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A6版:关注 上一版3  4下一版
 
标题导航
  内容检索:
 
  2022年6月9日 星期 放大 缩小 默认 >>返回首页
95后00后“老师傅”:我在淮河边修文物
  鲁大典讲述高脚杯的故事
  三名修复师忙着修复文物
  付欣雅在绘制图样
  碎成指甲盖大小的陶壶
  淮安市文物保护和考古研究所岔河工作站内景,左边是工作区,右边是文物仓库

  2020年底,淮安设立第一个考古工作站,几名20岁左右的文物修复师放弃光鲜亮丽的都市生活,毅然来到偏远古镇,一年半时间已修复近千件文物,吃住都在考古研究所,用指尖唤醒沉睡的文物。他们说,想用自己的守护力量,让蒙尘之宝重现旧时风光。

  

  现代快报+记者

  李子璇 文/摄

  热爱可抵一切漫长

  背上行囊,来自四方的他们相聚工作站

  6月5日正逢周末,从离淮安主城区45公里的岔河镇再穿过几个村落,现代快报记者来到淮安市文物保护和考古研究所岔河工作站。推开吱吱作响的木门,就看到三名修复师正在修复陶器,三张桌子、一个陈列架就是他们三人的“家当”。

  坐在临窗位置的鲁大典是个99后,白净的脸庞上架着圆框眼镜,身着白大褂,眉头微微皱起,正拿着牙刷清理陶器碎片上的泥垢。他在修复的是一片墓群里出土的陶器,手上这件文物花个三四天就能修好。“修复师听上去高大上,其实我们的工具非常接地气。”说着,鲁大典介绍了他平常用的锉刀、胶水、剪子等工具。

  生于咸阳,学于西安,这两座城悠久深厚的历史文化和丰富耀眼的历史遗存,让鲁大典从小耳濡目染。2021年,为了探索不同地方出土文物的差异,鲁大典从家乡坐了16个小时的火车来到淮安。“从小我爸妈带我旅游,我专挑有名胜古迹的地方,后来纪录片《我在故宫修文物》的播出,让我找到心灵的归宿。”鲁大典说,高考结束后他毫不犹豫地选了西安有文物修复专业的大学。开心的是,父母很支持他的选择。

  坐在房间最里面的95后江西小伙江民杰一直默不作声,他正忙着粘补。性格内敛的他不善言辞,总是一个人背对着门认真修复文物。不过,他却通过双手触摸文物,与千年前的古人进行对话。

  和两个小伙子不同,00后大管家杨甜甜的脸上总是洋溢着甜美的笑。小时候,家里的门锁坏了,她都会全拆下来探个究竟,然后再完好地装回去,正是这种喜欢修东西的习惯,让她走进文物修复的世界。她说,考古现场出土的文物碎片,就好比不同的乐高积木混在一起,需要分门别类地梳理出来。

  穿越千年的对话

  每天不是在修文物就在学修文物的知识

  不同的文物有着不同的特性,也有各自修复的难点。修复师们安于寂静,在与文物的对话中小心翼翼地感受着来自古代微弱的脉搏。

  不像洛阳、西安出土的文物品种繁多,淮安近几年出土的各个年代的文物中有陶、瓷、金属、石质以及竹木等材质。对于他们来说,体现文化价值的是出土的几件带有刻画符号以及颜料彩绘的器物,在工作站里算是珍贵的。

  “因地理环境不同,淮安部分出土的文物在地下水浸泡上千年,坯体表面不像西安的硬,易掉粉,操作起来相对困难,这也给我带来不小的挑战。”有一次,鲁大典从仓库里找到一个陶壶,碎成近200片指甲盖大小的块状物,陶器是泥质红陶,胎体酥脆较软,带盖盖顶不平整,器身口沿出土时已经粉化消失,他花了一个星期才修复。刚开始修的时候他也没信心,但修复的过程也是治愈的过程,他说修复不能创造,要收不能放,需要做到极致完美地复刻。

  在文物修复过程中麻烦事还不少,大多是因为破碎得太厉害导致不好修复。在修复一件器物时,要根据不同的“症状”采取不同的处理方式。有时候修复过程中遇到一些不认识的器型,他们要查阅资料了解其名称及种类、类型和它的作用。因此,他们每天的生活不是在工作站修文物,就是在宿舍学习修文物的知识。

  为了感受文物的纹路和材质,鲁大典的一只手是不戴手套的,长年累月下来,手上就有了不少伤口和老茧。没有师傅带,入行时全靠在学校学的那些专业知识,然后自己一点一点地探索,将理论变成实践。纸上得来终觉浅,绝知此事要躬行。多问、多练、多学让他的修复技术快速提升。

  文物修复后,器物绘图是文物资料整理的重要环节,这是付欣雅的工作。她的独立办公区虽然不大,却什么都有——一张桌子,两排架子,一个微型影棚,一个量尺寸画图的区域。99后的她学设计出身,负责考古研究所的绘图与报告册的制作。

  面对“年轻”质疑

  修复师:有志不在年高,我们敢于挑大梁

  几个年轻人为什么可以撑起考古所修复部门?对于大多数人的疑虑,修复师们表示可以理解,但他们不怕被质疑,毕竟都是专业院校毕业,且有着丰富的知识与实操经验。他们说,中国有句古话,“有志不在年高”,年轻人一样可以挑大梁,担负重任。虽然还在入门阶段,但他们会不断深耕,尽所能地做好这份工作。几名修复师都希望,大家不妨多给年轻人证明的机会,年轻不是局限。

  修复是一场穿越千年的对话,古人把思想寄托在文物上,后人通过修复后的文物感受古代的历史文化和匠心精神,对作品产生敬畏之情,这才是文物真正的价值。采访中,他们向记者展示了古人用的高脚杯、盛放酱菜的器皿、洗手的水舀……在他们眼里,找到这些有意思的器件是最大的乐趣。他们用想象力表演着古人早前是如何用这些文物吃饭的,也沉醉在古人充满仪式感的生活当中,原本寂静的文物仓库变得好不热闹。

  鲁大典告诉现代快报记者,让他记忆尤深的是老一辈修复师克服艰苦环境,在野外帐篷里,甚至在板凳上铺一个板,就能进行修复工作,这也更加坚定了他深耕这个行业的信念。近几年,随着文博行业的越来越被认可,大量的年轻人加入这个行业,他们想从老一辈手中接过重任,继续将其发扬并传承下去。

  据了解,岔河工作站于2020年12月正式投入使用,是淮安市文物保护和考古研究所设立的第一个考古工作站,也是江苏省江北八市中唯一的考古工作站,是淮安市集出土文物保护、考古成果展示、文物修复、考古资料整理和公众考古研学为一体的综合性考古工作站点。

放大 缩小 默认
 
现代快报版权所有 版权声明  | 联系方式 | 网管信箱 | 广告服务

苏ICP备10080896号-6 广告热线:96060 版权申明 本网法律顾问:江苏曹骏律师事务所曹骏律师

版权所有 江苏现代快报传媒有限公司 @copyright 2007~2016 xdkb.net corperation.All rights reserv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