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A14版:文化 上一版3  4下一版
 
标题导航
  内容检索:
 
  2021年12月29日 星期 放大 缩小 默认 3 上一篇 >>返回首页
追寻100多年前祖辈的“背影”
朱自清嫡孙朱小涛重走浦口火车站月台
  朱小涛、薛冰、陈卫新(从左至右)在浦口火车站
  扫码看视频

 “我买几个橘子去。你就在此地,不要走动。”104年前,朱自清与父亲在南京浦口火车站告别。

  如今,朱自清嫡孙朱小涛来到浦口火车站,诵读家喻户晓的散文《背影》。他说,追寻祖父的文字,当年曾祖父用力爬上月台的场景,仿佛又浮现在眼前。

  12月28日,《背影》文学沙龙在浦口火车站历史文保区举办。现场,朱小涛分享了《背影》背后鲜为人知的故事。同时,文化学者薛冰、室内设计师陈卫新和朱小涛一起畅谈浦口火车站的历史。

  重走月台,他试着脑补曾祖父的“背影”

  “我看见他戴着黑布小帽,穿着黑布大马褂,深青布棉袍,蹒跚地走到铁道边,慢慢探身下去,尚不大难。可是他穿过铁道,要爬上那边月台,就不容易了。他用两手攀着上面,两脚再向上缩;他肥胖的身子向左微倾,显出努力的样子。这时我看见他的背影,我的泪很快地流下来了。”

  时隔百年,又是冬天,如今的火车站轨道上散落着枯黄的梧桐叶,空荡荡的月台早已不见了当年的繁忙。朱小涛行走在月台上,追忆祖父的散文《背影》。他细细揣摩着当年曾祖父爬上月台的艰难,还试图通过脑补还原那个场景。

  “一个普通的家庭,一个普通的场景,一个普通的父亲送儿子北上求学……就是这样一个再普通不过的事情,因为一篇散文而流传到现在。”朱小涛认为,《背影》实际上已经成为一个文化符号,成为追忆先人、讲述故事、承载历史、传播文化、弘扬精神、传达感情的载体,“它用非常朴实的文字,表达了最真挚的情感。”

  他说,今天的浦口火车站,虽然交通功能有所减弱,但它的历史文化功能显得越来越重要了。散文《背影》自从1930年进入教材至今,已经影响了四五代人。“希望将来,人们能像熟悉《背影》一样熟悉浦口火车站这个文化地标。”

  《背影》一出版,朱自清就寄给了老家的父亲

  1917年冬,朱自清去北京上学,在浦口火车站与父亲话别。8年后,在清华大学任教的朱自清,接到两年多“不相见”的父亲自扬州寄来的一封家信,回想起父亲在浦口火车站月台前的那道背影,终于放下了与父亲之间的芥蒂,读懂了父亲的深情,提笔写下这篇饱含热泪的散文名篇《背影》。

  朱小涛介绍,1928年,朱自清的第一本散文集就以《背影》为题出版,书寄到朱自清老家,家人就连忙拿到父亲卧室。那时候,老人家身体不好,行动不便,他把椅子挪到窗前,戴上老花镜,一字一句读着儿子写的文章,心中感到莫大的欣慰。

  朱小涛解释说,一边是受新思想熏陶的朱自清,一边是受传统伦理观念左右的父亲,这对父子在生活中产生了诸多的小摩擦。但是当朱自清看到久违的父亲寄来的家书,当父亲看到这篇情感饱满的《背影》,一切都释然了。毕竟,这背后都是父子骨肉相连的爱。

  时至今日,《背影》一直是语文课本中的经典篇目,淡淡的笔墨中流露出深深的父子之情,也为浦口火车站增添了一份浓浓的温情。

  通讯员 栾永胜

  现代快报+记者 刘静妍 文/摄

3 上一篇 放大 缩小 默认
 
现代快报版权所有 版权声明  | 联系方式 | 网管信箱 | 广告服务

苏ICP备10080896号-6 广告热线:96060 版权申明 本网法律顾问:江苏曹骏律师事务所曹骏律师

版权所有 江苏现代快报传媒有限公司 @copyright 2007~2016 xdkb.net corperation.All rights reserv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