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A9版:特别报道 上一版3  4下一版
 
标题导航
  内容检索:
 
  2022年4月18日 星期 放大 缩小 默认 >>返回首页
传承中华优秀传统文化
提升江苏廉洁文化软实力

  习近平总书记指出:“中国优秀传统文化的丰富哲学思想、人文精神、教化思想、道德理念等,可以为人们认识和改造世界提供有益启迪,可以为治国理政提供有益启示,也可以为道德建设提供有益启发。”

  为传承弘扬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特别是江苏区域文化,提高江苏廉洁文化软实力,中共江苏省纪律检查委员会组织编写了《江苏历代贤吏为官之道》,历史学家范金民任主编,由江苏人民出版社出版。

  书中甄选200余名在江苏任职或江苏籍在外有代表性的贤吏,对他们的突出事迹进行梳理,从少年课读、青年历练、壮年功名、老年归隐等时期,剖析造就贤吏的成因,探究贤吏的为学、为人、为官之道,揭示其青史留名的背后机理,启迪党员干部见贤思齐,修心修行修志,忠诚干净担当。

  精彩试读

  历代贤吏是各类人才群体中的精英,为国家兴盛、民生福祉长年操劳,不少人更为之鞠躬尽瘁、奉献一生,他们在治国理政、保障民生的各个方面作出了重要贡献,在推动时代进步和社会发展进程中具有不可替代的重要地位。历史不会忘记他们,国家、人民、地方更不会忘记他们。很多贤吏,在世之日,或者任事之日,就得到了人民的爱戴、朝廷的褒奖、官场的推崇,殁世之后,他们的高尚品德为后世所景仰,他们的丰功伟业和传奇人生,更存留在青史中,崇奉在祠宇中,镌刻在碑文上,铭记在人民的心中,百姓的甘棠之思永世不替。他们的家国情怀、可贵精神和节操风范,嘉惠社会,有功当代,泽及子嗣,是留给后世的取之不竭的宝贵财富,深深地影响着中华民族的当下和将来,值得我们倍加珍惜,精心传承,发扬光大。

  中国历史上一般将为政清廉的官员称为“清官”“廉吏”,将贤官能吏特别是贤能的地方官称为“循吏”。“清”即为官清白,民间形容为“青天”。“廉”即为政廉明。“循”者,则指抚循百姓。《史记·循吏列传》称“奉职循理,亦可以为治,何必威严哉”。唐代人颜师古解释“循,顺也,上顺公法,下顺人情也”。“贤”者,许慎《说文》解为“多才也”。“贤人”,《尚书·大禹谟》曰“野无遗贤,万邦咸宁”;《墨子·尚贤》曰“列德而尚贤”;《庄子·德充符》曰“久与贤人处则无过”。其意皆指德才兼备、德才并美之人。“贤吏”,《后汉书·孔融传》载:“虽懿伯之忌,犹不得念,况恃旧交,而欲自外于贤吏哉!”贤者必清,清者未必贤能;循者较能,但清廉之义并未彰明,而且历代被视为“循吏”的官员,主要是司道以下的中下级地方官员,涵盖不够全面。依据上述解释,参照古代官员行政实践,本书将德才兼备、廉明能干的官员统称为贤吏。

  本书以“为官之道”为中心,分少年、青年、壮年和老年四个阶段,每个阶段以事系人,以类相传,择取贤吏群体中的典型人物和典型事例,按时代先后、行为类别,缕述历代江苏贤吏的家世背景、从学情形、社会历练、致仕生涯,重点探讨其为官之道,阐述其临民理政的嘉言懿行及其风范风采,表彰其于国计民生、推动经济发展与社会进步的业绩与贡献,赋予其在中国官箴史上的应有地位与影响。

  书写以民为本的为官之道

  □杨健

  民本思想在中国政治传统中源远流长、影响深远,强调人民在国家政治关系中的重要地位。习近平总书记指出,“民本和法制思想自古有之,几千年前就有‘民惟邦本,本固邦宁’的说法”,充分表达了 “以民为本,执政为民”的治国理念。通观江苏历代贤吏的所作所为,归结到一点,就是心为民所想,情为民所系,以民心为己心,勤政廉政,千方百计谋求民生福祉,协调国家、地方和百姓三方利益,推动地方经济和社会发展。

  江苏历代贤吏大多以“以民心为己心”造福一方。陈宏谋“以民心为己心,视官事如家事”,扬历各地数十年,深得民心,业绩卓著;周忱凡民情土俗,无不周知,他推出的改革举措既切中时弊又反映民众的意愿,从而得到百姓的拥护,多告成功;王仁堪认为,“民惟邦本,亲民之官,当知民之利病”,他“以实心行实政,视民事如家事,卓然有古循吏风”;张伯行颁发《禁止馈送檄》杜绝送礼,他写道:“一丝一粒,我之名节;一厘一毫,民之脂膏。宽一分,民受赐不止一分;取一文,我为人不值一文。”历史人物之不朽,首推立德,陈宏谋、周忱、王仁堪、张伯行等所体现出的洁己爱民,正是一种令人敬仰的大德,是对“民惟邦本”的最好诠释。

  为官行政,只有树立以民为本的理念,为民众办实事,才能得民心,为民爱戴。康熙后期曾在江苏长期任官的陈鹏年,心有定力,不以荣辱毁誉生死动其心,慨然以泽不被于民、道不伸于己为耻。明代况钟任苏州知府时兴利除弊,送别时百姓沿途数百里不绝,其诗“清风两袖去朝天,不带江南一寸绵”正是他清廉为官的真实写照,来时孑然一身,去时两袖清风,即便是江南的土产一缕丝绵也不会带走。考察历代江苏贤吏可以发现,他们都是秉持民本理念、富有情怀不易初心的人,从而在官员群体中卓然挺立,熠熠生辉。

  “清官要做事”,官员无论端居庙堂,还是履土临民,当为人民谋福祉,有益国计民生,推动社会进步。“勤者,政之所要;廉者,政之本也”,两者缺一不可,勤政实是提出了更高的要求。江苏钱粮事务既重且繁,确保百姓福祉和地方可持续发展始终是官员的最重职责。明初周忱的改革大获成功,江苏社会此后总体上进入持续发展期;江苏赈饥救灾事业创新很多,范仲淹创立的以工代赈法成为后世救济慈善事业的基本做法;北宋胡瑗实行的“苏湖教法”,体系完整,目的明确,方法多样,也行之有效,在千余年的教学中起着极为重要的示范作用;张之洞、李瑞清等人创办的近代新式学校,在中国教育由传统向近代的转型中居于重要地位。这些贤吏勇于担当社会责任,改革创新,绝不懒政,才是真正的廉吏,才是以民为本、功在千秋的好官!

  以史为鉴,砥砺前行。《江苏历代贤吏为官之道》书写了以民为本的执政理念,抓住了这个“本”,就能顺应人民对美好生活的向往,赢得广大人民群众的拥护和支持,促进干部为民务实清廉、忠诚干净担当,为推动经济社会发展凝心聚力。

  为官谨记清、慎、勤

  □石路

  江苏联结南北、贯通东西,千百年来逐渐成为赋税钱粮重地与文化教育大省,成为诸多贤吏的历练养成之地,留下了大量抚民善政的事迹。其中一些历久弥新的为官理念和从政实践,经历岁月的淘洗和积淀,化为中华民族优秀传统文化宝库中的瑰宝。《江苏历代贤吏为官之道》一书给人最深刻的感悟是江苏历代贤吏对于清、慎、勤三字的谨记与坚守。

  清,指贤吏首先应是清官,清官之所以能清,是因为其勤勉为政,自奉节俭。欲望是贪贿之源,贪贿则败损名节。要营造风清气正、廉洁奉公的良好风尚,官员生活自律、自奉俭约是起码要求。

  清初循吏陆陇其曾说:“与其妄取施惠,不如勿取;与其滥费于人,不如省费。”陆陇其赴任嘉定知县,独自一人萧然坐舟前来,随身之物只有图书数箱,迎驾人夫连趋承表现的机会也没有。衙内原来空地较多,陆陇其令家人种上各种菜蔬,以佐餐食。眷属在署中操作不异普通人家,纺纱织布,各有分业,官舍中时闻机杼之声,与有些贪官的官署中只闻收钱的戥子声、用刑的行杖鞭笞声形成鲜明对照。前任莅任,盐商、典商等循例都有馈赠,陇其坚持不受,并说,我不忍心一个人受其利而使千万穷人受其害。陆陇其可谓悟透了人生态度、生活方式与宦途轨迹、为官形象之间的关系,心无贪念,没有物欲,量入为出,自奉节俭,清操自饬,公正办事。没有特殊需要,没有非分之求,就不会节外生枝,格外求索,就能坚守住廉耻底线,涵养成清廉节操,淬炼成廉洁官员,青史留名、激励后人。

  慎,指贤吏必须慎重刑名,即行使公权时应行事慎重,辨明曲直,无滥刑,无苛责。清康熙时翰林院编修苏州人汪琬曾说,古人慎重刑名、敬畏生命,以为“居官之本”。

  林则徐任江苏按察使时以慎重刑名为宗旨,采取一系列措施克服司法弊病,公正审断,清理词讼,在施政过程中尽力做到公平正直。林则徐上任后采取了三种做法:一是详定解案章程,简化解审手续,清理积案。二是亲自断案,不假手他人。三是严办诬告,力拿讼师。又约束司书,防止串谋作弊。这就减少了武断乡曲的土豪劣绅和玩弄词讼的讼棍上下其手的可能。通过上述措施,林则徐强化司法制度建设,短短四个月内就把积压的京控案件清理了十分之九,社会治安环境迅速好转。

  勤,指贤吏也须做到勤政为民,夙夜在公。如果为官只是清廉慎重,却不为百姓做事,仍然于事无补,于世无补。

  乾隆四年,徐士林实授江苏布政使,江苏自从乾隆即位以来,豁免拖欠钱粮、蠲税议赈不可胜数,官俸兵饷以及战舰河防筑城浚渠各种开支动辄以数十百万计算,地方财政逐渐难以支撑。作为财政大省的理财大臣,徐士林敬业勤业,悉心调剂,罢缓不急之务,把控住财政进出。江苏布政使一职,案牍之繁为天下最,他殚力清厘,一灯荧然,常至夜分。莅任10个月后,案牍量减少了一半。一年半后,他升任江苏巡抚,更受激励,时时告诫属员,前后所颁条教,曲尽居官之道。徐士林为官,明敏干练,注重实效,切实兴利除弊,解民困苦,为民办实事,真正有益于百姓和地方,堪称勤政典范。

  欧阳修曾说:“文章止于润身,政事可以及物。”意谓学问只能自益身心,而为官从政可以造福天下苍生。广大党员干部阅读《江苏历代贤吏为官之道》,在读史明理、陶冶情操之余也要见贤思齐,从我们生于斯、长于斯的中华优秀文化传统中汲取智慧与力量,将历代贤吏品行操守之精华融入工作实践之中,清正做人、廉洁从政,书写无愧于新时代的答卷。

  永葆为民初心

  □魏冉

  民心,蕴含着巨大的力量。习总书记强调:“加强党的政治建设,要紧扣民心这个最大的政治,把赢得民心民意,汇集民智民力作为重要着力点。”“以民心为己心”造福一方,既是江苏历代贤吏的孜孜追求和他们留给后世的丰厚精神遗产,也是当下江苏干部的传世家宝与新的赶考之路上的传承基因。

  阐述江苏历代贤吏临民理政的嘉言懿行,探讨其为官之道,是该书的核心要义。具体就“以民心为己心”而言,该书从周知民情、兴利除弊、体恤民力、擒治盗贼、救灾赈饥、崇文重教、移风易俗七个方面作了重点阐述。

  周知民情,一是直接深入地方,掌握第一手信息;二是随时咨询耆老,访问百姓。明代著名干才周忱主政江南时,常常召集村民耆老,让他们畅所欲言。若遇老农,他便主动上前攀谈,甚至携手同行,同卧小榻。海瑞任应天巡抚时,凡所施为,竭尽心力,一一采访民言。清代林则徐任江苏按察使时,在署门上题联“求通民情,愿闻己过”,留下了卓著官声,深受百姓爱戴。

  兴利除弊,是江苏历代贤吏的重要职责。唐代白居易在苏州刺史任上不过一年多光景,却做了一件功在当代利在后世的大事,就是兴筑虎丘山塘河。清代两江地区漕粮征收一直存在形形色色的弊端,导致业户实际负担更加沉重,于成龙任两江总督时,专门厘定严禁漕弊各款,要求各地切实落实,改弦易辙。钱粮刑名案情,一般人视为畏途,而对能臣宋荦来说,却驾轻就熟,反是强项,他一直秉持“不宴会,不游观,不吟咏”的原则,将主要的精力投注在地方治理上。

  救灾以恤民为先。北宋名臣范仲淹为参知政事时,江淮旱灾蝗灾并发,他亲临现场,开仓赈恤,安顿灾民,又组织灾后重建。江淮百姓蒙其惠泽,历世不忘。清代康熙后期,江苏巡抚张伯行心系百姓,实心任事,淮、扬、徐三府因连年水灾,饥民遍野,他得知实情,立即连上二疏,为民请命。

  江苏既是经济大省,也是文教大省、人才大省,历代贤吏功不可没。北宋胡瑗的“苏湖教法”,是江苏乃至中国历史上非常有名且影响深远的教育方法。明代松江知府赵豫为人谦和有礼,注重风俗教化,特意选用人品端方谨良的名家子弟担任胥吏,并亲自训导,以期取得良好的施政效果。清初循吏陆陇其,以兴文重教为己任,勉励学生勤学向上。晚清重臣张之洞在两江总督任上的一个重要举措就是创办新式学堂。

  “以民心为己心”,是江苏历代贤吏的为政理念和经验,也是中华传统文化的宝贵资源,穿越时空,历久弥新,为领导干部践行为民思想、永葆为民初心提供了精神动力,为当今社会发展提供了各种有益启示。

放大 缩小 默认
 
现代快报版权所有 版权声明  | 联系方式 | 网管信箱 | 广告服务

苏ICP备10080896号-6 广告热线:96060 版权申明 本网法律顾问:江苏曹骏律师事务所曹骏律师

版权所有 江苏现代快报传媒有限公司 @copyright 2007~2016 xdkb.net corperation.All rights reserv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