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A16版:江苏文脉 上一版3  4下一版
 
标题导航
  内容检索:
 
  2022年1月14日 星期 放大 缩小 默认 >>返回首页
虎气!神和他们的神兽

  

  辛丑腊月,壬寅将至。市面上各类广告C位,先后被老虎抢滩登陆,大街小巷虎气满满。

  老虎,百兽之王,至刚至阳。中国传统文化中认为虎能驱邪避祸,又因虎与“福”“富”谐音,寓意福运、富贵,所以在一些重要的摆设装饰上,常常有老虎的形象。

  就连古代神话传说中的仙人,也往往与虎相伴,潇洒自如地来去天地间。

  今天就让我们来看看几位以虎为坐骑的神仙,说说他们和神兽的那些事儿。

  

  现代快报+记者 白雁

  骑黑虎的赵公明

  主管“迎祥纳福”

  财神赵公明,长期入围年画榜前五位,中国人最熟悉的神仙之一。不过,在中国神仙文化中,赵公明一开始的工作并不负责财富管理。

  东晋文学家干宝的志怪小说《搜神记》,记载了一个和赵公明有关的故事。

  散骑侍郎王佑病重,有一位客人来探望他,自称是赵公明的参佐,特来邀他加入。王佑明白来客是鬼,大限将至前将自己心中忧虑和盘托出:他没有兄弟,走之后老母将无人照顾。客人见他说得可怜,又知道他是操守高尚的国士,于是决定帮他留在人间。隔日,客人叫来几百个鬼,在王家施法,王佑的病就此痊愈。后来王佑找到一本妖书,上面写着:“上帝以三将军赵公明、钟士季,各督数鬼下取人。”

  故事中的王佑,历史上确有其人,生活在西晋。故事中的赵公明,是负责统率鬼兵鬼吏的神。在古代神话传说中,人神一体、人鬼一体的现象很多,假托东晋大文学家陶渊明之名而成作的《搜神后记》中,就考证出赵公明是“秦代人,得道于终南山”。

  到了元明时期,赵公明的形象逐渐定型。流行于明代的《三教源流搜神大全》,如此刻画他的形象:身着彩色衣服,头戴铁冠,手执铁鞭,面色黧黑,满脸胡子,他的坐骑则是一头老虎。

  这一时期,赵公明的工作也和以前有所不同,他是“全能型”神仙,负责驱雷、役电、唤雨、呼风、除瘟、翦疟、保病、禳灾。此外,还负责讼冤伸抑、买卖求财,而且工作能力很强,所有问题都处理得“无不如意”。

  真正让赵公明的财神形象为民众所熟知并被广泛认可,源于明代神魔小说《封神演义》。小说里的赵公明,受闻太师之邀下山助纣抗周,他的坐骑就是他在途中降伏的黑虎。故事的结局,商被周所灭,赵公明受封为金轮如意正一龙虎玄坛真君,主管“迎祥纳福”,他的座下有四位正神——招宝天尊、纳珍天尊、招财使者和利市仙官,统管人间一切金银财宝。

  神仙张天师

  降伏虎爷当坐骑

  张天师的故事有很多民间传说的版本,在《后汉书》《三国志》《神仙传》《华阳国志》《太平御览》等历史典籍中也有关于他的记载。这些记载不尽相同,内容也有矛盾之处,但可以大致勾画出张天师的身世。

  张天师名为张陵,也叫张道陵,出生于东汉,是沛国丰县人,留侯张良的后人。他的降生充满了神话色彩,其母梦见有一位身高丈余、穿着刺绣衣服的天人,从北斗魁星中降落到地上,将蘅微香赠给自己。她醒来之后,发现房间里充满了异香,经月不散,不久后发现自己怀孕了。

  张陵降生那天,房间有黄云包裹,庭院里紫气充盈,房间里明亮得有如日月同辉,他的母亲受孕时的那种异香再次出现,持续很久才消散。

  张陵从小聪明好学,青年时期成为太学生,博采五经,是当地有名的学者,从各处慕名而来向他请教的人很多。大概在五十岁左右,他开始学习长生之道,十年之后成道。

  听说蜀地的民风朴素淳厚,他于是进入蜀地,隐居在鹤鸣山修行。后来,又在太上老君的指点下炼丹修行,传扬和发展了老子之道。他在巴蜀之地与魔王鬼帅战斗,大败魔王后,与对方订下契约,不许他们再出来害人,否则将尽数诛杀。

  东晋南朝时期,张天师创立的教派得到充分发展。宋元时期,在全国各地得以普及,其中江西龙虎山的一支最为著名。

  成书于明代的小说《水浒》,开篇第一章 “张天师祈禳瘟疫,洪太尉误走妖魔”,就是从洪太尉奉仁宗皇帝之命,前往江西信州龙虎山请张天师作法写起。这位张天师,实际上是汉代张天师的传人,但在神仙谱系中,他依旧被称为“汉天师”。

  至少在明清时期,民间流传的张天师神像画中,就出现了以虎为坐骑的形象。类似的神像画不仅在汉地流传,也流传到当时的东南亚瑶族居住区,被认为具有驱凶辟邪的作用。张天师的坐骑,在民间被称为“虎爷”,“虎爷”还会化身五虎,分别坐镇东、西、南、北、中五方,以保天下平安。

  仁仙郑思远

  收养虎崽、感化虎爸

  老虎是百兽之王,威风无比,所以有句俗话叫老虎屁股摸不得。

  其实,关键得看谁摸。有位叫郑思远的神仙,不仅敢摸老虎屁股,还敢拔老虎的胡须。

  唐代笔记小说《酉阳杂俎》和宋代道教经典《云笈七签》,都有对郑思远的记载。

  郑思远,生活于魏晋时期,年轻时是个书生,年纪大了之后拜著名的高道葛玄为师。他修行隐居在庐江马迹山,得道的他怀有一颗大仁大爱之心,对自然界的鸟兽也极为友爱。

  马迹山上有只母老虎生了两只小老虎,母老虎不幸被山下的村民杀死,公老虎受惊逃跑。可怜两只乳虎,断绝了食物来源。见此情景,郑思远把两只小老虎带到自己的山中居所饲养。

  惊吓逃跑的公老虎,后来又回到山中寻找自己的孩子,循着味道来到了郑思远的居所,并就此住了下来。从这以后,郑思远每次出门就骑着这只公老虎,两只小老虎则很乖巧地驮着经书医药跟随在后。

  有一次,郑思远到了永康的横江桥,遇到一位叫许隐的老朋友。故友重逢,喝点药酒助兴。当时人的习惯,喝酒先要暖酒,见郑思远要生火暖酒,老虎就帮他拾柴。

  许隐患有牙病,疼痛难忍。他听说用热的虎须插在牙齿缝里,马上就会不疼,于是就向郑思远求胡须。郑思远便拔了数根胡须给许隐,老虎一直安静地伏地任他拔。虎须治牙疼的说法当然毫无科学根据,但在医学落后的古代,这种偏方很有市场。

  元代人评价郑思远:“古人所谓养虎自患者,此必然之理,而思远不见其为患,且负经书衣药以从,及拾薪而燃薪火。可谓道之高,德之厚,上善之感也。”

  以今天的眼光看,人类当然应该友好地对待包括老虎在内的一切野生动物。但是郑思远养虎的做法万万不可取,因为老虎是危险的猛兽,而且是国家一级保护动物。虎年祈福,买张老虎年画贴家里就好。实在想看,就去动物园文明观赏。

  药王孙思邈

  虎口取金钗救虎一命

  药王孙思邈,是中国历史上真实存在的人,因其传奇身世和在中国医学史的杰出贡献,被列入神仙行列。《酉阳杂俎》《太平广记》等典籍著作中都有关于他的记载。

  孙思邈是雍州华原人,他七岁上学,每天读书一千字左右。成年之后,喜欢谈论庄、老及百家的学说,也喜欢佛经。隋文帝辅政时,请孙思邈做国子博士,他称病不起。唐太宗即位后,把孙思邈召到京城长安。

  当时的长安名士,像孟诜、卢照邻、宋之问等都非常尊敬孙思邈,以对待师长的礼节对待他。卢照邻病了,住在长安光德坊的官舍,孙思邈也在那附近住。卢照邻问孙思邈,人得病治病的道理是什么,孙思邈从天地五行、自然运行说起,给出了令人信服的答案。

  他们之间的这段交往,被卢照邻写进了《病梨树赋序》。据卢照邻的说法,孙思邈当时自称九十二岁,但他耳不聋、眼不花,神采奕奕。而据乡间人们所说,孙思邈已经几百岁了。

  孙思邈道术高明,文学修养高超。当初魏徵等人受命编修齐、梁、周、隋的历史,恐有遗漏,多次向孙思邈请教。他对那些历史记得清清楚楚,就像亲眼见过。

  等到唐玄宗躲避安史之乱,向西到达蜀地之后,梦见了孙思邈,说他在峨嵋山结庐居住多年了。唐玄宗于是派人去峨嵋山寻他,果然找到了。从此,孙思邈有时候隐没,有时候出现,一直到唐朝末年,还经常有人看到他。

  孙思邈医术高明,被后世尊为药王。在地方志书的记载中,传说他曾给龙和老虎治病。

  有一回,孙思邈上山采药,遇到一只猛虎拦路吼叫,原来老虎的喉咙里卡了一支金钗,向神医求助。孙思邈找来一只铁环撑起虎口,伸手入虎口取出了金钗。此后,这只老虎就常伴孙思邈左右,任他驱使。孙思邈为老虎治病时使用的铁环,后来成为古时赤脚郎中的必备之物,名叫虎撑,上下左右摆动能发出响声。

放大 缩小 默认
 
现代快报版权所有 版权声明  | 联系方式 | 网管信箱 | 广告服务

苏ICP备10080896号-6 广告热线:96060 版权申明 本网法律顾问:江苏曹骏律师事务所曹骏律师

版权所有 江苏现代快报传媒有限公司 @copyright 2007~2016 xdkb.net corperation.All rights reserv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