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Y6版:艺+周刊 上一版3  4下一版
 
标题导航
  内容检索:
 
  2022年7月16日 星期 放大 缩小 默认 >>返回首页
丝绸之路多元文化影响下 的绘画“民族性”
  《丝路花语》 97×180cm
  《风竹赞》 205×96cm
  《霸王别姬》 136×68cm
  《岳阳楼记》 68×136cm
  《赤壁赋》 134×76cm
  《千字文》 92×178cm
  《闲居赋》 73×172cm
  《幽篁深处》 180×97cm

  □ 黄绵赟/文

  黄绵赟

  

  笔名:黄山云。黄庭坚后裔,生于1978年,毕业于西安美术学院。陕西国画院画家、陕西省美术家协会会员、陕西省书法家协会会员、陕西省青年美术家协会理事,西安青年美术家协会理事、西安市高陵区美术家协会副主席、西安市高陵区书法家协会副主席,国家三级美术师。

  书法作品《赤壁赋》入展由中华人民共和国文化和旅游部、陕西省人民政府主办的“第十一届中国艺术节书法篆刻作品展览”。国画、书法作品分别入选中华人民共和国文化和旅游部、陕西省人民政府主办的“第一届、第二届、第三届、第四届、第五届、第六届丝绸之路国际艺术节”,并获优秀奖、三等奖多次,入选“陕西人精神”美术书法作品展”,入选“第七届、第九届陕西省艺术节优秀美术书法作品展”,获优秀奖,入选由陕西省美术家协会主办的“第一届、第二届、第三届、第四届写生作品展”,入展由陕西省书法家协会主办的“陕西省第三届、第四届、第五届书法篆刻临作展”,入选“第33届、第34届、第35届中日书画联展”,入展由陕西省委宣传部主办的“小康·小康——陕西美术作品展 ”,入选“石鲁奖·首届中国大写作品展”。

  从表面看,“丝绸之路”仅是一条由商品贸易而诞生的东西文化交流的交通要道。在这条道路上古欧亚大陆上的诸色人等熙熙攘攘,于迁徙中融合,于交流中生存发展。但他们同时都是文化艺术的接受者和传播者。

  无论对于中国文化艺术发展,还是对于世界文化艺术发展来说,丝绸之路都具有划时代的重要意义。它标志着中国文化艺术发展过程中的一次质的飞跃,标志着中国与世界艺术建构中的一次革命。丝绸之路开通以后,开始了不同地域、不同种族、不同国家与不同艺术类型之间的碰撞与交融,标志着绘画艺术形式由一元单向发展道路向多元艺术形式发展道路转化,也标志着绘画艺术由内层建构向外层文化艺术圈建构转化。

  丝绸之路出现以前,我国文化艺术发展的特点和发展趋势基本上处于文化的内融时期,也可以说中华文化的中心区域与边缘区域以及主体性文化与亚主体性文化之间所发生的交融与碰撞,是中华文化形成与发展的基本内涵。当丝绸之路被打通后,各种文化以佛教为载体,把佛典经文、佛像由西向东依次从丝路传来,大大地丰富了中国人生活态度,思维方式的多元格局,并弥漫出文化艺术乃至生活细节的变化和审美趣向,使得汉唐以来的文学、绘画等无不因之而巅峰绝代。唐王维就有“诗佛”“画祖”之

  称,其诗韵画境开示了唐代诗画的别样风神。同时,佛教文化在经过中国文化的吸收改造之后,智慧的中国人将印度因其地质条件所产生的与彩绘壁画互不相干的犍陀罗“石雕”变成了“泥塑”,又将泥塑变成彩塑。在冲积沙砾岩的岩壁上手工雕刻,并在石壁上结合西方透视把壁画与雕塑融为一体,以美轮美奂的壁画装饰,用中国人特有的绘画形式描绘着佛教宗教图像。比如,丝路沿线多种绘画风格在敦煌地区进行交汇、融合,并创造形成了中国独特的“敦煌壁画艺术”,极大地影响了西域以及中原地区绘画的发展。所以,外来艺术形式很像发面用的“酵子”,开始它是新生事物,最后面发酵后,不见酵子,只剩面了。

  毫不夸张地说,没有丝绸之路也就没有中西文化艺术互传之路。从根本上说,绘画艺术通过丝绸之路影响了中西方的文化艺术主体,更重要的还在于它影响了中西方文化的思维基础和思维本质。谁要打算从整体意义和全局范围内来认识绘画的民族性与世界性,就不能不回到丝绸之路上来。

  关于绘画的民族性与世界性,是一个由来已久的话题,其实也不仅仅是绘画,在中国近百年的美术发展史中,各种艺术样式都时常面临这样的争论。这种问题的缘起在很大程度上应是源于西方绘画对中国当代绘画发展方向和发展途径的冲击。这种争论其实也是面对各种思潮,从自身立场出发去进行一个清醒判断的过程,也是深刻自省认识自身的一个重要途径。在此意义上,在一个更广阔的范围内对这个问题进行探索无疑仍然具有重大而现实的意义。

  作为体现了中华民族传统的哲学观念和审美观的中国画,明显带有了本土化的艺术倾向,它的民族性是历来被大家所公认和认可的一种创作思想和创作依据,甚至直到今天,这种思想仍然在发挥着它的作用。

  从绘画创作特点来说,问题的着眼点就变得简单了。就是说优秀的绘画作品关键取决于它的创造特点,就是它所体现出来的独特气质和精神品性,这也是所有艺术作品的最终品评法则。如果从更为广阔的范围看来,很多优秀的作品并不能归结于某个民族或某个族群创造的,它们在很大程度上更是各种文化和艺术元素相互影响、渗透甚至是互相“嫁接”才完成的。而正是这种“嫁接”和融合之后的作品更具有着卓越的生命力。

  这种艺术现象从而也就说明了绘画的民族性并不是一成不变的,它当然也有着现实中的扩展和变化,因为从更广阔的范围来说,一种艺术样式或艺术风格的成功和确立,在很大程度上都是多种艺术传统和艺术形式相互借鉴和融合才最终形成的。从这个意义上说,单纯讨论艺术作品中的民族性,或者将作品的民族性与其背景艺术因素割裂开来进行思考无疑是不够全面并缺乏深度的。

  如今,丝路沿途存留的众多石窟寺内,保存的魏晋以来许多带有印度风格的壁画,也明显带有了东方本土化的艺术倾向,融合了中华民族传统的哲学观念和审美观。它们的民族性是历来被大家所公认和认可的一种创作思想和创作依据,甚至直到今天这种思想仍然在发挥着它的作用。我们很难说清它们到底是哪个民族的,它们身上体现出更多的中外文化交流的痕迹,再现了东西方艺术的交融,是丝路交流的例证。这些艺术作品的产生和存在,也都无一例外地说明了这些艺术形式之所以突出并受人关注,还是在于它们身上所体现出来的多种文化与艺术样式的“嫁接”与“融合”。多种艺术形式和元素融合混血后产生的艺术形式同样具有强大的生命力

  丝绸之路上这些艺术形式的产生得益于悠久的丝路文化,丝路文化就是一个外向、多元并且是开放的文化体系。长安作为丝绸之路的起点,也历来就是一个多民族汇聚的地区,民族分布和迁移形成了不同的生活习俗和审美差别,东西方的商贸往来也促进了文化交流的多样性和丰富性。正是这样的文化特点从题材、美学理念和东方绘画语言等各个方面都影响了中国古代绘画的发展。

放大 缩小 默认
 
现代快报版权所有 版权声明  | 联系方式 | 网管信箱 | 广告服务

苏ICP备10080896号-6 广告热线:96060 版权申明 本网法律顾问:江苏曹骏律师事务所曹骏律师

版权所有 江苏现代快报传媒有限公司 @copyright 2007~2016 xdkb.net corperation.All rights reserv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