南京工作,他的博士论文在上海三联出版,《发展经济学》则在江苏人民出版社出版。对于自己学业道路上的恩师李振坤先生,洪银兴一直心存感激,李振坤去世后,他联合倡议在南京师范大学建立了李振坤经济学奖学金。对于助力自己研究的江苏人民出版社,洪银兴也心存感恩,并由此开始了更多亲密的合作。

  出版于1992年的《我的经济观:当代中国百名经济学家自述》,便是诸多合作中的一项。《我的经济观:当代中国百名经济学家自述》由当时国内的一批著名经济学家联袂完成,江苏人民出版社慧眼识珠,大胆邀请尚且是青年学者的洪银兴参与撰写,而对洪银兴来说,能够和许多前辈学者共同参与到这部大部头书籍的写作中来,倍感荣幸。直到现在,说起这件往事,他仍旧真诚地表示:“这一点我是很感谢江苏人民出版社的。”

  出版于2014年的《社会主义现代化读本》,是教育部的哲学社会科学普及读物,也是国内比较早的介绍社会主义现代化的普及读物。

  2017年,由洪银兴领衔创作的《创新经济学》在江苏人民出版社出版,这本书在系统梳理经典创新经济理论的基础上,阐述新发展理念中的“创新是引领发展的动力”的科学内涵,并从全球视野阐述当代科技和产业革命进展及其对世界经济的影响,是很少见的一部全面系统阐述创新经济学理论的学术著作。

  二十大之后,洪银兴的《中国式现代化论纲》在江苏人民出版社出版,这是学习和阐述党的二十大关于中国式现代化重大理论的经济学著作。依据习近平经济思想,从现代化角度系统总结我国全面建成小康社会的经验,重点阐述正在开启的社会主义现代化新征程所涉及的发展道路和相应的发展战略问题,尤其关注新发展阶段贯彻新发展理念构建新发展格局推进的高质量发展对中国式现代化道路的新拓展,全面论述中国式现代化道路所开创的人类文明新形态。

  洪银兴与江苏人民出版社的友好合作,展示了学者与出版社彼此成就、共同成长的美好历程。这种合作还在继续,就在第四届凤凰作者年会即将召开之际,《中国式现代化丛书》已经确定由江苏人民出版社出版,作为丛书主持人,洪银兴对书籍的定位是:“就是贯彻二十大精神,从经济学的角度去研究中国式现代化。希望丛书有学术影响力,同时也能够面向大众,这两者结合起来。”

  陆志平:语文教育的目的是以文化人

  致敬陆志平先生,从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到语文诵读课,从图书到课程,从理念到实践,为我国基础教育课程改革,为苏版教材高品质建设、凤凰集团教育出版的高质量发展作出杰出贡献。

  陆志平是特级教师,教育部基础教育课程教材专家工作委员会委员,教育部中小学语文课程标准研制组核心成员。

  亲身经历了过去的文化浩劫,又看到近几年一些复古泥古的乱象后,陆志平和同僚们深深感到,有必要也有责任为民族文化的传承和发展尽一份力。“我们真切感受到,中小学的传统文化教育必须加强课程教材建设,有一个体系健全而又与现行课程不相重复的课程,有一套贴近当代儿童的具有现代品质的教材。”

  于是在2017年,由陆志平主编、江苏凤凰教育出版社和商务印书馆联合出版的《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江苏版)》问世。选择江苏凤凰教育出版社,也是出于一份信任:“凤凰集团几十年来出版了一系列一流的国家课程教材和地方课程教材,出版了一大批优秀的学生读物,为千千万万中小学生的成长作出了卓越贡献。”

  为了编写这套共10册的教材,陆志平和王宁、巢宗祺、方智范、柳士镇等国家语文课程标准组的专家,以及江苏凤凰教育出版社的编辑团队付出了三年的努力。三年间,整个编写团队三次专题讨论框架与内容,逐字逐句地审读书稿,丝毫不敢懈怠,最终为广大中小学师生奉上了一套体系完善、特色鲜明的传统文化教科书。

  此前流行的中小学传统文化教育的教材,一类是经典选读本,另一类是传统文化常识读本,都未能很好地解决系统性、整体性不足,重知识讲授、轻精神内涵阐释的问题。陆志平和编写团队以新课程理念为指导,开辟了建设传统文化教育课程教材体系的新路径:不是从传统文化的知识点出发,而是以学生学习活动为主线,组织引导学生在特定文化场景中体验探究,增进对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感情,形成文化认同。

  根据这样的思路,《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江苏版)》尝试妥善处理与现行课程的关系,在教材中设置了各种主题单元,比如小学中高年级的“九州风景”“八方习俗”,初中阶段的“仁者爱人”“天人之合”,高中阶段的“文化自省”“中外对话”,这些主题单元与现行相关学科课程教材中传统文化教育的核心思想一致,但单元设置、内容选择、组织形式、呈现方式又不相同,构建了“独立互联”的课程体系。

  同时,这套教材不采用知识告诉型、简单记诵型的编写方式,每个单元在主题统领下,整合多种文化形态,组成特定的文化场景。这些场景把传统与当代、文化与学生联系起来,形成了特定的中华文化场,不仅鲜活、生动、丰富,而且充满了古今对话和心灵的碰撞,极富有张力,具有很好的生成性和创造性。

  此外,陆志平和编写团队还注意在教材中反映地方特色。尽可能选择江苏籍作家作品,如大家熟知的朱自清、钱穆、杨绛、汪曾祺、陆文夫、范小青、赵本夫等。同时鼓励学生去寻找体验身边的文化、家乡的文化。目前,这套教材已有7个版本,得到了广泛认可。

  在推动语文基础教育的道路上,陆志平始终秉持着以文化人、学以成人的教育理念。弘扬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之余,他还大力主张语文诵读:“语文教育的目的是育人、成人。学生学习语言文学,主要通过自己读书,诵读经典范例,含英咀华,获得大量的感性积累和体悟,逐步体会把握语言运用规律,提高语言文学修养,涵养品行人格。”

  沈语冰:以西西弗斯精神,投身艺术理论研究

  致敬沈语冰教授,他牵手凤凰,孜孜不倦数十年,主编并陆续推出凤凰文库艺术理论研究系列专著近40种,为国内学界提供养料,拓宽视野,努力书写以出版推动学术发展的绚丽篇章!

  沈语冰与凤凰出版传媒集团的渊源要追溯到30多年前。从那时开始,他就为苏美社主办的《江苏画刊》杂志写评论文章,一写就是多年。2015年,他参与翻译的《梵高传》由译林出版社推出,7年内再版15次。而他与凤凰合作时间最长、成果最为丰硕、影响最大的作品,还属与苏美社携手推出的“凤凰文库·艺术理论研究系列”。

  丛书缘起于2009年初,当时苏美社策划出版一套“艺术理论与批评译丛”,沈语冰当即提供了一个外版书单,包括十余册经典的艺术理论著作。译丛出版3册后,凤凰集团于2012年正式将艺术理论经典图书吸收入“凤凰文库”,设为“凤凰文库·艺术理论研究系列”,旨在做成国内最具影响力的艺术理论图书品牌。

  一开始,沈语冰就与苏美社共同确立了“立足当代,传承经典,推动学科建设”的出版理念,有系统、有深度地翻译、介绍西方美术理论与批评的权威著作,梳理其历史和现状,勾勒其演变、发展的地形图,标出其枢纽或重镇,同时兼顾推介国内该领域学者的最新研究成果。丛书内容涵盖学科领域的各个方面,既有关涉艺术理论的本体研究,又有对艺术思潮的深入透视,还将聚焦艺术与经济社会关系的解读。目前,丛书已经出版34册,涵盖了20种美术理论及批评类目。

  在沈语冰看来,这套丛书的出版确实完成了最初的出版理念,切实助力了中国艺术理论学科的形成与发展。2012年,国务院设置艺术学为独立学科门类,下设艺术学理论等五个一级学科。但与文史哲众多成熟的学科相比,无论是作为门类的艺术学,还是作为一级学科的艺术学理论,其文献基础都堪称薄弱。沈语冰说,当时纯理论类的书籍市场有限,一般的出版社积极性不高,但凤凰集团给予纯理论类书籍补贴,以“反哺”学术理论发展。

  “该系列出版以来,已为艺术学理论学科奠定了最为基本的文献基础。仅就与视觉艺术相关的艺术史、艺术理论和艺术批评而言,它已经成为目前国内两三套规模最大、影响最大的译丛之一。”沈语冰介绍说,系列书籍不仅为国内研究西方艺术理论的学者提供了进一步深入专题研究的基础理论文献,也培养了一代年轻的艺术史、艺术理论和艺术批评的翻译人才,并为中国美术史和中国艺术史的研究提供了参考和借鉴的价值。更重要的是,长期以来,国内艺术理论界偏向于古典时期或文艺复兴时期的艺术理论研究,现当代艺术的研究却尚未赶上国际的步伐,这套丛书在一定程度上弥补了这种空白。

  在出版过程中,沈语冰与苏美社的出版团队也遇到过好几次困难。如有的书,从版权引进到出版便花费了七八年时间。这意味着出版社即便购买了两个版权期(10年),也只剩余两三年销售时间。再如个别书翻译起来困难,导致翻译质量糟糕,达不到出版水平,成为工程中唯一的烂尾楼。但沈语冰与苏美社的出版团队仍咬牙克服了各种困难,持续推进项目发展。

  值得一提的是,沈语冰独立或合作完成了系列丛书中10余本著作的翻译工作。在国内的学术评价体系中,译著对于职称的晋升并没有什么实际作用,但在沈语冰看来,任何一门学科体系的奠基与发展,都离不开几代学者投身翻译与研究工作,而他也愿意以西西弗斯的精神投身其中:“西西弗斯,典出希腊神话人物,推石上山、反复劳作,知其不可为而为之。盖因美术学,尤其是现当代西方艺术史论,在国内人文学科领域长期积弱、文献匮乏,希冀以西西弗斯精神为勉励,积累艺术史、艺术理论与艺术批评文献,促进艺术知识和学术思想传播,推动当代艺术教育和人才培养。”

  “我要感谢凤凰出版传媒集团将这么重要的奖项颁给我,无论在出版界还是学术界,凤凰集团都是一个重量级的出版集团,我感到非常荣幸。”对于获得“金凤凰”奖章,沈语冰强调,这个奖并不是授给他一个人的,而是颁给包括译者、编辑、总编、社长在内整个强大的团队。

  刘跃进:牵手凤凰,陶铸学术精品

  致敬刘跃进先生,他牵手凤凰,陶铸精品,从《中古文学文献学》到《秦汉文学论丛》,从《跂予望之》到《文选旧注辑存》,数十年来,推出了一大批厚重的学术成果,嘉惠学林。

  刘跃进是中国社会科学院学部委员、文哲学部副主任、文学研究所研究员,《文学评论》《中国文学年鉴》主编,兼任中华文学史料学学会会长、全国古籍整理出版规划领导小组成员。著有《秦汉文学地理与文人分布》《秦汉文学编年史》《门阀士族与文学总集》《中古文学文献学》等专著、《古典文学文献学丛稿》《秦汉文学论丛》《文学史的张力》等论文集。

  刘跃进是恢复高考后的首届大学生。在南开大学求学时,叶嘉莹先生对他的影响深远。叶先生以老师顾随的话“以无生之觉悟,为有生之事业;以悲观之心境,过乐观之生活”来表明自己的治学理念和心境。正是叶先生让刘跃进理解了文学的力量在于兴发感动,改变了他的学术选择从而影响了人生,让他明白生命的意义在于生生不息的追求。此后,他怀抱满腔热忱投身古典文学广袤天地。

  从在杭州大学师从姜亮夫教授攻读古典文献专业的研究生,到博士阶段考入中国社会科学院研究生院,刘跃进远绍乾嘉大儒,转益多师,形成重视文献又长于理论分析的研究风格。他厚积薄发,成果丰硕,运筹帷幄开新局,集思广益育新人,勇立潮头,抉发中华文化精髓。

  与凤凰出版传媒集团的结缘,始于上世纪90年代初,那时刘跃进刚到《文学遗产》编辑部兼任编辑工作。从1992年第1期开始,《文学遗产》交由江苏古籍出版社(今凤凰出版社)出版,直到1998年,《文学遗产》改由中华书局出版,刘跃进与凤凰的合作,一共持续了五年。“那是不同寻常的五年,是让我开阔眼界的五年。我刚到文学研究所工作,就看到《文学遗产》为求生存、求发展,在探索的道路上艰苦前行,非常不容易,让我难以忘怀;在困难时刻,江苏古籍出版社勇于担当,扶持学术,更让我无比感动。”正是由于这样一种特殊时期的特殊关系,刘跃进与江苏古籍出版社结下了不解之缘。

  刘跃进在江苏古籍出版社出版的第一本专著是《中古文学文献学》,那是三十多年前的事了,最近刚刚出版了增订本,并在京举办了新书发布会,得到同行赞誉。刘跃进说,回望《中古文学文献学》的撰写和增订过程,实际上是他不断学习专业知识、不断提高思想认识的过程。该书历时五年打磨,刘跃进又从书中截取若干重要论题,写成专题文章,陆续发表在《文史知识》《古典文学知识》等刊物上,“我个人的学术进步,也与凤凰有着密切的关系。”刘跃进说。

  “学术本身追求孤独,其实就是独创,就是不能随波逐流。”“独乐孤往”这四个字可以用来概括刘跃进四十余年学术探索的生涯。他永远记得傅璇琮先生教导他的话,学术有自己的规范,有自己的深度,有自己的尊严,不是人人都能做的。

  在刘跃进的著作中,除《中古文学文献学》外,还有《秦汉文学论丛》(2008)、《回归中的超越——文学史研究的多种可能性》(2011)、《〈文选〉旧注辑存》(2017)、《跂予望之》(2020)等,都由凤凰出版社推出。其中,《〈文选〉旧注辑存》还获得第五届中国政府出版奖,刘跃进将此视为至高无上的荣耀。

  “我与凤凰出版社交往三十多年,感受很深。凤凰出版社几十年如一日,广泛联络海内外作者,始终坚守学术本位,有着强烈的创造品牌的意识,这都是让我敬佩的地方。倪培翔社长说,我是凤凰社的铁杆作者,我很自豪能够得到凤凰人的认可。”手捧“金凤凰”奖章,刘跃进慨叹道:“金奖盛誉,愧不敢当。感谢凤凰,让我荣光。”

  叶兆言:每次来这里,都有一种回家的感觉

  致敬叶兆言,曾经的凤凰编辑,如今的凤凰作者。从《南京传》到《陈旧人物》再到《通往父亲之路》……五年时间,八部作品,沉甸甸的成果,谱写作家与凤凰携手前行的传奇。

  叶兆言是笔耕不辍的文坛常青树,温和而坚决,平淡却炽热,以半个世纪的阅读积淀和生活经验,用心用情写作。他以令人惊叹的勤奋与专注,搭建起近千万字的文学宫殿,小说晕染浓烈的地域历史色彩,散文则传递深厚的智识人文精神。

  1986年,南京大学中文系研究生毕业后,叶兆言成为江苏文艺出版社的一名编辑,也是在这一年,他在文艺社出版了第一部长篇小说《死水》。可以说,走上文学之路伊始,叶兆言就与凤凰结下了不解的情缘。

  叶兆言说,自己是大学毕业工作了几年再读研,一直为房子之事而苦恼,研究生毕业选择新单位,条件就一项,谁给房子便去谁那里打工。好在那时候的研究生还有些行情,如此要价居然不显唐突,出版社给了他一个栖身之所。在单位附近高云岭的房子里,他一住就将近二十年,写下了大量作品,直到调去作协做专业作家。1996年,他的新历史主义代表作《一九三七年的爱情》也是在江苏文艺社出版。“所以每次来这里,都有一种回家的感觉。”

  作为南京人,一位在文坛耕耘几十年的实力作家,叶兆言对自己生于斯长于斯的土地满怀书写的热情。在过去几十年的文学书写中,从《南京人》到《夜泊秦淮》,从《很久以来》到《刻骨铭心》,叶兆言以不同的方式讲述他的南京城。叶兆言的南京,和王安忆的上海、贾平凹的西安、迟子建的哈尔滨,一起构成中国当代城市书写的典范。

  2019年,集其四十年写作大成的《南京传》由译林出版社出版,开启了他和凤凰新的合作旅程。叶兆言以史为纲爬梳剔抉南京历史:从公元211年孙权迁治秣陵,到1949年百万雄师过大江,历经东吴霸业、六朝金粉、南唐偏安、明清隆替、民国风云,南京如何一步步走来?他透过南京这扇窗户看中国历史,抽丝剥茧、细细道来。“南京人立南京传,文学家亦史学家”,媒体争相报道,成为最受瞩目的年度文化事件之一。

  2020年,译林出版社推出“叶兆言经典作品集”,全套收入《陈旧人物》《陈年旧事》《杂花生树》《群莺乱飞》《诚知此恨人人有》《午后的岁月》等六部作品。“南京城最后的文人士大夫”以半个世纪的阅读积淀和世家经验,铸就一个人的近现代文人史。叶兆言回忆文学世家与前辈作家的交往,朱自清、夏丏尊、高晓声、汪曾祺、林斤澜……现代文学史上的耀眼群星是家中常客;回忆年少时初读外国文学的故事,从塞万提斯、莎士比亚到歌德、巴尔扎克、雨果,人生阅历与阅读经验相互映照,对经典的解读饱含温情。

  2022年,叶兆言的《通往父亲之路》再由译林推出,这是以他六十余载生命体验所进行的一场父子关系探讨的文学漫旅,也是其首度直面、致敬、反思父辈的人生之书。

  从1980年到现在,叶兆言已创作发表文字近千万,出版各类版本图书200多种。这位中国文坛最有恒心和耐力的“马拉松”选手认为,一个真正的作家,终其一生都是在完成一部人生大书,而他不过是在努力让自己这部人生大书更厚重一些。“我常常是以一种惜福的态度来对待写作,我知道自己是幸运的, 你能够写,你不停地在写,你还能继续写,想到这些,你就应该知足。因为还能够写作,你人生中的一些其他愿望,已经不太重要。”

  “不管是跟文艺社还是跟译林社,合作都非常愉快,都感觉好像跟自己家做事一样。”叶兆言说,“写作者很脆弱,很寂寞,他们的内心无论多么强大,还是需要鼓励和安慰。因此对于读者,对于那些还能阅读我们文字的人,我始终充满感激。感谢凤凰!感谢读者!”

放大 缩小 默认
 
现代快报版权所有 版权声明  | 联系方式 | 网管信箱 | 广告服务

苏ICP备10080896号-6 广告热线:96060 版权申明 本网法律顾问:江苏曹骏律师事务所曹骏律师

版权所有 江苏现代快报传媒有限公司 @copyright 2007~2016 xdkb.net corperation.All rights reserv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