阳光洒落江面,波光粼粼好似闪动着颗颗细碎的宝石,机帆船划破平静的江面,向着扬中西沙岛前进。约莫过了五六分钟,隐约可见一个身穿毛衣的男人朝着船的方向挥手微笑,他就是潘炳成,今年是他“守”岛的第32年。
杨蝶飞 孙薇 曹德伟
扬中是长江中的第二大岛,而西沙岛是岛中之岛,也是长江委确认的泄洪区之一,既是泄洪区哨点,也是长江中的一小片绿肺。潘炳成的父亲曾在西沙岛工作8年,后因工作调动离开,得知没有建设好西沙岛是父亲今生最大的遗憾,“守岛护岛,实现父亲的梦想”成为了潘炳成时刻提醒自己的诺言。
1991年3月,21岁的潘炳成来到这座人烟稀少、设施落后、条件简陋的小岛。生活的枯燥、条件的艰苦、创业的辛酸、汛期的危险都不曾让他有过丝毫的退缩。“我一定要把西沙岛守好!”潘炳成暗暗下了决心。
1994年7月,刚上岛3年的潘炳成就遇到了江堤塌陷,因为缺少大型运输机械以及无法得到人力的支援,他和全岛十多名同事坚守在险情最前沿整整7个日夜,用草包垒出了坚不可摧的江堤岸线,守住了西沙岛。
“既然上了这个岛,就要对它负责,不能丢父亲的脸。”2006年,潘炳成受命担任扬中市西沙芦柳管理所所长。在任职期间他始终牢记使命,严防死守安全底线,切实做好汛期的防洪安全生产工作,十年间,西沙岛从未出现一起安全事故。
上任后,潘炳成最先做了两件事——安抚职工情绪和转型生产结构。
由于是自收自支单位,潘炳成刚接手后的西沙岛负债累累、生产落后,原先的经济作物正在衰退,单位的正常运转无法保障。面对如此困境,潘炳成下定决心、许下承诺:“如果国家交给我们这1000余亩土地养活不了自己,我主动请辞。以后,最繁重的活我做,最艰难的地方有我,最后走的人是我。”
“创业”并非一帆风顺,潘炳成尝试转型种过葡萄、养殖小龙虾,但由于岛上土壤砂质化,这些想法没能实现,最终,他还是决定走传统农业的路子。
在他的带领下,岛上的生产结构进行了二次调整。原来并不适宜种树的地块和荒废的芦苇地自筹资金全部进行农田改造,拉开了种养结合的生产框架,清退了有污染性质的养殖项目,如今的西沙岛,形成了以鱼塘为主的生态养殖150亩、以小麦油菜水稻为主的绿色种植950亩、以意杨树为主的苗木造林200余亩,走上了生态养殖、绿色种植的发展之路。
现在,西沙岛已经实现了自主经营、自给自足,每年的固定收入达50余万元。
到2023年,西沙岛总计硬化水泥道路2000余米,连续多年经济作物产量达100余万斤,添置了多台套机械设备,整修了全岛电力线路2000余米,修缮职工住房10余间。无论是修路,还是建房舍,潘炳成都本着能省则省的原则,能干的活尽量自己干,岛上的所有人对他都是信服不已。
这么多年想过放弃吗?真没有。潘炳成的亲戚匡元海是扬中市知名企业海天微电子的负责人,多年前,匡元海就想请他“出山”,帮着管理公司,但都被潘炳成拒绝了。“西沙现在发展得越来越好了,这么多年就像我的孩子,未来,我对我的孩子还有更多期待。”
孤岛耕耘,将荒滩变为鱼米之乡,守业创业,用青春践行庄严承诺。潘炳成坚守在岛三十余载,成就了与西沙岛的不解之缘。“条件最艰苦的那些年熬过来了,以后的日子总归是越过越好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