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C1版:生活无锡 上一版3  4下一版
 
标题导航
  内容检索:
 
  2022年11月22日 星期 放大 缩小 默认 3 上一篇 >>返回首页
老人突发“怪病”,多科医生联手救人

  六旬老伯突发“怪病”,走路不稳、分不清方向、认不出家人……看似只是颅内肿瘤,其实病情没有那么简单。近日,64岁的张老伯从无锡市二院血液科出院回家,激动地接过医护人员送给他的鲜花,和大家一起合影,并伸出大拇指点赞。这些简单的动作,对于一个月前的他来说,还是不可想象的。

  

  朱鲸润 张玥

  六旬老伯患上怪病

  一年前,家人突然发现张老伯走路时会莫名其妙地摔倒,右侧肢体无力,分不清方向,还时常认不出熟悉的人。

  张老伯来到无锡市二院神经内科孙杨主任医师的专家门诊就诊。头颅磁共振检查发现张老伯颅内存在多发占位,最大的直径有3厘米,于是孙杨主任医师请神经外科会诊后,将其转入神经外科进行治疗。神经外科副主任李兵主任医师仔细询问了病史,查阅了患者的各项影像资料,认为张老伯的肿瘤可能是淋巴瘤,于是为其安排微创手术脑部活检术,最终明确诊断为原发中枢神经系统弥漫大B细胞淋巴瘤。

  该病占非霍奇金淋巴瘤的1%,属于罕见病,5年生存率仅20%-30%。随后,患者被转入血液科,由市二院淋巴瘤MDT团队为其进行治疗。团队是由血液科、神经内科、神经外科、病理科、影像科、肿瘤放疗、重症医学科、消化内科、呼吸与危重症医学科等近十个省市临床重点专科组成,专家成员经验丰富,实力强劲。

  医生使出“终极绝招”

  虽然第一时间明确诊断,并进行对症治疗,但大家期待的效果却没有出现。血液科柳萍副主任医师介绍,经过三个疗程的常规化疗,患者的病情还在进展,于是立即进行二线强化化疗,三个疗程后,依然没有明显效果。如果病情再得不到控制,患者将有生命危险。

  在这种情况下,淋巴瘤MDT团队多次讨论后认为,患者对常规化疗药物不敏感,属于原发难治性淋巴瘤,需要进入三线治疗,也就是自体造血干细胞移植联合CAR-T细胞免疫疗法。这一治疗相当于采集患者自身的免疫T细胞作为“药引子”,经过特定的处理程序后,再回输到患者体内,激发患者自身的免疫细胞来清除癌细胞,以达到精准杀灭肿瘤细胞的作用。

  多学科团队攻坚克难

  虽然出于对医生的信任,患者家属毫不犹豫地选择了继续治疗。但这一治疗方法并不是能够药到病除的“灵丹妙药”,首先还是能够参考的病例太少,临床疗效和毒副作用的管理都需要进一步探索。淋巴瘤MDT团队翻遍国内外的各类文献,最终只找到了不到30例的病例报道。为了制定更好的个性化治疗方案,他们深入研究,反复讨论、推敲。

  治疗可能会产生三种毒副作用,但这是患者最后的希望了,家属坚定地跟王智主任医师说:“王主任,不管最后的结果如何,我们都想试一试。”

  然而就在放化疗过程中,患者突然发生了一次意外,在家里因行走不稳而摔倒,出现慢性硬膜下血肿。神经外科副主任李兵立即为患者进行钻孔引流手术,保证后期各项治疗措施能够按照预定的计划顺利实施。随后,血液科为患者进行了自体造血干细胞移植,然后再进行CAR-T细胞免疫治疗。

  治疗的第三天早上,柳萍副主任医师查房,惊喜地看到原来连手机都不记得是什么的张老伯,竟然一个人站在走廊上给老朋友打电话,思维清晰,语言流利,行走虽然蹒跚却已不需人搀扶。第五天复查磁共振显示,病灶明显缩小。

  然而正当患者和家属都沉浸在喜悦中,准备出院时,意外再次发生,患者夜间突然起了低烧。好在这是毒副作用里最轻微的一种,患者在没有用药的情况下很快退烧,淋巴瘤团队的专家们悬着的心也终于放下了。出院当天,李兵主任医师再次查看影像图确认,患者颅内的病灶较前进一步缩小。神经内科也为他开了改善认知和右手无力的药物,叮嘱他按时服药。血液科医护人员为患者送上鲜花,祝福他终于渡过难关。

3 上一篇 放大 缩小 默认
 
现代快报版权所有 版权声明  | 联系方式 | 网管信箱 | 广告服务

苏ICP备10080896号-6 广告热线:96060 版权申明 本网法律顾问:江苏曹骏律师事务所曹骏律师

版权所有 江苏现代快报传媒有限公司 @copyright 2007~2016 xdkb.net corperation.All rights reserv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