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C6版:教育·人才 上一版3  4下一版
 
标题导航
  内容检索:
 
  2023年2月7日 星期 放大 缩小 默认 3 上一篇  下一篇 4 >>返回首页
真问题 真研究 真效果

  连元街小学在“双减”背景下推进课改之路走深走实

  2017年底,梁溪区“深度学习 思维课堂”课改项目启动,2021年,国家“双减”政策落地,2022年,新的课程方案颁布,各学科课程标准出台。在这样的大背景下,无锡市连元街小学从课改理念的更新到课堂的实践,始终走在课改前沿,积极探索。

  学校发现部分教师教的痕迹明显,学生自主探究的时间和活动少,学习的过程没有充分打开,这是课堂教学实践中的一大难题,是真问题。学校优化学习活动,把课堂教学研究的重心落到“如何将静态的学习支架转化为动态的有效学习活动”这一关键问题上,寻求解决之道。

  专题学习,直击痛点

  学校邀请各学科熟悉一线教学的专家,为教师作专题讲座,量身定制学习内容,请专家聚焦学习活动的设计与实施进行有针对性的指导。在学科研训活动上,选取其中精彩的片段,采用定格解说的形式,由骨干教师细致梳理学习活动展开的步骤和操作要领,视频和解说实时对照,老师们更为清晰地理解怎样的学习活动才是真正打开了,怎样才能一步一步将静态的学习支架转化为动态的有效学习活动。

  微格教研,精准把脉

  把完整的教学活动分成一个个相对独立的模块,针对最难实施的模块,通过录像来进行精准研讨的一种教研形式。学校采用这种“微格教研”的方式,问诊课堂,精准把脉。

  数学学科以年级备课组为共研团队,要求青年教师以“车轮模式”同上一节课,每节课结束,团队教师借助录像对课中的关键环节进行复盘,讨论得与失。研训活动由单一封闭的个人研究模式转向多维互动的群体研究模式,每一位教师都全程参与一轮轮备课、听课、评课、磨课的过程,这样的教研方式有利于教研组团队中每一位教师深入地理解教材,在教研中取长补短。

  学校探索“一课三人上”和“三人上一课”教学模式。“一课三人上”是由三位教师就同一教学任务进行同课异构,将静态的任务单支架转化为有效的学生活动。各年级备课组将微课录像,用集体备课的时间对三位教师的课堂教学进行剖析、展开研讨。

  “三人上一课”是指同年级组三位教师组成小团队,合作研究同一教学内容,形成一份大家认为较好的教学设计,随后通过自己的课堂演绎。同样的设计,因为执教者不同、学情不同,呈现了不同的教学样态,它体现的是教师课堂教学的组织协调能力和根据学情顺学而导的能力。

  新老结伴,互助成长

  面对课改,成熟型教师有经验,青年教师有学习热情,有发展内驱力。学校采用“1+1+1”共同体、TREE工作坊、项目攻坚组等新老结伴的方式,互助成长。

  “1+1+1”共同体是指包括一位老教师、一位中年教师、一位青年教师组成一个共研团队,各自发挥自己优势,带动团队成员弥补短板,实现团队整体提升。TREE工作坊由学员和导师构成,学员是入职三年内的新教师,导师则是骨干教师,导师为学员定制课程,每周一次专项培训。项目攻坚组主要是完成高级别的赛课、基本功比赛、教师技能大赛等临时教师专业发展任务。

  学校找到课堂教学的症结所在,以此为课题,将其作为抓手,带动全体教师用教科研的思维做教研。在“双减”政策、新课标精神的引领下,连元街小学将扎根课堂、研究课堂、优化课堂,做真研究,出真效果,推进课改之路走深走实。

  晓云

3 上一篇  下一篇 4 放大 缩小 默认
 
现代快报版权所有 版权声明  | 联系方式 | 网管信箱 | 广告服务

苏ICP备10080896号-6 广告热线:96060 版权申明 本网法律顾问:江苏曹骏律师事务所曹骏律师

版权所有 江苏现代快报传媒有限公司 @copyright 2007~2016 xdkb.net corperation.All rights reserv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