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镇江 张星
夏日的南山道上,流萤忽闪;青草绵绵的小公园里,乘凉的人们三三两两地坐着聊天。一个在朦胧中舞动的身影吸引了我的目光,伴着舒缓的音乐,白色的裙子在夜色中翻飞旋转,仿佛是夏日的精灵。
周围的人都被近期的热浪扑打得垂头丧气,只有这位舞者迎着暑气在草坪上用舞蹈表达着自己无限的热情。我怔怔地看了她许久。人们用身体的动作来表达自己的情绪、态度,甚至是一种仪式和信念,这样的历史有多久了?
我曾在国家博物馆看到过这样一个彩陶盆:土黄色的陶盆,有十四厘米高;饱满的腹部向下逐渐收成平底,而使这个陶盆灵动起来的是内壁上的三组舞蹈图案。舞者们五人一组,手拉着手,眼睛看向右前方,脚下的动作也是整齐一致。深色的图案只是由简单的线条勾勒而成,但是通过飘起的饰物便能想象他们的情绪是如何欢快而又热烈。
想起“踏歌”这种古老的舞蹈形式。夕阳西下,劳作了一天的人们围在树下或是河边,踏着歌声翩翩起舞。有力的节奏烘托出一番热闹的场面,人们的辛劳仿佛就在这整齐壮观的舞蹈中消解了。“夜宿桃花村,踏歌接天晓”,人们对踏歌的热爱溢于言表,一时风靡了整个大唐。就连大诗人张祜也曾为此写道:“千门开锁万灯明,正月中旬动帝京。三百内人连袖舞,一时天上著词声。”
而在我的家乡陕西农村,秧歌是伴随着农民们一年的舞蹈。今年麦子有了好收成,扭起来!桃红的长绸扇子在空中挥舞,送来一阵又一阵麦子的香气。过年过节有喜事儿,扭起来!腰间的红布随着脚下的十字步一前一后,用饱满的热情点燃了一整个城的气氛。
如今,我也经常会在家舒展舒展。听着音响里传出的温柔的音乐,我踩在阳光照着的温暖地板上,一股奇异的感觉从腹部流向四肢。身体开始轻轻随着音乐晃动,渐渐的,我便完全地沉浸在其中了。那位在草坪上起舞的背影一直留在我的心中。
去跳舞吧!“自歌自舞自开怀,且喜无拘无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