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A16版:江苏文脉 上一版3  4下一版
 
标题导航
  内容检索:
 
  2022年8月25日 星期 放大 缩小 默认 >>返回首页
玄武湖的“江宁织造”
是如何发现的
  玄武湖湖史馆里的元宝石
  踹绸图
  清《踹布图》
  参考文献:
  江苏文库研究编 《江苏丝绸史》
  玄武湖俯瞰图
  重建的古湖神庙(现为明后湖黄册库遗址展馆)
  扫码关注
  江苏文脉公众号

  提到江宁织造,你是不是想起了长江路上的江宁织造旧址?其实,在南京还曾有一个“江宁织造”,就在大家熟悉的玄武湖。

  日前,玄武湖湖史馆开馆。一块其貌不扬的大石头,诉说着这段鲜为人知的过往。

  

  现代快报+记者 张然 张文颖/文 施向辉/摄

  部分图片来自《江苏丝绸史》

  为织物碾压增色

  千斤元宝石“盘”起来像杂耍

  两头尖尖肚扁扁,像个元宝讨人喜。这块灰色的石头名叫“元宝石”,如今静静地伫立在梁洲玄武湖湖史馆里。

  它是干什么用的?答案是:踹布,所以又叫踹布石、砑光石。

  在江苏文库研究编《江苏丝绸史》中,也记载了织造工艺当中的“踹”:“就是利用石块的光滑面,在织物上进行碾压,从而增加织物的外观效果,故而也称作‘砑光’。”《天工开物》中说,已精炼的蚕丝干燥后,“以大蚌壳磨使乖纯,通身极力刮过以成宝色”,表明在熟丝上可以进行砑光。其次,在织物上,也可以用先浆后碾的方式砑光,使表面更为平整光洁。

  懂了,古人就是通过元宝石的重量碾压织物,使织物的颜色更加光亮。但这动不动就重达千斤的元宝石,怎样把它“盘”起来去碾压织物呢?

  据乾隆年间《木棉谱》记载:“下面磨光石板为承,取五色布卷木轴上,上压大石如凹字形者,中重可千斤,一人足踏其两端,往来旋转运之,则布质紧薄而有光。”

  通过清代的《踹布图》则可以更加直观地看到元宝石的使用方法。元宝石是上爿,还有一个长方形的下爿。下爿是垫石,中间浅凹,与上爿元宝石底部的圆弧相吻合。

  使用起来,将织物放在上爿和下爿中间,工匠双手握着侧面栏杆,双脚踏于元宝石的两个翘起的顶端。随着工匠腰部发力,双脚轮流踩踏,织物在上爿和下爿间飞快旋转,布料也变得更加紧薄有光泽。

  还别说,踹布跟玩杂耍似的,没点技术做不来。

  这块元宝石

  曾是老湖神庙里的贡品

  这块元宝石是怎么被发现的?

  《玄武湖史话》作者黄永武曾在玄武湖公园管理处工作42年,他与元宝石颇有渊源。“这块石头是在梁洲花房里发现的,当时大家都不知道它是用来干什么的。”

  据黄永武回忆,2010年时,玄武湖梁洲花房重新改造,把这块石头移了出来,当时放在友谊厅的前面。“我们有一位老领导很好奇这块石头,就走访了很多老湖民。老湖民告诉他,这块石头在民国时期是老湖神庙里的贡品,因为它的形状像元宝,大家觉得它有吉祥的寓意。1949年后,老湖神庙改为展览馆,这块有吉祥寓意的石头没人敢扔,也没人敢破坏,就一直在梁洲保存了下来。”

  2012年,有一位南京博物院的研究员来玄武湖公园玩,黄永武等工作人员就请他看了这块石头,“他说这块石头不寻常,很可能和江宁织造有关系,因为他在史料上看到过的。”

  这么一说,引起了黄永武和同事们的重视,他们请来南京大学历史系、南京博物院、江苏社科院的几位专家学者,共同对这块石头进行论证。“专家们通过对石料、造型的考证,判断出这是一块用来踹布的元宝石,年代应该是元末明初,所用石材是阳山石材。”

  用阳山石材来做元宝石十分合适,因为它的石质性冷细腻,不会因磨擦而产生静电,这种石块“石不发烧,则缕紧不松泛”。

  此织造非彼织造

  玄武湖曾有个“大染坊”

  为什么踹布用的元宝石,会在玄武湖被发现呢?

  《江苏丝绸史》写道,《明史·食货志》中记载:“洪武时,置四川、山东诸行省,浙江绍兴织染局。又置蓝靛所于仪征、六合,种青蓝以供染事,未几悉罢。又罢天下有司岁织缎匹。有赏赉(lài),给以绢帛,于后湖置局织造。”

  “后湖”是南京玄武湖的“曾用名”,也就是说,明代初年,朝廷就曾经在玄武湖旁设立了织造机构。

  “这一小段史料,是玄武湖曾有织造机构的孤证。”罗永平说,据他了解,没有其他的史料谈及这件事。

  那么,玄武湖和长江路上的织造机构有何不同呢?

  罗永平表示“一个更像工厂,一个是衙门。”位于玄武湖的这座,称为南京织染局,有时候也被叫做南局、江宁织染局等等,隶属于工部,以织、染为主。

  《江苏丝绸史》中写道,江苏染、踹业的发达,还表现在地区性的技术分工。如南京的染坊,“染玄色以溧水人为佳,禄口人次之”;染天青色则“高淳人居多,溧水次之”。

  “染布需要大量的水,南京织染局放在玄武湖,也是因地制宜。”黄永武分析道,首先,玄武湖水系直通秦淮河,水量充足。此外,根据现在的研究,湖水中还含有大量的单宁酸,可以在染色时使织物增强光泽感。还有一个原因,玄武湖当时比较封闭,布染好了之后晾晒起来,即便晚上不收,也不用担心有人进来偷盗。

  玄武湖的织染局何时搬走的呢?据黄永武推测,应是在朱元璋选中玄武湖作为黄册库地址后。洪武十四年,第一次全国大征集,5万多本黄册从各地到南京集合,一共占用9间库房、35座架阁。从此,玄武湖变成了闲人免进的“国家档案馆”。南京织染局,也就此消失在玄武湖的历史长河中。

  上下游产业链集群发展

  南京织造业明代就很发达

  明清时期南京的纺织业十分发达。据记载,明政府用于赏赐的锦缎、纻(zhù)丝等官服数量需求超大,每年都要数万匹,官营织造无法满足需求,就得向民间收购。

  在嘉靖二十四年(1545),就曾“诏取后湖赎银,发机户织造太庙乐舞生祭服”。有了官方采购,南京地区的织造业发展也就越来越快,还实现了“产业集群”。

  以丝织业为例,罗永平介绍,清中期南京城里的丝织业主要分布在几个区域:军师巷附近“机杼之声比户相闻”;骁骑营一带“机户最多,三五成邻”;聚宝门内偏东西(今中华门内东西)“业此者不下数百家”;孝陵卫一带有织剪绒的机户;而秣陵关的工匠则最擅长织花缎。

  南京织机数量大、机户织工多,而且织造水平还很高,生产出来的丝织品都被抢着买。那时候,城西有剪绒交易市场、绫庄,还有卖黑绉包头的老字号。各种与丝织业配套“上下游”店铺更不少,机店、梭店、筘店、挑花行、拽花行、边线行……就连绸缎商包装缎匹用的纸,都有专门的门店。

  如今,走在南京街巷,网巾市、颜料坊、绒庄街、绫庄巷、踹布坊……这些熟悉的地名里,依然能看出它们与纺织深深的联系。

放大 缩小 默认
 
现代快报版权所有 版权声明  | 联系方式 | 网管信箱 | 广告服务

苏ICP备10080896号-6 广告热线:96060 版权申明 本网法律顾问:江苏曹骏律师事务所曹骏律师

版权所有 江苏现代快报传媒有限公司 @copyright 2007~2016 xdkb.net corperation.All rights reserv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