溧阳白芹、宜兴乌饭树、东台牛角扁……2016年开始,作为江苏省农科院种质资源与生物技术研究所种质资源保护团队的首席,颜伟开始了对江苏种质资源的“摸底”普查。颜伟说,当下,公众餐桌上的食物越来越丰富、美味,但一些乡土老品种却在不经意间流失了。他们在和时间赛跑,为种质建“银行”。
现代快报+记者 胡玉梅 储希豪 王瑞 文/摄
你没见过的“古早”品种,很治愈
在溧阳市竹箦镇的一家农场,成群的小花猪、大白鹅悠然其中。最令人羡慕的是农场里的大棚,里面种植着各类“古早”果蔬品种,色彩迥异的辣椒、娇小玲珑的番茄、形态各异的茄子,让人感到治愈力满满。
整个农场是朱晓炜和团队苦心经营的,大棚里的果蔬都是精心筛选出来的“古早”品种。所谓“古早”品种,是指有几十年甚至上百年的种植历史,但已经退出市场的品种。
今年9月,朱晓炜在个人微博账号@种子猎人 SeedHunter展示了自己种出来的,20世纪初期顶级西瓜品种——石山西瓜,不仅迎来了3000多万网友的围观和热烈讨论,也吸引了江苏省农科院种质资源保护团队的专家们。
朱晓炜是一名地道的南京人,80后的他还专门成立了一个民间的老品种种子保护团队。“之所以从事这个职业,是因为有一天,我突然发现现在吃的很多果蔬,都没有了儿时的味道。”于是他决定行动起来,开始收集老种子,并为自己取名“种子拯救者”。
目前,朱晓炜和团队已经收集各种老种子3000多种,他表示,目前我国种子资源库在基础数据方面仍存在大量空白,他和团队希望通过自己的努力能够填补这些老品种的空缺,将来能够对中国的农业有帮助。
你熟悉的家乡风味,也许在消失
对于许多人来说,乡土老品种就是家乡的味道。
在溧阳,有一种当地独有的蔬菜,叫做“溧阳白芹”。与我们常吃的芹菜不同,溧阳白芹茎鞘细嫩,通体洁白,口感爽脆,在溧阳已经有800多年的种植历史了。
“这样的品种之所以能够流传下来,既与当地的气候、生态条件有关,也与当地百姓的口味喜好有关,这是一个自然选择和人工选择相互作用的长期过程。”颜伟告诉记者,除了溧阳白芹,研究人员还在东台找到一个蚕豆品种“牛脚扁”,形似牛脚,在当地是很常见的食物,然而这种蚕豆一旦离开原本生长的地方,口味便会发生变化。
由于有人工选择的因素,因此在很多地方,乡土老品种也反映了当地传统习俗和文化的传承。每逢清明前后,宜兴、溧阳等地有制作乌饭的习俗,人们会上山采乌饭树的叶子,用来浸泡糯米进行染色。然而,长期以来没有人注重乌饭树的保护,导致这种种质资源越来越少。“如果品种都没有了,想要找到家乡的味道就难了,所以保护乡土老品种很有意义。”颜伟表示,家乡的味道,不仅仅是物质上的传承,更是农耕文明的传承,开展种质资源保护,也正是保护农耕文明的一种方式。
为种质建“银行”,已收藏5.59万份样本
为了摸清30多年来地方种质资源变化情况,更好地保护乡土老品种,江苏省在2016年就启动了第三次农作物种质资源普查项目。
5年时间里,江苏省农科院的专家们跑遍了全省各地,征集和收集到在本地种植了30年以上的农家种质资源3900多份,并进行了初步的分类鉴定、性状评价以及繁殖,最终将优质的样本提交到国家农作物种质资源库。
据了解,其实在江苏省农科院里早已建立起一座农作物种质资源中期库,专门用于保存以种子作为基因载体的农作物种质资源。这里有824平方米的-4℃低温冷藏库,可以让种质资源样本在沉睡中保持至少15年的生命活力。截至今年10月,库内已经保存有5.59万份样本,涉及54类农作物。
颜伟说,许多乡土老品种虽然其貌不扬,但在它们身上能够找到一些独特的优点。比如说有一种小麦品种叫“望水白”,能够抗赤霉病扩展蔓延,正是因为它的遗传密码中含有抗性基因fhb1。
基因是农作物的“芯片”,只有将这些乡土老品种保护起来,才能不断丰富地方种质资源的遗传多样性,让它一代一代延续下去,为今后的品种改良积累可供利用遗传资源。
友情提醒
如今,有许多乡土老品种仅仅存留在我们的记忆中,已经很难找到生物样本用于繁殖更新,现存的地方种质资源亟需抢救性保护。颜伟希望大家做个有心人,留意身边的“老种子”,为我国种质资源保护添砖加瓦。如果发现传统的农家品种或者是优异的种质资源,可以拨打电话(025-84391665)联系江苏省农业科学院种质资源与生物技术研究所种质资源保护团队,技术人员将赴现场进行专业调查和抢救采集,愿国家种质库中有您提供的一粒“金种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