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A14版:健康生活 上一版3  4下一版
 
标题导航
  内容检索:
 
  2023年2月21日 星期 放大 缩小 默认 下一篇 4 >>返回首页
春捂有尺度,“雨水”养生重在这四点

  “好雨知时节,当春乃发生”,2月19日进入雨水节气,气温回升,雨量渐增,春天就要到了。春季也是全年天气变化最频繁的季节之一,江苏省中医院风湿免疫科主任中医师陈剑梅提醒,初春阳气渐生,气候日趋暖和,却又容易出现“倒春寒”。同时,人体的抵抗力在冬季后难免有所下降,对风寒之邪的抵御能力也会有所下降,易感邪而致病。根据雨水节气特点,要注意四个养生要点。

  

  通讯员 麻云 现代快报+记者 安莹

  春捂防寒,要把握尺度

  俗话说“春捂秋冻”。空气中水分增加,寒中有湿,体感温度低,对人体内脏和关节有一定的影响。过早减外衣容易导致体热外泄,湿寒交换于内入骨,易伤骨关节致病。特别是已经患有风湿骨病的患者,更要注意保暖。

  孙思邈在《千金要方》中指出,春时衣着宜“下厚上薄”,捂好背、腹、足底。中医养生谚语“寒从脚起,湿从下入”讲的也是关于下体腿脚的保暖。人体下身血液循环相对上身来说较差,更容易受到寒邪的侵袭,所以初春要注意腿部保暖;减衣时,要先减上衣,后减下装,鞋子也要穿得暖和一点。头部注意防风。外出时,尤其是风大时,不要穿低领镂空的上衣、低腰裤、短裙等,最好戴上围巾、套上风衣,帮助抵御风邪。

  总之,“春捂”的原则是过犹不及,不“捂”不行,“捂”过头也不成,掌握好“春捂”的尺度非常重要,衣物增减既要视天气的变化情况而定,也要根据自身的体能素质。

  健脾除湿,内外都要注意

  “湿”分为两种:外湿和内湿。外湿是指由于气候潮湿或涉水淋雨或居家潮湿,使外来水湿入侵人体而引起。雨水时节,春雨绵绵,空气中湿气过盛,人也难逃湿气的侵袭。可使用吸湿剂、除湿包或空调、除湿器等保持室内干爽,以免家具霉变、衣物湿冷致病。

  内湿多因喜食冷饮,贪吃生冷瓜果等寒凉之物,损伤人体阳气,导致脾阳虚损、水湿不化停聚体内所致。家中也可常备艾条,艾灸“大椎、涌泉、足三里、神阙、关元”等穴位,有健脾益气、护阳强身的功效。春季肝旺而脾弱,没有糖尿病的患者,饮食上宜少酸多甜,可多食用天然甘甜的蔬果,如大枣、菠菜、荸荠、甘蔗、茼蒿、山药等。

  调畅情志,可保健脾胃

  春属木,肝也属木,因而春气通肝。雨水时节,春木得水则活,肝气也随之旺盛,肝火便处于上升势头,若肝气升发不利,人就容易情绪波动。金元四大家之一的李东垣在《赡养心神调治脾胃论》中提到:“凡怒、忿、悲、思、恐、惧,皆损元气。”怒伤肝,春季动怒会导致“焦芽败种”,影响随后一年的生长收藏。所以民间有“春季动怒,抑郁一年”的说法。

  高血压、心脏病、哮喘患者尤其注意不要动怒,建议采取积极的精神调摄养生锻炼法,以保持情绪的稳定。保持心神的宁静,节制怒气、遇事不过度悲伤、凡事不过于忧虑,不使自己落入惊恐、惧怕的情绪,能使自己心情平稳,进而达到脾胃的保健。

  夜卧早起,成年人睡7-8小时

  春季空气湿度增加,引起身体“湿重”,很多人都有春困的情况。但是多睡并不是解决春困的有效办法。

  中医提倡,人的睡眠要随着季节而变化,春天应“夜卧早起”。春天,白昼逐渐变长,夜幕来得逐渐迟了,故言“夜卧”,约在亥时(晚间九、十点)入睡、卯时(早上五、六点)起床,一般情况下,成年人每天睡眠7—8小时就可以。过多的睡眠反而可能降低大脑皮层兴奋度,使之处于压抑状态,人会变得更加昏昏欲睡、无精打采,结果越睡越困。运动可以改善血液循环。这样不仅能预防春困,还能激发人体生气,提高免疫力,预防流感等春季疾病。

下一篇 4 放大 缩小 默认
 
现代快报版权所有 版权声明  | 联系方式 | 网管信箱 | 广告服务

苏ICP备10080896号-6 广告热线:96060 版权申明 本网法律顾问:江苏曹骏律师事务所曹骏律师

版权所有 江苏现代快报传媒有限公司 @copyright 2007~2016 xdkb.net corperation.All rights reserv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