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0余本反映南京大屠杀历史与国家公祭主题出版物集中发布
第八个南京大屠杀死难者国家公祭日前夕,12月7日,侵华日军南京大屠杀遇难同胞纪念馆举行“以史为鉴 开创未来——2021年系列图书发布会”。此次发布会上,共有10余本反映南京大屠杀历史和国家公祭的主题出版物集中亮相。
现代快报+记者 徐梦云/文 施向辉/摄
近两年来,侵华日军南京大屠杀遇难同胞纪念馆以国家社科基金抗日战争研究专项工程项目为主,以高端智库国家记忆与国际和平研究院建设为重心,推出了以《人类记忆南京大屠杀实证》为代表的档案精选,于2020年底获江苏省第十六届哲学社会科学优秀成果;出版了以《和平之旅》为代表的口述史成果,获南京第十五次哲学社会科学优秀成果。
侵华日军南京大屠杀遇难同胞纪念馆副馆长凌曦介绍,在图书编辑方面,纪念馆重点开展了三项工作,主要是编辑出版南京保卫战和南京大屠杀重要史料;编辑出版国家公祭日系列资料集;编辑发行南京大屠杀研究学术期刊。
史料是纪念馆图书出版的重中之重。纪念馆持续深挖南京保卫战和南京大屠杀史料,陆续出版了相关史料汇编。2018年起,纪念馆联合中国第二历史档案馆、江苏省社科院、南京师范大学等相关专家深入开展南京保卫战专题研究,推出了“南京保卫战史料与研究”系列丛书,已经出版了《南京保卫战档案》8册和《南京保卫战文史资料》《南京保卫战历史文献(1937—1949)》《紫金山的碉堡》等12本史料汇编。此次发布会重点推介的是新近出版的《南京保卫战老兵口述史》和《南京保卫战中方报纸报道(1937—1938)》。
《南京保卫战老兵口述史》作者之一、南京民间抗日战争博物馆馆长吴先斌说:“书中收录了25位当年参加南京保卫战老兵的口述内容,寻访老兵从2008年开始一直持续到2020年,他们分布在全国12个省、直辖市,其中年龄最大114岁,最小也有93岁高龄,这本书对南京保卫战的研究留下了弥足珍贵的资料。我捧起这本书时,内心充满感激和惭愧。感激84年前老兵们浴血奋战,保卫南京城,惭愧我们这项工作起步晚,绝大多数老兵都不在人世了……”
发布会上,南京大学历史学院院长、教授张生介绍了英文著作《南京大屠杀历史研究》,这是目前有关南京大屠杀史研究的最新外译成果。本书立足于对中、日、美、德、英、丹等多国史料的梳理,综合运用历史学、政治学、社会史、法律史、日常生活史、历史记忆等跨学科的方法和视角,分11个专题。他表示,由于种种原因,西方社会对中国在第二次世界大战中的抗日功绩和巨大牺牲一直不够重视。日本右翼势力蓄意否认日本侵华历史和南京大屠杀的罪行。“本书由‘丝路书香’外译工程和南京大学支持,以客观的史实向国际社会揭示这一世界记忆遗产的丰富历史内涵,反击日本右翼否认或变相否认南京大屠杀罪行的各种谬论。”
江苏省历史学会副会长兼秘书长、江苏省社会科学院历史研究所研究员杨颖奇介绍了《述说与诉讼——南京大屠杀幸存者夏淑琴传》。杨颖奇介绍:“夏淑琴是一位南京大屠杀幸存者。她家是受侵华日军伤害较为典型的家庭,全家9口人,有7口人被害。”他说,夏淑琴当年只有8岁,失去了父母亲人,如何在南京大屠杀后艰难地活下去,体现了幸存者历经磨难后的生命韧劲。夏淑琴后来勇敢地走上法庭,与日本右翼打官司,捍卫自己的名誉权。
2020年,纪念馆举办了《锦绣和平——梁雪芳刺绣艺术展》,邀请苏绣艺术家梁雪芳女士进行创作,用至柔至韧之丝表现至暗之史,并举行了“万人绣和平”活动。今年,纪念馆将梁雪芳刺绣艺术展集结成《锦绣和平:至柔至韧至暗至美——梁雪芳刺绣艺术展展览画册》一书出版。发布会上,南京师范大学书文化研究中心主任朱赢椿介绍了该书的装帧设计。
发布会上,《南京保卫战中方报纸报道1937—1938》《日军南京暴行:德国外交文件中记载的南京大屠杀与劫后社会状况》《南京城防保卫战》《侵华日军细菌战在丽水(1942—1944)》《国家公祭——解读南京大屠杀死难者国家公祭日资料集8》《2019南京国际和平海报双年展作品集》,以及纪念馆学术馆刊《日本侵华南京大屠杀研究》也集中亮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