器物有形,匠心无界!5月18日是国际博物馆日,下午14:00,南京信息职业技术学院第一届“向阳花”文化节暨南京博物院国宝进南信特展在学校图书馆内惊喜亮相。错银铜牛灯、釉里红岁寒三友纹梅瓶等14件南京博物院镇院之宝,经南信院数码艺术学院师生数字化再造后,组成了“汉光熠熠”诗音画展;南京博物院历史馆六朝厅被“搬”进了校园。戴上VR眼镜,就可以在现场720°全景看到展厅全貌;扫扫二维码,便可化身竹林七贤,体验“七贤与我”的H5互动游戏;现场更有南博镇馆之宝——错银铜牛灯等比例仿真件、学校镇校之宝三大件之一——三勤牌收音机和出自2022届毕业生的瓷器纹样和非遗文创产品,展开了一场跨时空的对话。
通讯员 季节
现代快报+记者
戴明夷 刘惠勤
向阳花开时节 南南共建结硕果
南信院拥有60多亩向日葵花园,花开之际,朵朵金黄,灿烂夺目,被评为南京校园十大美景之一。学校致力于打造“向阳花”文化品牌,通过丰富多彩的文化活动,让向阳、向上、向心、向群的向阳花文化深入人心,“向阳花”文化节也由此而来。特展开幕式现场,学校党委委员、宣传部部长林虹介绍,学校首届“向阳花”节共有12大系列活动,贯穿全年,当天的“器物有形, 匠心无界”南博国宝进南信活动是其中之一。
“工艺精湛的文物背后蕴含着古代匠人的伟大匠心,对今天走在职业教育发展道路上的未来工匠们,有着极大的激励作用。”林部长表示,南信院依托南京博物院丰富的馆藏和社教资源,结合学校数码艺术学院优质师资团队,率先开展“南博南信”馆校共建,将江苏地域的国宝级文物转换和再造为数字创意专业群“科技+艺术”的人才培养资源和文旅应用场景,共同开发“南博进南信”系列精品展等富有特色的文化体验活动,让学生们在活动的参与中读懂国宝技艺,在体悟中立志学以致用。通过馆校合作授课、论坛、策展,让南信学子用“手”读懂国宝,用“眼”与国宝对话,用“心”体悟千年匠心,进而增强对中华传统文化的自信心和自豪感,学校也实现了以文育人、以文化人的教育理念。
南信院数码艺术学院副院长徐俊从2019年就参与了学校与南博的“馆校共建”项目。在这个向阳花开的时节,看到学生们的累累实践成果,她由衷地感到欣慰和自豪:“借助南博这个开放的平台,我们邀请南博专家们共同开发具有南信信息底色和学院‘科技+艺术’特色的系列精品课程和实践项目。如今,我们已经形成将南博资源转换为学生技术应用领域和场景的馆校共建模式。如错银铜牛灯复制品将在特展结束后作为课堂教具,开展三维复原、工作原理分解和虚拟演示。今天的特展其实也是我们学院人才培养的一次路径展。因为国宝本身不会说话,我们通过馆校共建,让学生们在学习过程中亲近国宝,了解文物背后的故事,培养精益求精的工匠精神。”
“博物馆的力量”在南信院得到了最好诠释
开幕式现场,南信院副校长陆群为南博社会服务部许越、朱媛媛等5位老师颁发了“南博进南信”系列文化活动的指导老师聘书。南博社会服务部副主任朱媛媛在活动现场高度评价道:“南信院在数码信息方面有得天独厚的专业优势,正如现场看到的沉浸式展览体验,也是我们博物馆需要的。今后我们将继续加强和各级各类院校的馆校合作。”今年国际博物馆日的主题是“博物馆的力量”。通过这次与南信院的合作,南信学子们凭借所学新技术,利用新媒介,共同开发“南博进南信”系列精品展等富有特色的文化体验活动。“这正是‘博物馆的力量’在高职院校最好的诠释,也是文博教育领域与技能实践行业之间的完美契合。”
“向阳花”文化节期间,南信院“向阳花”讲解团的学子们成为了全场的“国宝代言”担当。他们有的讲解文物背后的故事、有的为14件南博院镇院之宝录制解说词……现场,南博社会服务部副主任朱媛媛和南京市栖霞山管委会副主任冯欣特地为“向阳花”讲解团的学子们颁发了聘书。数码艺术学院录音艺术与技术专业2101班的许达,为“汉光熠熠”特展的14件文物解说词进行了音频录制,得到了南京博物院老师们的高度赞赏。在他眼里,博物馆的力量就是文化的力量。作为讲解员学生代表,他在发言时表示:“这将是我青春时光里最宝贵的经历。通过细读讲解词,拓展查阅资料,我常常会为那个时代就有这样的器物工艺而感叹,为中国的匠人匠心而赞叹。录音是个和声音有着密切联系的专业,而我在初入南信院,就有机会运用专业技术让文物说话,为南博的镇馆之宝代言,这本身就是对我所学专业和个人发展的一种极大激励与肯定。”他还被特展厅里学校的校宝“三勤”牌收音机所震撼,“这是南信师生在学校生产车间里生产出来的,在当时还是件被当作国礼赠送给外宾的匠心之作。”他暗暗下定决心:在自己专业领域做到“术业有专攻”,择一业、终一生、成一事,努力把自己锤炼为新时代大国工匠和能工巧匠。让南信精神在新时代继续绽放光芒!