松鼠桂鱼、糖醋里脊、黑椒牛仔骨、黑鱼酸菜鱼……在预制菜的帮助下,烹饪新手也可以轻松地将各种“硬菜”端上年夜饭餐桌。据阿里巴巴《虎年春节消费趋势报告》,春节期间,淘宝预制菜销量同比增长超过100%,盒马预制菜销量增长345%。不过,2月18日,江苏省消保委发布的《预制菜消费调查报告》(下称《报告》)显示,不少预制菜品存在质量参差不齐、标识不详细、种类单一、物流配送不及时等多方面问题。
通讯员 省消萱 现代快报+记者 江楠 潘荣
探访
预制菜好不好,消费者口碑不一
《报告》显示,超八成(81.97%)消费者有购买预制菜的经历。虎年春节期间,近六成消费者选择了预制菜,其中25.01%消费者完全选购预制菜准备年夜饭。这些消费者中,近八成在40岁以下。其中,25~30岁的消费者占比最多,为40.41%,30~40岁的消费者占比35.97%。
现代快报记者实探南京大型商超、生鲜超市看到,虽然元宵已过,但很多商家仍在销售预制菜。在大行宫附近一家超市,货架有不少香菇牛肉蒸饺、酸汤肥牛、爆汁Q丸等预制菜在售。工作人员表示,春节年轻人买得较多,最近来尝鲜的老人也多了起来。
00后姑娘小王向记者展示了她在周末做的咖喱小海鲜。“做起来很方便,把料理包都放到锅里煮开了就行。既方便又好吃。”
在电商平台搜索“预制菜”,各类品种五花八门,价格从几十元到上千元不等。不少售价上百元的,月销售量都超过2000份。但不少消费者表示口味还有很大的提升空间。以某品牌一款家宴预制菜为例,售价为1888元,菜品包括招牌菜黑松露铁棍山药鲍鱼,主菜板栗红烧肉、沙茶牛腩、油焖大虾,以及前菜、主食和甜品等。但在评论区,不少消费者给了差评,表示“味道与价格不成正比”“不建议购买”“味道很一般”。
数据
近八成消费者表示遇到质量问题
预制菜火爆也伴随着许多问题。根据《报告》,近八成消费者表示购买预制菜遇到质量问题。部分消费者反映购买的预制菜出现菜品变质腐败、食材不新鲜、菜内含有异物以及过期等问题。不少消费者遇到标示信息不明确的问题。其中27.5%的消费者表示预制菜未标注菜品名称及主要食材,23.6%的消费者则表示未标注菜品的分量。超半数(58.62%)被调查者认为分量不足,涉嫌虚假宣传。
超八成的消费者在提货过程中遇到问题。其中,商家交付快递慢或者物流配送较慢占比52.9%。16.4%的消费者表示线下提货时快递或者外卖未按冷链运输,还有18.9%的消费者在预约成功后,现场自提却被告知没有货品。
对于上述情况,江苏省消保委建议企业可以制定一套专门的食品安全标准,尤其要针对预制菜“两次烹饪”的特点,明确食材全流程可回溯等要点。同时,商家也要把好“检测关”,可以引入第三方检测机构或利用互联网技术实现线上“明厨亮灶”。
省消保委建议企业诚信经营,明码标价,并在醒目位置清晰、明确标识套餐内菜品内容、所用食材、菜品分量、生产日期、保质日期、储存方式、后续加工方式以及用餐人数等重要信息,保障消费者的知情权。此外,商家可以说明冷冻运输可能带来的产品重量差异和口味差异,避免消费者缺乏认知导致消费体验落差。
省消保委提出,企业可以提示消费者最佳运输距离,品尝时限,避免因为长途运输造成产品丧失风味。另外,企业也可以探索预制菜的配送模式,预制菜的“最后一公里”要兼具消费者获取的便捷性与有效性,预制菜企业应寻找更合适的渠道触达方式,如生鲜超市、便利店、社区团购等,为消费者提供诸如外卖、今日达、一小时达等服务,让消费者方便提货。
呼吁
多方共治,加强监管
《报告》指出,目前预制菜生产企业众多、竞争激烈,存在市场集中度低,规模化企业较少的问题。一些预制菜在生产环节存在安全隐患,企业质量把关不严;有些预制菜企业出现产品质量以及提货运输问题,售后没有保障。这些问题都影响着消费者的消费信心和预制菜市场未来的发展。
《报告》强调,预制菜问题需要监管部门、平台、商家等多层次多方面加强管理,相关部门可以通过公开通报、及时发布在监管过程中发现的违规销售情况,建立风险评估等级,强化设备监管等办法加强对预制菜市场的监管。平台也应通过建立评价机制,跟踪用户投诉,重视市场反馈等方面加强对平台商家的管理,保障平台消费者合法权益。
消费提示
江苏省消保委提示消费者,在享受预制菜带来的美味体验与方便快捷时,仍要在以下几个方面多加留意:
(一)谨慎选择商家
应选择正规品牌和商家的产品,关注商家的相关资质。选择符合自己口味的商家。
(二) 留意产品标签
购买之前应当格外注意套餐的菜品种类、主要用料、分量多少、生产时间、保存条件、保存期限、提货方式、提货期限、制作方法要求等重要信息,避免冲动消费造成浪费。
(三) 提货及时预约
在选择线下提货时,按照商家要求,提前预约,避免到现场发现无货可提。应当及时和商家确认产品运输方式。
(四) 收货注意查验
在收到菜品时,如果发现问题应及时以拍照、录视频等方式留存证据,与商家协商解决问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