快报讯(记者 顾潇)1月11日,“虎虎生威——扬州博物馆虎年生肖艺术展”正式开展。展出的55件(套)作品中,老虎的形象也是千姿百态,特别是几件明代瓷器上,虎的形象更是与“威猛”沾不上边,看起来还有点“丑萌”。
胖乎乎的身子、大大的眼睛、歪着的脑袋、根根直竖的毛发,这些瓷碗上绘制的老虎,似虎非虎、似猫非猫,形象呆萌,手法天真朴拙。“这些都是明代民窑的青花瓷碗。”据扬州博物馆典藏部主任庄志军介绍,“当虎不再以神的化身出现之后,它的形象在艺术的世界里也就更多元化了。”
“这种特别的老虎形象,也有专门的名字。”庄志军告诉记者,因为它看上去可爱又憨厚,所以现在的瓷器爱好者一般称它为“乳虎纹”。不过也有专家认为,这些形象并不是乳虎,而是中国古代神话传说中的瑞兽驺虞,传说驺虞是一种虎身狮首、白毛黑纹、尾巴很长的动物,它生性仁慈,连青草也不忍心践踏,不是自然死亡的生物不吃。但不管是“乳虎纹”还是驺虞,都传递了一种安静、憨厚的感觉。
据庄志军介绍,“乳虎纹”主要出现在明朝前期,此时中国社会比较安定,民窑工匠将这种形象画上瓷器,也有可能是为了歌颂仁德治世。同时民窑工匠为了生产效率,不会像艺术家那样精雕细刻,所以画得比较简明质朴。
而展厅里另外一只老虎却遒劲有力,神态张扬,散发出蓬勃的气息和浓浓的神秘感。这件名为“彩绘羽人四神纹漆翣(音shà)”的漆器,1994年出土于扬州仪征市陈集杨庄詹庄西汉墓,是国家一级文物。
“翣就是一种大扇,是一种仪仗用扇。”据庄志军介绍,“在古代,帝王或者贵族端坐和出行时都会举翣,下葬的时候也用翣来遮蔽棺柩,放在墓里一起陪葬。这是可以象征身份的一种礼仪性质的器物。”
这件半椭圆形的翣长73.5厘米、宽27.5厘米、厚0.9厘米,刚出土时已破碎成片,并且残留的碎片并不完整。由于当时技术有限,它一直静静地“躺”在博物馆库房里。直到2013年,仪征博物馆对有限的残片进行了修复工作,历时两年多才完成。
修复之后,这件漆器恢复了2000多年前耀眼的光辉。它采用双面彩绘,正面朱漆为底,以黑漆勾线,黄漆绘纹饰。正面满绘云气纹、凤鸟、仙鹤、异兽、龙虎、羽人等等图案,整个画面充满神秘感。
由于漆器文物不适宜长时间暴露在光照下,博物馆又历时两年制作了精美绝伦的复制品。目前我们在展厅里看到的正是这件复制品,而原件被妥善保管在库房之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