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最大淡水湖鄱阳湖提前100天进入枯水期,沿岸湖滩裸露成“绿洲”;“八百里洞庭湖”水域面积缩小至750平方公里左右;在南京溧水的石臼湖沿岸,往年六七月就被淹没的“龙猫草海”再次出现……这些都是长江流域旱情发展的缩影。据水利部消息,7月份以来,长江流域降雨量较常年同期偏少四成,流域大部高温日超过15天。长江流域旱情发展到哪一步了,周边湖泊情况如何?现代快报记者探访了解。
见习记者 刘晓琪 史童歌 徐晓安 现代快报+记者 卢河燕 王益 高达/文 赵杰/摄(除署名外)
枯水期才有的“网红草海”再次出现
受上游来水和持续高温少雨影响,石臼湖蛇山站水位一步步降低。现代快报记者了解到,8月16日8时,石臼湖水位5.51米,较常年同期偏低3米多,创历史同期新低。今年之前,石臼湖水位历史同期最低数据是6.18米,今年8月10日刷新纪录,跌到5.87米。
堤坝与水面之间,有一片一两百米长的滩涂裸露,烈日暴晒下,有些地方出现龟裂……8月16日上午10点,现代快报记者在石臼湖特大桥下看到,滩涂上散布着大大小小的石块,仔细看,石头光滑圆润,中间还有孔洞,不似常年在地面上的石头。还有一些渔网散布在滩涂上。继续朝湖走,可以看到沙土中有一些螺蛳和贝壳。从泥土的湿润痕迹来看,水下了大概有1米。
“早几年这一片都是蟹塘,被人承包了养螃蟹。你看到的那些网都是过去留下的。”附近一位村民告诉记者,今年因为水下降,湖滩连带着渔网都露出来了。“看到堤坝下面那排柳树了吗?往年这个时候水到那儿。”记者看到,如今的湖水距离柳树又往后退了大概一两百米。
溧水张许村位于石臼湖边,因为“龙猫草海”成为网红打卡点。原本这是一个季节性的景观,每年春天吸引市民和游客前来。按照正常的节奏,一般在5月份水慢慢上涨,草海逐渐“淹没”。但记者在现场看到,草海再次出现。低的草没过脚背,高的已经长到膝盖位置。旁边的一座石桥,桥墩完全露出。从上面的水痕来看,此前水面应该在桥墩一半的地方。
退水的苗头在6月显现。村口小卖部的老板说:“今年4月在涨水,原本随着丰水期的到来,草海就该不见了。但6月开始水就持续在降。加上近一两个月没什么雨,水退得越来越低了。”附近一家农场的老板说:“水一退,草就长出来了。因为草海再次出现,来打卡的游客又回来了。上个周末(8月13日、14日),还有不少人过来拍照。”
“水落石出”,落星墩提前露出全貌
鄱阳湖是我国第一大淡水湖,湖中有一座远近闻名的地标性文物古迹——落星墩。鄱阳湖相当于一个天然水库,丰水期时落星墩浸于水中,宛如水中“孤岛”。一般从10月开始水面下降后,湖底慢慢露出。根据前两年的报道,落星墩在2020年11月10日、2021年11月12日现出全貌。
今年,这个时间在大大提前。“大概在两个星期前,也就是8月初,落星墩就露出全貌了。”庐山市南康镇鄱阳湖禁捕退捕群防联治工作站副站长张剑生今年52岁,他说,工作站就在鄱阳湖边,在距离落星墩1000多米的地方,这一个多月,每天看着湖水一点点往下退。
“我从小就长在鄱阳湖边,往年都是秋冬退水,长这么大从来没看到在这个时候退水。以往这个时候水还深得很,2020年水大的时候湖边的房子都淹了半截,今年7月份竟然就开始退水了。”张剑生告诉记者,水退下去后,现在的落星墩周边绿草茂盛,宛如一片草原。湖滩上还有不少螺蛳、小鱼,没多久就会晒成干。
“原本这里是‘网红打卡点’,水退了来玩的人很多,但是最近实在太热了,基本上见不到人影。”他说。
据报道,8月6日2时,鄱阳湖代表站星子站水位退至11.99米,这标志着鄱阳湖进入枯水期。这是1951年有记录以来,鄱阳湖最早进入枯水期的时间,相较往年平均时间提前了100天。目前,鄱阳湖水位仍在持续下降,沿岸的多个城市大片湖滩裸露,出现茫茫“草原”。
不到半月,水面又“缩”250平方公里
洞庭湖是我国第二大淡水湖。在湖南岳阳市,有一座已有118年历史的水文站——城陵矶(七里山)水文站,它在全长约7.5公里的洞庭湖出口水道上,下距洞庭湖汇入口3.5公里,是洞庭湖出口水文控制站、国家重要水文站,是洞庭湖及长江流域的“晴雨表”。
根据湖南水文网站的数据图,从7月8日开始,城陵矶(七里山)水文站的水位和流量就在持续下降。8月11日20时,该站水位为24.08米,跌破24.5米的枯水水位,洞庭湖提前4个月进入枯水期。
8月15日,现代快报记者从湖南省水文水资源勘测中心了解到,中午12点该水文站实时水位为23.55米,和历年同期均值相比偏低5.87米,是30年来历史同期第二低的数值,最低为2006年8月23日的23.12米。到了下午2点,水位又下降到了23.48米。中心工作人员告诉记者:“根据流量可以大致测算出水域面积,现在洞庭湖水面面积为750平方公里左右,而在8月2日还有约1000平方公里。不到半个月的时间,水面面积又缩减了250平方公里。”
湖南水利微信公众号显示,一个多月来,湖南降雨较常年偏少六成多。湖南省防指决定:自8月12日10时起,启动抗旱Ⅳ级应急响应。
金庭镇遇旱,当地引水上山保树
太湖是中国第三大淡水湖。今年6月以来,太湖流域的降雨较常年同期偏少,水位一度降至近20年同期最低。7月16日起,水利部自2007年来首次在主汛期启动引江济太调水工作,为太湖“解渴”。截至8月9日,已累计引长江水2.91亿立方米。
苏州吴中区金庭镇,地处太湖之中,遭遇了60年未遇的旱情。6月23日入梅至8月9日,当地降雨量才88.2毫米。一些池塘河道干涸,山上茶树果树缺水严重。
8月16日,现代快报记者来到金庭镇衙甪里村,在这里见到了正在挑水的村民吴大伯。谈及旱情,56岁的吴大伯说,20多天来,他每天凌晨四点起床,从山脚下打水注入蓄水池,往返数次,傍晚时分开始浇灌茶树果树,一直要忙到晚上八点以后。“本来这段时间是每年的农闲季,只需要上午打点农药,下午就避暑休息了,现在只能起早贪黑,尽量减少些损失。”
吴大伯家中共有15亩茶树和20亩果树。经此旱情,茶树果树损失过半。
金庭镇秉常村的旱情同样不容乐观。黄女士平时在苏州市区工作生活,旱情发生后,为尽量减少损失,她请假返回家中协助父母抗旱。“我们家的早茶树绝大部分死掉了,种在光照充足地方的小叶种茶树也都枯死了,死掉的大概占茶树总数的三成。150棵枇杷树也有30棵救不活了。”黄女士告诉记者,近期她和父母凌晨三点半就起床去抗旱,中午休息一个小时左右,下午继续上山,一直到晚上七点左右回家。“前段时间刚开始抗旱的时候,晚上十一点回家是常态。”
为什么地处太湖之中,还会缺水?记者了解到,金庭镇地形特殊,主要以丘陵山区为主,茶叶、果树等农作物也大多种植在山坡上。以旱情最为严峻的罗汉坞为例,坞口高程30米左右,水系无法直达,平时灌溉主要靠蓄水池。正常情况下,自然降雨即可满足灌溉需求,但是今年梅雨季节基本无降雨,此后更是持续晴热少雨,蓄水池水位偏低。加上受地形所制,许多山坞上山道路狭窄,仅可供电瓶车上下,因此蓄水池也只能靠人工补水,效率较低。
旱情当前,区、镇各部门各司其职,团结协作,与群众一起抗击旱情。金庭镇缥缈村一名工作人员告诉记者:“因为很多山坞没有直通的水源,必须要从水源地用水泵、水管,一级一级地往上送水。村里的男性都去现场打水抗旱了,24小时轮班转。”
目前,金庭镇通过翻水补水、引水上山、车辆转运等方式,每天供水量近8万立方米,浇灌面积覆盖5.6万余亩,基本保障农业抗旱用水需求。苏州市水利、消防等各部门都在调集设备,财政也已经增加资金拨付,协助东山、金庭、光福等地抗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