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萧平
1964年的夏天,我去拜访俞老,请教有关“金陵八家”与“扬州八怪”的一些问题,顺便带去一本册页请先生赐画。大约半月后,他到南京博物院看展览、访同乡王敦化先生(南博金石考古家),敦老与我同一办公室,俞老坐定,取出一画一册,画赠敦老,是以牛毛皴画就的黄山。册归我,也是用牛毛皴作黄山,其景似石笋矼,群峰耸立如雨后春笋,或近或远,皆在烟云缥缈之中。近峰之巅挺拔有苍松,犹如生花梦笔,远山纯用赭色一抹而就,大有霞光辉映之感。款书:“萧平仁棣嘱,一九六四年九月,俞剑华写,时年七十。”我大喜过望,连道谢谢。不料先生却说:册页太小,我拟再用宣纸画幅大些的给你。我以为先生只是说说而已,没想到一个月后他果然又为我画了《风雨泉竹图》,画法大不同于前图,全以湿笔作烟雨中的丛竹,配以淡赭绘成的飞泉,雨声、泉声交汇于一图,颇具新的意趣。先生教学、著书十分忙碌,却不忘关注晚辈、后学,讲情义、重允诺。即使在酬应之作中,也不忘注入新鲜的创意。
先生驾鹤西去未久,我有幸得到了他的第一幅左笔山水图。图中他以秃笔粗钩作松石山泉,一文士随童子穿行其间,似在循声探泉。笔墨浑厚朴拙,其法在沈周、石涛之间,与其本师陈师曾先生亦多有合处。图以水墨为主,略施赭色,仅在矗立画中的双木上缀以丹叶,标明其时秋深,属浅绛山水一类。全图明快通透,仿佛雨洗后的秋山,给人高爽之感。图上先生自题曰:“予能以左手作书画久矣,然未尝作山水,此第一幅也,古拙厚重似出右手之上,所谓熟后生者非耶?敝帚自珍,不忍弃之。一九六二年五月,俞剑华时年六十八。”名印外,右下角钤有“法自我立”朱文印,取自石涛语,可印证他的探索与追求。
一九六二年八月二十五日在青岛,笔者亲见俞老以左手作隶书对联,运笔稳沉,略具生拙感,类乎张迁碑。及见其左笔之画并画上自题,才恍然悟到,这是避免笔墨走向烂熟和油滑的一条路径,其目的在于追求“熟后生”的笔墨。我又想到,同在青岛看李苦禅先生作画时,李先生说过:作画不必全使顺笔,作书有时可以倒笔画。其最终目标是一致的,既雕既凿,复归于朴,才是艺术的正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