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A15版:新副刊 上一版3  4下一版
 
标题导航
  内容检索:
 
  2021年12月24日 星期 放大 缩小 默认 下一篇 4 >>返回首页
打笼

  □南京 冯进

  儿时过年的印象特深刻。

  我老家在苏北东台,有“打笼”的年俗,也就是蒸馒头蒸大饼蒸糕团,这可是过年的头一件大事。

  会过日子的百姓人家,平时很少吃白面,将小麦留存集中到春节前蒸馒头,一方面是为了春节期间改善伙食,主要目的是为了来年春耕大忙时节有方便快捷的食品。新蒸的馒头多数切成片晾晒干便于贮存,方言叫“饼嘎儿”“馒头嘎儿”,可算是家家户户的“战备粮”,从冬吃到春,从春吃到夏。

  那时候家中待客的标配,通常都是蒸馒头片,条件好的加几块方糕,放两个糖碟子,一杯白开水即可。新春开学后,小朋友们书包里都装有馒头嘎儿,饿了吃两片,还当礼物互相赠送。中学生晚自习后,也是开水泡馒头嘎儿,年轻人牙口好,也有干嚼的,吃起来咯嘣咯嘣响。

  馒头工程费神费力。首先要把小麦磨成面,我们老家几乎没有养牲口磨粮食的传统,全靠人工,效率很低。到我上初中时,公社油厂装备了磨粮机器,但也要把粮食用自行车运到十几里路外的公社所在地,还要耐心排队等着。我家有位叔爹在油厂工作,每次磨粮食我就先交给他,等排队的磨完了再磨我家的,而我不用在那儿排队等,可以先上街到新华书店翻翻新书。

  接下来就是预定蒸笼,我们生产队只有一两家有此大型蒸制器具。老家的蒸笼都是木制方型的,制作年糕的器具同样如此,且更为精美,箱底都刻有图案或字,那方糕出笼后,上面都有漂亮的图文。

  和面是个力气加技术活,像我家缺劳力是要找人帮忙的。当几口大缸装着和好的面等着发酵时,为提高室温加快发酵速度,厨房里铺满了稻草,锅里烧着水,风箱有节奏地拉得不紧不慢,火苗映红了母亲的脸。这时候也是儿童们快乐的时光,可以在稻草上打滚撒欢,暖暖的好舒服,时间久了,闻着稻草的香味就睡着了。

  馒头也有带馅的,有萝卜丝馅的、豆沙馅的,还有咸菜馅的,我们称之为包馒头。馒头除了白面的,还有元麦磨成的面,咖啡色,口感差多了,做成的饼贬意为“糟饼”。母亲从来都是吃糟饼,还说糟饼经饿有营养,直到元麦被淘汰。

  条件好的人家还要同时蒸年糕,打一次笼连续操作要一天一夜,挺辛苦。

  打笼须是团队集体的劳动,全家老少齐上阵。父亲那时虽然是供销社的干部,但这事必定是要请好假参与的,到河里担水的重活都是顶梁柱大男人的事。母亲才是总指挥,里里外外操持妥当了,就坐镇灶间烧火。妹妹帮母亲输送柴火、拉风箱,出笼后翻饼拾饼。各个环节的活计,我任性时都要尝试尝试。

  上小学时帮着在馒头、年糕上点红点,用一根筷子,蘸上红颜色,在馒头中间点三个红点,在方糕上点一个红点。上中学时就可以直接上手,把发酵的面抓一块,在手上揉成形,放到蒸笼上。其外形有饼状、有馒头状的,还有长条状的称之为“王猫糕”,“王猫”是家乡方言中对黄鼠狼的别称。我做馒头时也曾有些创意,把馒头做成小兔子、小猪等小动物的模样,受到大人们的鼓励。

  现在市场上有众多的馒头店、包子铺、烧饼炉,家家户户打笼过年已成为历史。我每次回老家唐洋镇聚餐,到小郭饭店必定会点一道“饼嘎儿”菜肴,过油的饼嘎片黄灿灿的,浸入桂花糯米圆子汤中,松软香甜,十分可口,那是我的最爱,是我的乡愁。

下一篇 4 放大 缩小 默认
 
现代快报版权所有 版权声明  | 联系方式 | 网管信箱 | 广告服务

苏ICP备10080896号-6 广告热线:96060 版权申明 本网法律顾问:江苏曹骏律师事务所曹骏律师

版权所有 江苏现代快报传媒有限公司 @copyright 2007~2016 xdkb.net corperation.All rights reserv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