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A16版:江苏文脉 上一版3  4下一版
 
标题导航
  内容检索:
 
  2022年7月19日 星期 放大 缩小 默认 >>返回首页
寻找张若虚
  古画中的的长江
  扬州在唐代是长江入海处
  《江苏文库·江苏艺文志
  (增订本)·扬州卷》
  江庆柏 主编
  凤凰出版社

  

  

  

  7月8日,江苏文脉大讲堂开讲,莫砺锋先生以《诗词中的大美长江》为题进行首讲。讲座中,莫砺锋谈到扬州人张若虚的《春江花月夜》,认为“绝对是咏长江的名篇”。

  《春江花月夜》有“孤篇横绝全唐”的美誉,可惜一千多年来,作者张若虚却宛如隐形人,其生平事迹近乎空白。张若虚为何如此神秘?他与《春江花月夜》之间有着怎样的故事?在讲座的余韵中,文脉君和大家一起寻根究底。

  

  现代快报+记者 白雁

  春江花月夜

  张若虚

  春江潮水连海平,海上明月共潮生。

  滟滟随波千万里,何处春江无月明!

  江流宛转绕芳甸,月照花林皆似霰;

  空里流霜不觉飞,汀上白沙看不见。

  江天一色无纤尘,皎皎空中孤月轮。

  江畔何人初见月?江月何年初照人?

  人生代代无穷已,江月年年望相似。

  不知江月待何人,但见长江送流水。

  白云一片去悠悠,青枫浦上不胜愁。

  谁家今夜扁舟子?何处相思明月楼?

  可怜楼上月徘徊,应照离人妆镜台。

  玉户帘中卷不去,捣衣砧上拂还来。

  此时相望不相闻,愿逐月华流照君。

  鸿雁长飞光不度,鱼龙潜跃水成文。

  昨夜闲潭梦落花,可怜春半不还家。

  江水流春去欲尽,江潭落月复西斜。

  斜月沉沉藏海雾,碣石潇湘无限路。

  不知乘月几人归,落月摇情满江树。

  有月亦有江

  在很多人的印象中,《春江花月夜》是一首著名的咏月诗。

  的确,这首诗以月为题,通篇围绕月展开,从题名到诗句,“月”字先后出现十六次。莫砺锋在《莫砺锋讲唐诗课》一书中,就认为该诗写了两大主题,前十六句写诗人江畔望月之情景,后十六句写游子思妇的月夜相思,夹在中间的四句则是一个转折。

  “月”是这首诗中最鲜明的意象。但如果仔细读,就不难发现,诗中也时时在写“江”,从题名到诗句,“江”字先后出现十三次之多。

  张若虚笔下的江即长江,准确说,是长江与东海的交汇处。张若虚的视角究竟起于哪个具体的位置,这一段江面又在哪里,不同的人有不同的解读,但都认同它位于当时的广陵,也就是今天的扬州。

  今天的扬州是长江沿岸的一个内陆城市,但在《春江花月夜》诞生的年代,也就是初唐时期,扬州是长江入海处。唐代以后,随着下游的三角洲不断生长,长江的入海口不断东移,扬州也就不再临海。

  古代的扬州,是观涛的地方,所以自古就有广陵涛、广陵潮的说法,是比肩钱塘潮的盛景。

  《春江花月夜》中,既写相对静态的月,又写相对动态的江,动静结合勾勒出一种如梦如幻的境界,并使之具有一种高远深沉的哲学美。

  著名学者程千帆、沈祖棻如此评价:“这篇诗以明丽的形象与轻快的节奏将自然的美景、诗人的遐想与人间的相思交织成一幅神奇的画。在诗中,无限与有限,永恒的宇宙与短促的人生,春景之美与离人之愁,得到巧妙的平衡。这种境界,在古典作品中不多见。”

  寂寞千年

  《春江花月夜》是千古奇诗,但令人遗憾的是,除了诗歌本身,关于它的背景,人们所知甚少。诗歌作者张若虚,尽管才华横溢,但其人事迹就像他的名字一样虚无缥缈,在浩瀚的史书典籍中,难觅蛛丝马迹。

  文献中对张若虚较早的记载,出现在唐代郑处诲编撰的史料笔记《明皇杂录》中:“天宝(注:742年-756年)中,刘希夷、王泠然、王昌龄、祖咏、张若虚、张子容、孟浩然、常建、李白、刘眘虚、崔曙、杜甫,虽有文章盛名,皆流落不偶。”

  从这段记载看,张若虚生活在唐朝天宝年间,在当时是与刘希夷、王昌龄、杜甫等人齐名的文人,他们共同的命运是,虽然文章写得好,但在仕途上并不如意。

  张若虚的仕途究竟有多不如意?《旧唐书·文苑传》在贺知章的传记后,附有张若虚等人的传,如此记载:“先是神龙(注:705年-707年)中,知章与越州贺朝万、齐融,扬州张若虚、邢巨,湖州包融,俱以吴、越之士,文词俊秀,名扬于上京。朝万止山阴尉,齐融昆山令,若虚兖州兵曹,巨监察御史。融遇张九龄,引为怀州司户、集贤直学士。数子人间往往传其文,独知章最贵。”

  通过这一段简短的记载,我们可以知道,张若虚曾经担任兖州兵曹,参与过兖州地方的兵事管理,是个级别不高的州府属官。

  从这些只言片语的记载来看,虽然张若虚的身世不显达,但他有一个相当厉害的朋友圈,许多朋友在唐朝就已经飞黄腾达,在后世更是被人各种书写和膜拜。

  相比而言,张若虚显得格外寂寞。

  明珠重现

  在极其简略的史书记载中,张若虚还名列“吴中四士”。《新唐书·刘晏传》后附有《包佶传》,收录了这个信息:“佶字幼正,润州延陵人。父融,集贤院学士,与贺知章、张旭、张若虚有名当时,号‘吴中四士’。”

  “吴中四士”的诗作,《全唐诗》均有收录,贺知章的有十九首,包融的有八首,张旭的有六首,张若虚的仅有两首。

  张若虚,人寂寞,诗也寂寞。实际上,在清代以前的中国文学史上,几乎没有《春江花月夜》的存在。现存唐人所辑的唐诗选本中,均不见它的踪迹。最早收录它的,是宋人郭茂倩所编《乐府诗集》。但郭茂倩也只是把它作为一首普普通通的乐府旧题,和其他几首同题诗一起收录,并没有重视它的独特价值。

  历经宋代到元代,潜伏在《乐府诗集》当中的《春江花月夜》依旧被埋没。

  寂寞千年,直到清康熙年间彭定求等人奉敕编校《全唐诗》,并由曹寅主持在扬州刊刻成书,《春江花月夜》才有了被大众认识的机会。《全唐诗》收录的另一首张若虚的作品,题为《代答闺梦还》,意境和文学造诣均被认为远低于《春江花月夜》。

  清人王闿运对《春江花月夜》给予至高评价,认为它“孤篇横绝,竟为大家”。近人闻一多也称赞它是“诗中的诗,顶峰上的顶峰”。

  当代江苏著名学者胡小石先生和程千帆先生,对《春江花月夜》及其神秘作者张若虚更进行了具有开拓性的重要研究。前者有《张若虚事迹考略》一文,后者有《张若虚<春江花月夜>的被理解和被误解》一文,这也是目前关于张若虚其人事迹最为权威的考证文章。

  从诞生到隐没,再到重新被发现,在一代代江苏学人的努力下,张若虚其人其诗,终于重新焕发了耀眼的光彩。

  参考资料

  胡小石:《张若虚事迹考略》

  程千帆:《张若虚<春江花月夜>的被理解和被误解》

  程千帆、沈祖棻注评:《古诗今选》,凤凰出版社,2010年

  莫砺锋著:《莫砺锋讲唐诗课》,江苏凤凰文艺出版社,2019年

  郦波著:《唐诗简史》,学林出版社,2018年

放大 缩小 默认
 
现代快报版权所有 版权声明  | 联系方式 | 网管信箱 | 广告服务

苏ICP备10080896号-6 广告热线:96060 版权申明 本网法律顾问:江苏曹骏律师事务所曹骏律师

版权所有 江苏现代快报传媒有限公司 @copyright 2007~2016 xdkb.net corperation.All rights reserv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