9月26日,农业农村部组织开展的2022年长江江豚科学考察干流段收官。当天下午2点多,参加长江江苏段考察的中国渔政031、038船抵达南京下关渔政码头。现代快报记者了解到,在八天的干流科考期间,科考队员们捕捉到不少长江江豚的身影,有的成群结队地玩耍,有的“江豚宝宝”贴着“江豚妈妈”温馨戏水。
现代快报+记者
卢河燕/文 赵杰/摄
潜洲、三桥遇见江豚群,还有“江豚宝宝”戏水
继2006年、2012年、2017年之后,第4次长江全流域江豚科学考察于近日启动。这是长江实施全面禁捕和《中华人民共和国长江保护法》颁布施行后,首次开展长江流域物种系统调查。
“你看,这是今天上午在潜洲附近拍到的长江江豚群,至少有五六头呢。”刚一下船,参与此次科考的南京江豚水生生物保护协会秘书长姜盟告诉记者,这次他随船科考还负责记录影像资料,仅26日就在潜洲水域、南京三桥下附近都拍到了“微笑天使”。八天里,他还在江苏镇江、南通、扬州等多处水域都发现了长江江豚的身影,拍下了不少珍贵的照片。
据科考队员介绍,仅从目视观测来看,长江江豚活动的越来越扩大。“长江江豚全年都会进行交配和繁殖,这次发现了很多母子豚,让人欣喜。”2022年长江江豚科学考察江苏段技术组组长、南京师范大学教授、鲸豚类专家陈炳耀说,在江苏段不止一处看到了母子豚,有的在捕食,有的在嬉戏。“很多小江豚的出现对长江江豚种群来讲,这是一个比较好的消息。”
陈炳耀说,科考的第一天和最后一天都在南京发现了长江江豚。发现长江江豚的地方基本都保持着比较原生态的水域,不仅岸线保护良好,水面来往船只也比较少。这也提醒大家,今后的对栖息地保持完整、保护好了,会增加长江江豚出现的几率。
搭建了专门观察平台,为科考保驾护航
对于总体数量如何,陈炳耀表示,整个考察过程中发现长江江豚的次数非常多,具体的数量还要根据模型来推断统计。
据他介绍,考察除了使用最基础的目视考察,还使用了被动声学、影像辅助观察系统、环境DNA技术等手段,能够在一定程度上弥补由于观察队员观察能力差异导致的种群数量估算误差。同时,还有科考队员在岸边观察,便于更全面、更准确地考察长江江豚种群数量分布、栖息地环境等情况。
江苏省推进长江流域禁捕退捕工作领导小组办公室段斌表示,此次考察由农业农村部长江办牵头组织,全国一共分了4段同步进行科考。其中,江苏因为地处长江中下游,水面宽阔,风浪较大,考察使用的渔政船根据实际情况进行了专业改造,搭建了专门的观察平台,为了方便观测,省农业农村厅协调江苏沿江八市的渔政、海事部门一路上全力为科考保驾护航。
连续四次科考,他说“长江环境有了很大改善”
“长江的生态环境发生了很大很大的改变,甚至可以说是根本性的改变。”连续四次参加科考的中科院水生生物研究所研究员王克雄感受颇深。
他告诉记者,以往科学考察期间江上有很多渔船,水下还有网具,这次考察江面干净,比以往有了很大的改善,这是最深的一点感受。
其次,长江实施禁捕以后,渔业活动没有了,许多区域空出来了,渔业资源量变多了。尤其是小型鱼类资源丰富的地方,更容易吸引长江江豚生存、捕食。在王克雄看来,江苏段有镇江长江豚类省级自然保护区和南京长江江豚省级自然保护区,保护的情况都比较好。“比如,南京段的保护区虽然靠近城市,但对人类活动的控制、自然洲滩的保护做得非常好,保护区内比较稳定地栖息着一群长江江豚。在更下游的镇江段的保护区,以及不在保护区范围内的扬中三江营雷公岛水域附近,都看到了长江江豚。”
王克雄说,十年禁渔让长江江豚的栖息地环境得到了保护。它们喜欢生活在安静的水域,尤其是“江豚妈妈”和“江豚宝宝”完全是靠声音来沟通联系,只有水上安静了、环境好了,“江豚宝宝”的成活率才会高,捕食和生长才会更加顺利,更好地繁衍壮大。
汊江也是长江江豚栖息的重要水域。9月28日起,江苏将与上海同步启动汊江考察,江苏考察范围包括南京、镇江、南通等地的有关汊江,预计全部考察将于9月底收官。
本次科考由农业农村部长江流域渔政监督管理办公室组织,长江中下游6省(市)渔业主管部门、有关科研院所和社会组织共同参与。科考的数据将有助于全面掌握长江江豚种群数量分布和栖息地环境现状,整体评估长江江豚种群数量、结构及变化趋势,科学分析长江江豚致危因素和保护措施效果,为制定更有针对性的长江江豚保护方案提供依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