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2月8日,国家发改委印发《沪苏浙城市结对合作帮扶皖北城市实施方案》,沪苏浙一对一帮扶皖北8市,其中南京与滁州结对。
“南京都市圈的城市之一,没毛病。”不少网友对此评论道。其实不止滁州,安徽的马鞍山、芜湖和宣城早已和南京抱团发展多年。今年,国家发改委批复《南京都市圈发展规划》,不少网友也评论道:“徽京”实锤。
对于网络上“徽京”的调侃,东南大学建筑学院教授、江苏省城市经济学会副会长王兴平表示,南京属于边界型省会,行政区划上是江苏的省会,但也地处安徽省的“门口”,发展辐射安徽城市是规律使然。
现代快报+记者 周明 熊平平
南京重回地理中心位置
观察南京的定位与发展,王兴平说,需放置到更大的国家区域规划版图中来看。“过去南京地处长三角北翼,但在新的长三角一体化规划中,南京成为长三角地理中心位置。”王兴平表示,在历史上,南京是两江总督署所在地,总管江南省(今江苏、安徽两省及上海市)和江西省,一直是两江地区的中心。
多位专家表示,从区域经济发展来说,“边界型省会”的区位就决定了南京的“不易”——既要扛起省会担当带动江苏省内城市发展,也要辐射带动邻省安徽兄弟城市。在各地争先谋划区域发展的当下,“南京正在不够用”也在媒体分析文章中越来越常见。
长三角是我国经济发展最活跃、开放程度最高、创新能力最强的区域之一,辖区面积35.8万平方公里、常住人口2.35亿,要在这样一个广袤区域推动高质量一体化发展,作为区域地理中心,南京的地位不言而喻。
摊开长三角地图,位于江海交汇之地的上海是龙头,在四地一体化发展中起着示范引领作用。南京市建委研究室原主任陆玉龙曾表示,上海地理位置上偏于沿海边缘,“还须依靠南京这个长三角地理中心,加强与合肥及皖江城市带的合作,承担起承东启西辐射带动中西部地区乃至整个长江经济带的发展重任。”
南京大学城市科学研究院副院长胡小武的研究也表明,以南京为中心的“跨省朋友圈”即南京都市圈有望成为上海之后助力长三角地区打造世界级城市群的新支点。
在胡小武看来,叠加了长江经济带、长三角一体化和自贸区建设等多重战略机遇,南京都市圈未来还有更大的想象空间。
“苏省之都,徽东之京”
不断进阶的城市朋友圈
南京一直都是“苏皖共有”。
早在20多年前,南京就开启跨省都市圈的建设。2000年,在江苏省城市工作会议上,南京都市圈的概念“破土而出”。2002年,南京、镇江、扬州、芜湖、马鞍山、滁州6市就启动共建“南京都市圈”展开具体规划研究,国内最早的跨省都市圈建设拉开序幕。2011年,南京都市圈成员囊括南京、镇江、扬州、淮安、芜湖、马鞍山、滁州7市。
2013年,安徽宣城市加入南京都市圈。2020年12月,南京都市圈再次扩容,吸纳溧阳市、常州金坛区加入,形成“8+2”的版图格局。
2021年2月,国家发改委批复《南京都市圈发展规划》,南京都市圈成为第一个获得国家层面批复的跨省都市圈。
二十年谋一圈,实属不易。上海交通大学安泰经济与管理学院特聘教授陆铭曾表示,南京都市圈发展规划获批,将有利于邻近的安徽地区融入南京都市圈,利用南京的辐射能力来更快地发展自己,而对南京而言,对提升自身的经济量也有很好的推动作用。
这一推动作用也反映在了近期南京市统计局公布的经济数据中。2021年1—3季度,南京都市圈共实现地区生产总值34041.79亿元,占全国比重为4.1%,总量较去年同期增加4330亿元。
“大南京”正在加速成型
在20年的建设发展下,南京与圈内城市的关系越来越紧密,“大南京”也在加速成型。
跨省合作,交通先行。密切的交通网络是推进都市圈同城化发展的重要抓手,也是加强都市圈城市间要素流动的重要基础。
目前,宁天城际、宁安城际和宁启铁路先后建成投运,南沿江、宁淮等一批高铁项目加快建设,宁扬、宁马(南京段)、宁滁(南京段)城际轨道交通有望在年内开工,“轨道上的都市圈”正加速成为现实。同时龙潭国家物流枢纽公铁水联运格局基本形成,都市圈内建成苏皖两地城市候机楼35个,开通毗邻公交线路19条。
在公共服务方面,都市圈内的“同城待遇”初显。南京与马鞍山、滁州签订教育一体化合作协议,南京外国语学校、琅琊路小学等名校分别在淮安、滁州等地设立分校,南京航空航天大学溧阳校区建成启用,实现优质教育资源辐射整个都市圈。
南京鼓楼医院、南京儿童医院等多家医院,通过建立分院、转诊治疗、科室共建、异地坐诊等方式,在都市圈内开展广泛合作。同时都市圈预约挂号平台接入9个城市近百家医院、开放预约科室1.1万个。
都市圈的高质量发展还要有产业支撑。都市圈内,南京携手淮安打造宁淮智能制造产业园,创成省内南北共建创新试点园区,推动总投资超50亿元的项目落户园区;南京与马鞍山、滁州共建宁博创智谷、南浦合作产业园;推动南京的汽车、医药、信息技术、环境保护等一批优质创新载体和研发平台在都市圈城市落户,区域产业发展基础进一步夯实。
发挥科教资源优势
创新驱动都市圈发展
专家:
发挥科教资源优势
创新驱动都市圈发展
站在长三角一体化发展的国家战略层面,南京也正在谋划更高质量的发展。
12月1日,在长三角一体化发展上升为国家战略三周年江苏新闻发布会上,南京市委常委、副市长邢正军表示,在贯彻落实长三角一体化国家战略中,南京采取了“实施好一个战略、打造好三条轴带、建设好一个都市圈”三大举措。
其中,一个战略是长三角一体化发展战略,三条轴带包括沪宁产业创新带、宁杭生态经济带、宁合融合发展带。在都市圈建设方面,邢正军指出,借力国家政策东风,南京都市圈高质量发展正全力推进,包括立体交通网络更加完备、区域产业链条更加完善、优质公共服务更加普惠、区域生态环境更加和谐。
对于南京都市圈未来更高质量发展,王兴平建议道,创新驱动是高质量发展的第一动力,南京都市圈未来发展要利用好科教资源优势,将丰富的创新源转化为全创新链的优势。
“优质公共服务会吸引人才,推进跨界公共服务一体化必不可少。”王兴平表示,未来南京都市圈内要打破行政壁垒,先行推进公共服务一体化更高水平配置。同时,生态的共保共治也不可忽略。“南京都市圈内,水脉相连生态肌底很好,上下游城市要做好协调,将生态共保共治落到实处,形成生态网络一体化,提升生态质量。”王兴平说。
在王兴平看来,未来都市圈也需要在体制机制创新方面发力,成为高质量市场经济要素集聚和自由流动都市圈。跟更发达的地区相比,南京都市圈在有利于市场发育的体制机制方面还有改革空间,可以力争上游,向更好的地区学习。“比如在行政审批方面,不一定要前置许多程序,有些事前审核可以转为信用制备案制,压缩行政审批流程。”
此外,王兴平还建议,对于全国首个跨省都市圈发展来说,诸多事项都无先例可循,因此在实践过程中,政策要有一定的容错试错空间,鼓励创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