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刘诗能
常州王亦农兄寄示书画世界编辑部特刊《中国当代著名书法家·王亦农》,一卷在手,还未翻开便想起龚自珍的诗句:“天下名士有部落,东南无与常匹俦。”斜倚在沙发上,仔细拜读一过,有些地方还反复端详,如茶在口,清香醇厚不仅是一时的舒心,也是回味时的惬意。
亦农兄的书法,一入眼黄宾虹、林散之的影子很明显,甚至还有些谢无量、赵冷月的元素(不是说他一定学过)。但又不止步于此,而是一直向上溯源,在魏晋书法和金文里面讨生活、讨趣味、讨品质,并以此印证黄、林等人的闪光点,然后在古与今的观照、悠游和穿行中提炼自己的感受,找到自己的着力点和表达方式。由此,也能看到他的敬与诚,看到笔墨之中飘拂的思绪和笔墨之外蜿蜒的思考和思想。这些是许多人不具备的心胸、感受力、思辨力和深度。
书中所附两位作者写的评论文字都不长,但很有见地,也很中肯,我基本认同。总体看,其书法疏清朗润,从容不迫,端庄杂流丽,虽朴实、散逸,却能看到姿态、情怀。章法上不刻意安排,与天为徒,一任自然。这样也好,自然永远是有生机的。点画线条不仅干净,也有细节,精致中见情趣,且有一定的厚度,于小桥流水外,复见花开柳舒,更见长川大壑。整体上不驳杂、浮躁,写得很安静,也很自信(至少看上去如此)。如果归纳一下印象,有三点值得揄扬。其一是不赶时髦,不野不怪不俗,有静气,静而穆,静穆中生象,很雅致。其二是从传统中走来,又不是皮毛上的拾掇、补缀,能传递精神、延续文脉,既“与古为徒”,又“悟生于古法之外”。其三是有个人向度。前面所言,以及对风格之水到渠成的执持、对品格之千锤百炼的贞守,这些就是审美上的个人想法或愿景。但我倒不认为他已经形成了自己的风格,而是觉得风格正在形成中。也就是说,远观已经看到了属于他自己的面貌,近看还有点模糊。如果要我说一说读后建议的话,有两点。其一,黄宾虹的山水中,无论怎么黑密厚重,对自然的感受都如清泉般流出,笼统地讲就是“华滋”,再细一点说就是“秀润”,或者就一个“秀”字。况周颐说东坡、稼轩词,其秀在骨。黄先生画中的秀也是从骨子里透出的。实际上,他的书法在骨子里也是秀的。亦农兄书法,不管求静、求秀,应该不犹豫、逡巡,而要将某一点进一步深入到骨髓中、心坎里。其二,求自然、散逸是取法乎上,但容易平,一味平就容易淡,淡就少味、少趣。书之要在功夫、气韵、意趣、格调和创新,意趣不增多,虽可立法,却不一定能感人。至于厚度等,那是许多人都要追求的,而随着岁月的堆叠、人生的体味,只要大方向不错,厚度都会慢慢上来,且由皮到骨到神。
《桃花源记》中说,“缘溪行,忘路之远近。忽逢桃花林”。亦农兄已经进入了书法的“桃花林”,羡慕他啊。更祝愿他“复前行”,“舍船从口入”,进入大美之境的“桃花源”。
本版均为王亦农书法作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