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A16版:江苏文脉 上一版3  4下一版
 
标题导航
  内容检索:
 
  2022年7月15日 星期 放大 缩小 默认 >>返回首页
400多年前,“江苏书展”什么样?
  明仇英《清明上河图》中的书坊
  汲古阁珍藏秘本书目
  明金陵积德堂刊《娇红记》
  金陵兼善堂刊《警世通言》
  扫码关注
  江苏文脉公众号

  400多年前的“江苏书展”什么样?书船云集,等着买家挑选。明清时,近百家书坊汇聚南京,如何从中脱颖而出,又是谁放出狠话“翻刊千里必究”?《江苏文脉·研究编》即将推出《江苏刻书史》,江苏出版界都有哪些趣事,一起来提前揭秘。

  

  现代快报+记者

  张然 张文颖

  书商摇着书船来“参展”

  前几天,第十二届江苏书展刚刚在苏州落下帷幕,现场展台林立,堪称阅读的盛会。逛展的时候,你能想象出400多年前的江苏书展是什么样吗?

  那时候,书商们搬来的不是一个个展台,而是书船。密布的河网,便捷的交通,让上船买书变成可能。船棚下,两侧摆着书架,陈列着各种书籍,中间一般还会有书桌或木椅,想买书的人可以尽情上船翻阅。

  书船是浙江湖州独有的一种船只,但他们非常爱来苏州。最热闹的地方,当数常熟沙家浜七星桥西岸,因为这里住着毛晋。

  毛晋,别号汲古主人,是明代常熟坊刻最负盛名的人。毛晋非常博学,师从钱谦益,但他的考运不太顺,参加科举连连失利。眼看“上岸”无望,毛晋自主创业,转而从事藏书、刻书的工作。

  在买书这件事上,毛晋非常“霸道总裁”,常常一掷千金。他家门口贴着一个收购广告:“有以宋椠本至者,门内主人计叶酬钱,每叶出二佰:有以旧钞本至者,每叶出四十;有以时下善本至者,别家出一千,主人出一千二佰。”买书按“叶”付钱,别人出多少他往上加两百,你说豪横不豪横?这个广告贴出去,不少书商都把卖书给毛晋当成发家致富的捷径,还有谚语说道“三百六十行生意,不如鬻书于毛氏”。

  于是,湖州书船一路开来,云集于七星桥,甚至晚上还有夜市。他的好友陈瑚诗中写道:“隔岸便通汲古阁,夜来闻到卖书船。”

  除了重金购书,实在买不到的,毛晋就向藏书家借抄,以补自家之缺。多年积累,毛晋的藏书多达84000余册。为保存这些善本古籍,他不惜重金先后修筑汲古阁、目耕楼和双莲阁三座书楼。

  收藏了这么多好书,其实是为了更广泛地传播、保存文化。毛晋以藏书为底本或校本付刻,他在刻书过程中也遇到过资金困难,甚至卖了三百亩地,筹钱完成刻印。

  汲古阁刻的书同样抢手。毛晋家门前络绎不绝的书船,也不尽是卖书的,有很多是来购书的。

  近百家书坊汇聚南京

  一座城市有多少家“出版社”?在明代,南京有近百家书坊。它们都刻印哪些书籍?经、史、地志、文集、医药、小说、戏曲等门类应有尽有,内容极其丰富,十分畅销。明代的书商们,已经明白产业集聚发展的好处,而且也有了品牌意识。

  那时,南京书坊喜欢在名号前冠以“金陵”或“秣陵”二字,为“金陵帝王州”的悠久历史而自豪。又因为书坊云集于三山街和太学前,店招里经常带有“三山街书林”“山书坊”字样。

  孔尚任曾在《桃花扇》中描写了一位金陵三山街的书客蔡益所。说起南京书坊,他充满自豪:“天下书籍之富,无过俺金陵;这金陵书铺之多,无过俺三山街;这三山街书客之大,无过俺蔡益所。”于他眼中,书商是一份相当体面的工作,“俺蔡益所既射了贸易诗书之利,又收了流传文字之功;凭他进士举人,见俺作揖拱手,好不体面。”

  明代,南京众多书坊中有不少是“家族企业”。其中,唐姓12家、周姓8家,老唐家和老周家开的店最多。

  万历年间,唐姓各家刻书种类繁多,在数量上,唐对溪的富春堂最多。富春堂又称金陵三山街绣谷对溪书坊唐富春,或金陵三山街唐氏富春堂。这家书坊最畅销的书是戏文。才子佳人的故事,老百姓最爱看了。

  玩剩下的营销手段

  书坊如此密集,如何脱颖而出?现在的这些营销手段,古人早就玩明白了。比如前面提到的那家开在南京三山街的富春堂,就很喜欢换个“包装”再来卖。

  东晋干宝的《搜神记》都看过吧?《新刻出像增补搜神记》了解一下。《赵氏孤儿》看腻了吗?《新刊重订出相附释标注音释赵氏孤儿记》要不要再买一本?仔细看看他家的书单,发现书名都超长,“新刻”“出像”“音注”“花栏”……这些都是书名中的高频词汇。

  有些书以前非常畅销,但卖了很长时间,销量下滑,这时候就需要再版玩点花样。于是,富春堂为新书配上精美的插画,图片大而醒目,线条粗豪有力,图片上还不忘加个字号或姓名的“水印”,版框四周画上精美花纹,同时给生僻字标上注释,一本新书就诞生了。

  富春堂还会做合辑,把10种戏曲合刻在一起便是新书《绣刻演剧十本》。书中有《新刻出像音注薛仁贵跨海征东白袍记》2卷、《新刻出像音注花栏裴度香山还带记》2卷、《新刻出像音注刘汉卿白蛇记》2卷、《新刻出像音注宋江水浒青楼记》4卷等。你别说,这些书名还真挺吸引人的,名人、悬念、大IP这些关键要素,一个都没落下。

  除了雅俗共赏的小说,还有什么书最好卖?那必须是教辅啊。大明版《5年高考3年模拟》一样十分畅销,据《全明分省分县刻书考》统计,明代苏州坊刻所刻科举用书多达28种。其中,袁黄编写、袁俨注的《增订二三场群书备考》一书,在崇祯年间分别被致和堂、豹变斋、澹思堂、大观堂等刊刻,可见使用量之大。

  打广告当然必不可少。凌濛初就曾在自己的《拍案惊奇》上登过广告。崇祯元年(1628)初冬,苏州书坊尚友堂刊印《拍案惊奇》时,作者凌濛初在卷首写道:“事类多近人情日用,不甚及鬼怪虚诞。”他强调取材真实可信,迎合读者心理。

  还有在书中刻征稿启事的。陈龙山酉酉堂刻印的《明文奇赏》中写道:“愿与征者,或封寄,或面授,须至苏州阊门,问的书坊酉酉堂陈龙山,当面交付。”

  狠话先放:翻刊千里必究

  明清出版界,想闯出名头太不容易了。有人下功夫,千金买珍本、建立家族“出版联盟”、题材花样百出……也有人走“捷径”:市面上哪家的书最流行,就翻刻一下做个盗版,只要价钱比原版便宜,自然不愁销量。

  明代的“盗版书”特别猖獗,往往一本书流行没几天,市面上已经出现一大堆翻刻版本。正规出版商为此头疼不已,纷纷在自家出版的书里附上版权信息。

  崇祯年间,苏州尚友堂刻本《初刻拍案惊奇》,在书名页上刻着“本衙藏,翻刻必究”;无锡黄广玉磬斋刻的《礼乐合编》,扉页印有“本衙藏版,翻刊千里必究”;前文提到的毛晋,也在汲古阁本《宋名家词第一集》书名页刻上“古虞毛氏汲古阁藏版,翻刻必究”。

  狠话放了那么多,有效果吗?《江苏刻书史》作者、苏州大学文学院教授周生杰说:“古代没有版权的相关法律,狠话也就是说说而已,据我所知,没有真的维权成功的。”不过,这“千里必究”也不完全是放空炮。清初戏剧家、畅销书作家兼书商李渔,真就为打击盗版,专程搬家到南京。

  李渔在《与赵声伯文学》中大吐苦水,说自己“移家秣陵也,只因拙刻作祟,翻板者多”。他抱怨新书才出版,苏州的“贪贾”就准备翻刻,他恳请当地官员发布禁令,才没让盗版风行于市。可一波未平一波又起,这时,杭州也出现了盗版书……

  被翻刊搞得焦头烂额的李渔,准备和盗版者“刚”到底。在《闲情偶寄·器玩部·笺简》里,他狠狠发誓:“誓当决一死战,布告当事,即以是集为先声。”

  周生杰

  《江苏刻书史》作者

  苏州大学文学院教授

  参考文献:

  《江苏刻书史》 周生杰 著

放大 缩小 默认
 
现代快报版权所有 版权声明  | 联系方式 | 网管信箱 | 广告服务

苏ICP备10080896号-6 广告热线:96060 版权申明 本网法律顾问:江苏曹骏律师事务所曹骏律师

版权所有 江苏现代快报传媒有限公司 @copyright 2007~2016 xdkb.net corperation.All rights reserv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