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A16版:江苏文脉 上一版3  4下一版
 
标题导航
  内容检索:
 
  2023年2月3日 星期 放大 缩小 默认 >>返回首页
《流浪地球2》席卷朋友圈
中式科幻历史其实有那么长……
  人类对星空的凝视是科幻文学的起点 现代快报+记者 顾炜 摄
  《流浪地球2》《三体》掀起科幻风潮
  ▲《江苏文库·研究编》之
  《江苏地方文化史·镇江卷》
  《江苏文库·史料编》之
  《香山小志》
  金星
  图片来自NASA
  扫码关注
  江苏文脉公众号

  大银幕上的《流浪地球2》,小屏幕里的《三体》电视剧、动漫……这几天,一股科幻风席卷朋友圈。

  千年来,抬头仰望浩瀚无穷的宇宙,思索未来人类的技术,总是会激起人们探索和创作的欲望。

  

  现代快报+记者 张文颖 郑文静 王子扬

  江苏人笔下的飞天“黑科技”

  在《流浪地球》和《流浪地球2》的剧情中,面对太阳即将毁灭的情况,人类想出了“流浪地球”计划,试图带着地球一起逃离太阳系,寻找新家园。其中,科技加成的硬核技术,令人眼花缭乱。

  要论飞天的探索,早在1600多年前,江苏人笔下就记录了叫作飞车的“黑科技”。

  东晋道教学者葛洪(今江苏句容人)的《抱朴子》里写道:“或用枣心木为飞车,以牛革结环剑以引其机,或存念作五蛇六龙三牛交罡而乘之,上升四十里,名为太清。”

  从描述上看,“太清”飞车极有可能是带动力的大型竹蜻蜓。一个薄片做旋翼,中间是轴承,下面是用来蓄力的拉弓牛皮绳,皮绳一拉,旋翼就通过扭力上升。

  而《江苏文库·史料编》之《香山小志》则记录,明末苏州地区有一位巧匠徐正明,用十多年时间做出一架飞车。徐式飞车从形状上看更像一把飞椅,人坐在椅子上,踩踏两块木板,上下机关旋转,就能“风旋疾驰而去,离地可尺余,飞渡港汊不由桥。”

  可惜,这架神奇飞车今天我们却无缘看到,因为徐正明把心思都放在飞翔上,导致生活困顿,他病死后,妻子一气之下把飞车当柴烧了。

  中国造出世界上最早的天文钟

  苏颂发明的水运仪象台,是一座高约12米,宽约7米的台形木构建筑,以水力驱动运转,集观测演示天象、计时漏刻和报时功能于一体,被认为是欧洲中世纪天文钟的直接祖先,是世界科技史上的一项伟大创造。这是福建博物院展出的水运仪象台模型

  

  现代快报+记者

  沈路莎 摄

  在电影里,为了保证地球“流浪”安全,人们时刻观测着太空发生的一切,既要保证飞行的方向,还得避免撞上其他星体,应对各种突发情况。

  说到观测星空,3000多年前的商代殷墟甲骨文中,就记录着不少天文现象;《春秋》里出现了哈雷彗星的身影;而关于太阳黑子的最早记载,则现身2000多年前的《汉书·五行志》……

  中国古代“天文人”的设备也很齐全,有水运仪象台、地平仪、浑仪等等。其中,诞生在北宋时期的水运仪象台,将天文观察、天象演示、自动报时集为一体,被誉为世界上最早的天文钟,标志着中国古代天文仪器制造史上的高峰。

  《江苏文库·研究编》之《江苏地方文化史·镇江卷》记载,水运仪象台的发明者叫苏颂。他出生在福建泉州府同安县(今属厦门),父亲去世后,全家搬到了润州丹阳(今属江苏镇江)。

  苏颂是个博学的全才,经史九流、百家之说、算法、地志、山经、本草、训诂、律吕,无所不通。他是北宋杰出的天文学家、天文机械制造家、药物学家。

  在他发明的水运仪象台上,浑仪转动装置是现代天文台转移钟的雏形;“天衡”系统是现代机械钟表的先驱;活动式屋板是现代天文台自动启闭圆顶的鼻祖。

  此外,苏颂还与韩公廉共同研制假天仪,让人能进入到浑天象内部观察星象,直观地理解星宿在太空中的出没,堪称近代天象仪的祖先。

  外星人开讲月球“科普课”

  在宇宙中流浪,会不会遇到类似人类的生命和文明?当地球人遇上外星人,又会发生些什么故事?

  在刘慈欣写的《三体》中,这将是一场战争:汹汹来袭的三体人,凭借异常先进的技术试图占领地球。

  不过,一位1000多年前的文人却有不同的想法,他笔下的外星人好像是来开科学讲座的。

  唐代段成式在《酉阳杂俎》中写道,两个书生在嵩山旅游,到了夜里,两人多少有些害怕,依稀看到山路上出现了一个白衣人。

  荒郊野岭,书生,白衣人。听着像是一部恐怖片的开场。不过,白衣人看见他俩,并没有做什么威胁动作,而是兀自指着月亮说:“君知月乃七宝合成乎?月势如丸,其影,日烁其凸处也。”翻译一下,就是说,“你们知道月亮是由各种矿物宝石合成的吗?月亮其实是个圆球,上面的影子,是太阳照到月亮的凸处显现的。”

  这个怪人的疯言疯语,把两个书生吓坏了。可怪人接下来又爆了一个更猛的料:月球上,有八万二千户人在修理月亮。我就是其中一个!

  以我们今天的科技水平来看,白衣人的话也许真有点道理,特别是当他说到八万二千户人在月球上修理时,很容易让人联想到各种科幻片里的月球基地。

  常熟人写就

  中国第一部完整“科学小说”

  虽说《抱朴子》《香山小志》《酉阳杂俎》等古代著作中,就已经有了不少科幻元素,但是严格意义上的中国科幻小说其实诞生在清末。

  《江苏文库·书目编》之《江苏艺文志(增订本)·苏州卷》记载,发表于1905年的《新法螺先生谭》,是清末最早的科幻小说(科学小说)之一,它的作者徐念慈是常熟人。

  徐念慈身处的年代,西方先进科学技术给中国带来了深深的冲击,不少有识之士将西方的各种文献小说引入中国。其中,包天笑翻译的《法螺先生》和《续法螺先生》,让徐念慈“惊其诡异”,他“津津不倦”读完,决定进行仿写。

  与原作满满民间传说不同,《新法螺先生谭》是个不折不扣的科幻故事。徐念慈让法螺先生灵魂和躯壳分离,他飞向太空,漫游月球、火星、金星;回到地球后,他探访地心,了解活在地底的国度。经历这段奇妙之旅后,法螺先生开始研究通过“脑电”改变当时社会……

  整部小说既结合了晚清时代的现实状况,又有丰富的西方自然科学知识,表现出晚清科学小说“启蒙”与“救亡”两大主题,被誉为中国第一部完整的科学小说。

放大 缩小 默认
 
现代快报版权所有 版权声明  | 联系方式 | 网管信箱 | 广告服务

苏ICP备10080896号-6 广告热线:96060 版权申明 本网法律顾问:江苏曹骏律师事务所曹骏律师

版权所有 江苏现代快报传媒有限公司 @copyright 2007~2016 xdkb.net corperation.All rights reserv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