说起苏州,不少人都会以“敢试敢闯”描述这座“最强地级市”。从GDP破5000亿元的奇迹昆山,到位列全国综合实力百强县市第七的太仓,苏州这座充满江南韵味的岁月古城,一次次让人们刮目相看。
去年12月9日,疫情防控措施优化调整后的第三天,苏州便包机组织了一支人数超200人的大型招商团远赴欧洲“抢订单”。今年大年初四,当大家还在享受假期时,苏州有关部门已带着10余家重点企业代表,乘大巴赴河南跨省“抢工人”……
2023年2月1日至2日,江苏省委书记信长星在苏州调研时强调,永葆“探路者”姿态,在中国式现代化建设新征程上当好“排头兵”。苏州何以成为“排头兵”,又是如何展现“排头兵”姿态的?新征程上,苏州又将如何扮演好“排头兵”这一角色?
现代快报+记者
高达 龙秋利 熊平平
敢字为先
苏州何以是“排头兵”
“排头兵”是什么?指的是站在队伍最前方、能为他人示范的“先行者”。对于苏州而言,就是要走在最前面去“闯”和“创”。
“敢为天下先,善为创新事”,这是苏州人的优良传统,也是这座城市的鲜明特质。改革开放40多年来,苏州的每一次突破,每一次进阶,贯穿其中的就是敢为人先、不断超越的胆识和干劲。正是在探索探路中寻求突围突破,在先行先试中树立标准标杆,在比学赶超中实现争先进位,孕育出了苏州“三大法宝”:张家港精神、昆山之路和园区经验,形成最具“苏州符号”的实践典范。
2023年春节前后,苏州屡次登上热搜,核酸采样亭变身发热诊疗站、环卫工驿站、就业小站……成为全国焦点。在苏州抢时间、抢进度,助力企业赴海外抢订单后,更是有网友热评:“没有机场,但苏州先飞了。”
在春节后首个工作日,苏州召开推进“敢为、敢闯、敢干、敢首创”动员会暨作风建设大会,号召全市行动起来。这就是“苏州速度”。
当好“排头兵”,既是江苏赋予苏州的“新任务”,也是多年来苏州一以贯之的行事风格。
在江苏省社科院区域现代化研究院副院长程俊杰看来,江苏赋予苏州当好“排头兵”的重要任务并令人不意外。“苏州在建设小康社会、全面建设小康社会、全面建成小康社会各个阶段都一直走在全省、全国前列,这一发展任务也是对苏州过去发展成效的肯定。”
为何是苏州?苏州市社科院院长、教授王俊认为既是偶然也是必然。“苏州很早开始就有了探索精神,这点从费孝通的《江村经济》中就可一窥端倪,如今更是在中国式现代化建设上处于全国前列。”
作为一个地级市,经济总量紧追“北上广深渝”,以全国0.09%的土地创造了全国2%的GDP,苏州始终把发展的主动权牢牢抓在手里。
主动权体现在苏州经济社会的基本面。据2023年苏州市政府工作报告,苏州全年实现地区生产总值2.4万亿元;规模以上工业总产值达到4.36万亿元;金融机构本外币存贷款余额分别达到4.74万亿元和4.69万亿元,增速分别达到13.9%和15%,存、贷款增量均居全省第一;全年完成固定资产投资5774.2亿元;全年社会消费品零售总额9010.7亿元,保持全省第一。
此外,一连串“率先”也牢牢做实了“排头兵”地位:在全国率先组织包机赴日本、欧洲开展招商,完成进出口总额2.57万亿元;全面推广重大工程建设“拿地即开工”模式,在国内率先探索开展“审管执信”闭环管理;深入推进数字人民币试点,累计交易金额超过3200亿元,在全国率先开展数字人民币小微企业贷款试点;扎实推动健康城市建设,率先实现国家卫生城市、国家卫生镇全覆盖……
古城今韵
看苏州潮起东方
苏州的“领先密码”究竟是什么?
王俊告诉现代快报记者,苏州的成功经验无外乎“开放”与“创新”。她表示,在开放方面,如今“人到苏州必有为”工作品牌效应彰显,专业精准有温度的人才服务体系持续发挥磁吸效应,一流高端人才加速汇聚。在创新方面,苏州的高新技术企业、上市企业位居全国前列。“可以说,苏州的成功经验,也是改革开放以来取得成就的经验。”
产业是苏州最大的优势和长板。最近两年,苏州都以新年第一会的形式召开产业创新集群发展的主题大会。可以说,产业创新集群发展已成为苏州经济建设的重要“母题”。
据清华大学课题组2023年2月发布的《中国式现代化苏州新实践——产业创新集群发展研究报告(2022)》,当前苏州产业体系已显现为产业创新集群引领的“三层结构”:战略产业层级的“产业创新集群”、细分产业层级的“创新型(制造业、服务业)产业集群”和细分行业(微分产业)的“专业特色创新园区”。
报告显示,去年,苏州全社会研发投入占地区生产总值比重接近4%,全市高新技术产业产值占规上工业总产值比重达到52.5%,电子信息、装备制造、生物医药、先进材料四大产业创新集群产值增长4.6%,全市新增发明专利授权20558件……
创新离不开高能级平台支撑。2022年,苏州实验室挂牌组建,国家生物药创新技术中心、国家第三代半导体技术创新中心等国家技术创新中心相继获批。
创新平台需要人才,更汇聚人才。随着苏州经济产业不断升级发展,苏州对高端人才的需求越来越大。
虽然高等教育先天不足,但自2001年和中国科学技术大学合作开始,二十余年间,苏州已然找到了一条发展高等教育资源的路子——通过产业优势、多元灵活的合作以及城市持续不断的投入等方式不断吸引高校来苏布局。截至2023年,中国最顶尖的C9高校已全部落子苏州,包括北京大学、清华大学、浙江大学、复旦大学、上海交通大学、南京大学、中国科学技术大学、哈尔滨工业大学和西安交通大学。这无疑为苏州加强现代化建设提供了更好的人才支撑。
如今,苏州的人才总量从2012年的178万人增加到2022年的363万人,其中留学回国人员累计超过5.9万人,近3年新增留学回国人员数量年平均增幅达到8.75%,多次被评为“中国最佳引才城市”。
创出特色
苏州已吹响号角
从2020年到2022年的三年间,苏州GDP连年跃升,三年分别实现1.93万亿元、2.27万亿元、2.39万亿元,占江苏全省近1/5。“这样的发展体量,面临的风险挑战自然更早、更多、更复杂,意味着没有更多可以复制的成功经验。未来的路该怎么走,下一步发展的参照物又在哪里?这才是真正的挑战。”王俊说。
为响应当好“排头兵”的号角,今年年初,苏州提出了十个“聚焦”作为今年的工作重点:聚焦实体经济、自立自强、有效需求、合作平台、重点领域改革、规划引领、“江南文化”品牌、绿色低碳、共同富裕、社会治理。
苏州是一座移民城市,如何服务好“老苏州”和“新苏州”,让所有人都能创业乐居,实现人生梦想这点十分重要。王俊表示,苏州需要完善城市可持续发展基础,为市民提供“宜业宜居宜乐宜游”的生活环境。
除了加速构建具有全球竞争力的现代产业体系外,苏州还可以锚定目标,对标现代国际都市。“在城市治理和数字经济方面可以对标新加坡,在产业发展转型上可以对标日本韩国,看到相对薄弱的环节并补齐短板。”王俊表示。
未来,苏州如何在推进现代化建设上当好“探路者”“排头兵”,程俊杰认为关键在于实现产城人高质量融合发展。“在实施长三角一体化国家战略背景下,要加快形成顶层设计和具体举措的强大合力,从生态体系的视角出发推动产、城、人三者发展目标协同、良性循环和真正融合,以‘扬长补短’‘对标找差’的思维加快锻长板、补短板。”
成为“排头兵”,不仅对于苏州是一种肯定和挑战,更利于凝结出苏州经验,为更多的地级市作出带头表率,形成更广泛的影响力。在2022年苏州市政府工作报告中,苏州写下了这样的愿景:全力打造更高水平的创新之城、开放之城、人文之城、生态之城、宜居之城、善治之城,加快建设展现“强富美高”新图景的社会主义现代化强市。
苏州抱负,永不止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