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A11版:大江苏 上一版3  4下一版
 
标题导航
  内容检索:
 
  2022年4月19日 星期 放大 缩小 默认 下一篇 4 >>返回首页
下载量700万次
竟是“高仿App”
江苏警方:用户可保存证据,及时报案
  正版和“高仿版” 网络截图

  智能手机自带的“应用市场”是用户下载各类应用的首选。但是,声称“经过平台筛选、认证”的应用真的都是“正版”吗?现代快报记者发现,近年来,不少网络运营商通过模仿正版应用的图标和功能,制造出以假乱真的“高仿App”,并以此骗取消费者财产或个人信息的案件屡见不鲜。专家认为,此类问题的原因,主要在于发布和下载App的软件服务提供平台审核不够严格。江苏警方提醒,网络用户如果因为网络平台运营者的过错而产生损失,用户有权要求网络平台运营者承担相应的民事责任。

  

  现代快报+记者 江楠 季雨

  “高仿App”下载量700万,换个马甲再上架?

  近日,吴女士在华为应用市场上搜索一款此前使用过的,名为“GuitarTuna”的乐器调音软件。输入前几个字符后,位居搜索结果首位的是一款和原版图标非常相似的App,且下载量高达700多万次。吴女士使用几秒后,该应用便弹出对话框,称用户必须充值才能使用。根据以往良好的使用体验,吴女士立刻充值。可充值后,该应用的功能仍然无法使用。仔细检查后,吴女士发现,自己下载的App名为“Guitar Tuner”,和原版“GuitarTuna”相差了两个字母。

  吴女士向华为应用市场投诉,要求解释这款应用是否属于盗版。她还要求平台方对此款软件进行下架处理。由于该应用充值的收费方是微信平台,她在微信上对此次交易提出异议,并附上了差评的截图,要求退款。

  当晚,吴女士收到微信的退款。同时,华为应用市场回复吴女士,称平台已对此款软件做下架处理。不过,“GuitarTuna”乐器调音开发商未对“Guitar Tuner”进行侵权投诉,所以暂不能认定是盗版或存在侵权。

  不过,4月18日,现代快报记者发现,该App疑似改了个名字,重新出现在应用平台上。记者输入“Guitar Tuner”后,找到一款名为“Guitar吉他调音器”的应用。应用介绍显示,该App名为“Guitar Tuner吉他调音器”,与应用平台上的名称不一样。吴女士告诉记者,这款App和她此前投诉的App相比,图标略有改动,安装量增加2万次,但二者开发商是一样的,评分都是1.3分,连评论区内容也一模一样。记者使用后发现,该应用并不存在“先充值、后使用”情况。此应用是否与吴女士投诉的应用相同,记者联系华为应用市场。但截至发稿,华为应用市场没有回复。

  仿冒App屡见不鲜,消费者维权困难

  近年来,不少网络运营商通过模仿正版应用的图标和功能,制造出以假乱真的“高仿App”,以此骗取消费者的财产或个人信息。2018年,国家互联网应急中心网站发布的《2018年我国互联网网络安全态势综述》就指出,在虚假的贷款App上提交姓名、身份证照片、个人资产证明、银行账户、地址等个人隐私信息的用户超过150万人,大量受害用户向诈骗分子支付上万元的所谓“担保费”“手续费”费用,经济利益受到实质损害。

  2021年,有诈骗团伙做出同名高仿“国家反诈中心”的App实施诈骗,通过解冻资产、涉嫌经济犯罪需核查资金等话术,骗取下载者的钱款。针对上述现象,多地反诈中心提示:不要下载来源不明的软件,不点击陌生链接,不随意填写个人信息及银行卡账号、密码、验证码。

  黑猫投诉平台相关工作人员也表示,有相关投诉及企业反馈,一些不法分子仿冒官方App向用户实施诈骗,“高仿App”不仅名称和图标与官方App相近或者相似,甚至点进去连界面都相差无几,主要涉及借款、投资等金融借贷类App。

  不少消费者表示很难直接与平台、销售商、开发商进行联系,这给维权带来很大困难。虚拟商品的退换货规定相较于其他实体商品更加苛刻,对于应用是否存在诈骗行为、能否“正常使用”等问题的认定也很复杂,如华为应用市场要求消费者将手机使用该款软件的全过程进行录屏后发到指定邮箱。

  保存相关证据,情节严重时应尽快报案

  “高仿App”的套路越来越多。2021年5月,国家互联网应急中心发布的《2020年我国互联网网络安全态势综述》(下称“综述”)指出,一些不法分子制作仿冒App并通过分发平台生成二维码或下载链接,采取定向投递等方式,通过短信、社交工具等向目标人群发送二维码或下载链接,诱骗受害人下载安装。同时,还综合运用下载链接多次跳转、域名随机变化、泛域名解析等多种技术手段,规避检测,当某个仿冒App下载链接被处置后,立即生成新的传播链接,以达到规避检测的目的,增加了治理难度。

  华东政法大学教授任超表示,虚假仿冒App屡禁不止的原因,主要在于发布和下载App的软件服务提供平台审核不够严格。较低的违法成本驱使虚假App制作者在明知违法的情况下仍然参与其中。建议相关监管部门加大对应用市场、电销以及短信等产业链的整治,净化市场环境,同时加大对虚假贷款App的惩戒力度,提高违法成本。

  网络用户如何防范“高仿App”骗局呢?江苏警方认为,网络用户应慎重下载App,警惕那些没有规范途径的或非常陌生的App,提高对个人信息尤其是敏感信息的保护意识。在下载App时,尽量选择知名应用市场及知名应用开发商,下载前仔细查看近期的“差评”,确保无钓鱼、欺诈嫌疑后再下载。网络平台运营者是有效规避、防范真假App的核心,应当强化管理意识,及时发现并通知和配合公安机关开展调查。因为网络平台运营者的过错导致相应损害发生的,网络用户有权向其主张承担相应的民事责任。

  公众一旦被骗,首先应保存好相关证据,根据被骗情况决定具体的维权措施。对于情节严重的,例如涉及欠款较多或者人身伤害的,应及时向公安机关报案。

下一篇 4 放大 缩小 默认
 
现代快报版权所有 版权声明  | 联系方式 | 网管信箱 | 广告服务

苏ICP备10080896号-6 广告热线:96060 版权申明 本网法律顾问:江苏曹骏律师事务所曹骏律师

版权所有 江苏现代快报传媒有限公司 @copyright 2007~2016 xdkb.net corperation.All rights reserv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