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A8版:特别报道 上一版3  4下一版
 
标题导航
  内容检索:
 
  2021年11月22日 星期 放大 缩小 默认 >>返回首页
宝藏徐州更“强”了
全力打造名副其实的淮海经济区中心城市
  徐工轮式起重机批量发往“一带一路”沿线国家 徐工供图
  KHL发布2020年ICM20“世界最大起重机制造商”排名,徐工集团强势摘冠 徐工供图
  坐落于徐州高新区的中国安全谷
  淮海经济区金融服务中心正悄然崛起
  淮海经济区住房公积金一体化信息共享平台应用演示交流会 徐州公积金中心供图

  

  11月12日,KHL发布2020年ICM20“世界最大起重机制造商”排名,徐工集团跃升三位,强势摘冠!而在今年9月,徐工集团控股子公司徐工传动则作为全国20家专精特新企业代表在广州集中发布新品。一批专精特新企业的崛起,正成为徐州转型升级的新引擎。

  不久前,在徐州市十三次党代会报告中,徐州提出,必须把建设产业强市作为核心支撑和牵引抓手,必须把打造区域中心作为最大优势和重大使命。只有做强城市实力、提升发展能级、增创竞争优势,才能真正把中心城市的规划“定位”变成实际“地位”,打造名副其实的淮海经济区中心城市。

  围绕“建设产业强市,打造区域中心”的既定目标,徐州提出,着力强化创新驱动,建设区域产业科技创新中心,坚持把创新作为引领发展的第一动力。总规划面积2平方公里的淮海经济区金融服务中心也在悄然崛起,未来将为徐州与周边城市的产业发展提供加速动力。随着《淮海经济区高质量协同发展规划》编制提上日程,以徐州为“C位”,一个区域中心城市驱动城市群发展的创新实践区图景正日渐清晰。

  宝藏徐州,发展越来越有劲了!

  

  现代快报+/ZAKER南京记者 邢志刚 潘荣 谷伟 张晓培/文 顾炜/摄(除署名外)

  培育专精特新“小巨人”,打造工业转型升级新引擎

  11月12日,徐州市工信局、市工商联邀请专家联合举办北交所上市业务专题培训,50名市级高成长培育入库企业、专精特新“小巨人”企业主要负责人参加。

  小配件蕴含高技术、小企业支撑大配套、小产业干成大事业,专精特新中小企业创新能力强、拥有关键核心技术,主导产品往往在细分行业中均有较高的市场份额,能起到“补短板”“锻长板”“填空白”的重要作用,其中不少是“隐形冠军”。实际上,在培育专精特新企业方面,徐州不落人后。数据显示,目前徐州市共获批省级以上专精特新“小巨人”企业(含制造业单项冠军)70家,其中国家级制造业单项冠军10家,位列全省第一方阵,在苏北地区遥遥领先。近期赛迪研究院的报告显示,与东莞、温州、大连、常州、烟台、唐山等GDP相近的6个城市相比,徐州制造业单项冠军获批数量位居第三,远超东莞、温州、大连、唐山等4市。

  今年9月16日,第十七届中国国际中小企业博览会专精特新新品发布会在广州举办。徐工传动科技有限公司作为全国20家专精特新新品发布企业的一员集中亮相,代表中国制造业细分领域的至优成果。

  徐工传动今年被工信部认定为第三批国家专精特新“小巨人”企业。公司生产的MYF310AM全自动变速箱,具备多挡、全自动、智能化控制,是国内首款非道路移动机械用前8后4挡全自动变速箱。公司党委书记马鸣对现代快报记者表示,该产品的推出,成功打破了行业全自动变速箱依赖进口ZF、DANA产品的被动局面,解决了“卡脖子”难题。产品累计通过20000小时台架及整机试验验证,产品的效率、噪声、可靠性等指标达到国际先进水平,向全球展示了中国制造的硬实力和高水平。

  高污染的石化产业,产出大量的废催化剂,但其中却也蕴含着“宝藏”。今年7月登陆深市创业板的浩通科技,是徐州第11家A股上市公司,也是省级专精特新“小巨人”企业,还是国内首家以贵金属回收为主业的上市公司。通过从含贵金属的废催化剂等二次资源中回收铂、钯、铑、银等贵金属,公司去年仅107人的队伍,人均创收1000多万元、创利113万元。今年前三季度,公司实现营收15.93亿元、净利润2.18亿元,分别同比增长141%、175%。公司董事会秘书、财务总监马小宝告诉记者,公司正打算开展机动车、报废家电的拆解业务,进一步缩短贵金属原料的供应链。另外,正在进行的智能化车间改造,仅仅需要增加3~5人,产能就可以扩大1倍。

  目前,徐州在境内上市的11家企业中,有8家是已获认定的省级以上专精特新“小巨人”或单项冠军;另有近四成专精特新企业有上市计划,成为徐州“6+4”产业体系关键支撑。

  各领域的专精特新企业,都有独门绝活。江苏江昕轮胎有限公司自主研发的军民两用免充气空心轮胎系列产品,彻底解决了轮胎安全难题,实现了永不充气、永不爆胎,即使被弹片崩破,也仍然可以正常行驶,是军民两用轮胎产业的一次重大技术突破。徐州博康信息化学品有限公司是光刻胶领域的“小巨人”企业,具有自主完整的供应链,掌握了完全自主知识产权的核心技术,突破了国外的技术垄断,尤其在193nm光刻胶单体生产上填补了国内空白。徐州华邦专用汽车有限公司是国内风电叶片专用运输车制造龙头,其风电叶片山地运输工装替代德国歌德浩夫FTV550同类装备,产销量连续三年稳居国内第一。

  目前徐州专精特新“小巨人”企业呈现出“6789”的特点:超六成属于重点培育战略性新兴产业领域,超七成深耕行业10年以上,超八成居全省细分市场首位,近九成集中在制造业领域,在产业基础高级化、产业链现代化方面发挥着重要作用。

  在高端工程机械产业领域,有6家是已获批的国家制造业单项冠军企业,同时储备16项在国内市场占有率位居第一的后备企业产品。

  南京大学长江产业经济研究院研究员陈柳认为,在产业发展方面,徐州装备制造业发展较好,近年来也涌现出不少制造业单项冠军、专精特新“小巨人”企业。未来,徐州要借助装备制造业的良好基础,提高创新能力,发展核心零部件,打造一批在行业细分领域更有影响力的企业。

  强化创新驱动,建设区域产业科技创新中心

  除了已认定的专精特新“小巨人”企业外,徐州还储备了200多家具有“拳头产品”“冠军潜力”的高成长型企业(细分市场占有率国内前五),形成梯队培育。这些企业在发展速度、科技创新、产业带动等方面表现突出,逐渐成为支撑经济发展、带动新旧动能转换的重要力量。

  创新是“专精特新”的灵魂。在徐州已认定的专精特新企业中,国家级高新技术企业占比100%,其中,研发投入占比3%以上的企业占比100%,5%以上的有62家,8%以上的有42家。

  围绕“建设产业强市,打造区域中心”的既定目标,徐州提出,着力强化创新驱动,建设区域产业科技创新中心。坚持把创新作为引领发展的第一动力。

  作为国家老工业城市和资源型城市产业转型升级示范区,“十三五”时期,徐州综合实力持续增强,全市经济总量突破7000亿元大关,总量稳居淮海经济区首位、全省第6位、长三角地级以上城市第10位,跃居全国地级以上城市第27位。2021年前三季度,全市实现地区生产总值5961.98亿元,按可比价计算,同比增长10.5%,增量791.2亿元,两年平均增长6.2%。这背后,产业结构的深刻转型功不可没,以工程机械与智能装备为首的六大战略性新兴产业已成为徐州产业经济的“顶梁柱”。

  今年前三季度,徐州六大战略性新兴产业产值同比增长29.8%,占规上工业总产值58.7%,较去年同期提高5.4个百分点。其中工程机械与智能装备、集成电路与ICT、节能环保、生物医药与大健康、新材料和新能源产业产值分别增长24.9%、35.5%、23.0%、14.2%、51.7%和48.3%。

  近日,国家发展改革委等部门对全国20个产业转型升级示范区建设的典型经验做法进行总结,通报表扬。其中,徐州三项经验做法被纳入典型全国推广——“以产业园区为载体,培育壮大市场主体”“推进城市更新改造,提升城市功能品质”“因地制宜发展新能源产业”。

  产业园区已成为徐州培育壮大市场主体的重要载体。目前,徐州已有省级以上开发区(含高新区)17个,2020年徐州经开区综合实力跃居国家级开发区第24位、全省第5位。国家级高新技术产业开发区——徐州高新区,在2020年度全国169个国家高新区排名中居第48位。

  江苏爱尔沃特环保科技有限公司是徐州高新区的一家企业,主要从事钢铁、电力、焦化等行业的大气治理工程,目前已经处于筹备上市阶段。公司总裁孔维维告诉记者,当初进驻园区是他们旗下另一家从事环保检测业务的公司,为了方便几家公司协同办公,就都落在了高新区同一栋楼里,而随着如今公司发展壮大冲刺上市,园区正考虑给他们批一块地建设总部大楼。

  作为老工业基地,同时依托中国矿业大学的科研资源,2011年前后,徐州高新区将安全应急产业作为特色产业大力发展,建设了徐州国家安全科技产业园。经过10年的发展,产业园已经成为全国安全产业体系最完备的专业园区,构建起了完整的安全防护、应急救援与消防、监测预警、安全服务四大体系。“像矿山类的,整个徐州高新区在全国的矿山信息化、矿山防护领域可以说三分天下有其一,三分之一以上的装备都是我们徐州出。”徐州国家安全科技产业园主任滕文桦对现代快报记者表示。

  2020年,徐州高新技术企业超过1000家,科技贡献率达57.2%,累计建成国家级、省级工程(技术)研究中心209家,获批11家省级双创示范基地。在园区发展方面,徐州坚持“差异化、特色化”发展原则,依托各板块资源禀赋优势,推动科技园区围绕主导产业集聚创新创业资源,实现产业“规模化、集聚化”发展,推动“一城一谷一区一院”建设。

  今年10月22日,深地科学与工程云龙湖实验室正式成立,这是徐州与中国矿业大学深化校地合作取得的又一重大成果,标志着徐州高端科创平台建设翻开了新的一页,也将为徐州推进产业科技创新、加快建设产业强市注入更强劲的动力。

  用好产业发展加速器

  高品质打造淮海经济区金融服务中心

  谱写徐州现代化建设新篇章,必须把打造区域中心作为最大优势和重大使命。其中,打造区域金融中心是不可缺少的一环。

  “金融是现代经济的核心,是现代化建设的先导和支撑。确保实现这次党代会报告中提出的‘地区生产总值、规上工业总产值、工业开票销售收入三个过万亿’目标,必须要有与其相匹配的社会融资规模,要有更多的金融资源配置到经济社会发展重点领域和薄弱环节。”徐州市地方金融监管局党组副书记、局长孙秀云说。

  抢抓资本市场改革机遇,实现企业上市突破,是当下的重中之重。在不少专家看来,金融业目前可以说是徐州的短板。目前,全市共有12家上市公司,其中境内上市公司11家、境外上市公司1家,“新三板”挂牌企业20家,均居全省第9位。上市公司总市值1061亿元,累计实现直接融资435.87亿元。这样的现状,与淮海经济区中心城市的地位、打造淮海经济区金融服务中心的目标都不相匹配。

  在孙秀云看来,北交所的成立,对徐州来说将是很好的机遇,一批专精特新创新型企业将迎来资本市场发展红利。目前全市正在规划打造企业上市高质量发展“鹏程计划”,接下来将针对上交所、深交所、北交所三个板块,建立分层分类企业上市梯次培育库,优化企业上市组织推进体系和政策生态环境,按照“上市一批、储备一批、培育一批”的思路,加快企业上市、挂牌步伐,以企业上市的强势突破助力全市产业的高质量发展。

  “我们将持续发力资本市场,聚力打造多层次资本市场互联互通、产业与金融协调共进的资本市场‘徐州板块’,力争‘十四五’期间徐州上市公司突破40家。”孙秀云说。

  针对打造先进制造业和战略性新兴产业徐州板块的要求,孙秀云表示,要把科技金融摆在更加突出的位置,聚焦金融服务创新链前端,通过政策引导,推动金融机构共同研究发力,创新信贷产品,改进服务模式,搭建服务平台,为科技企业的发展提供一揽子综合化、专业化的金融服务,推动金融赋能先进制造业、战略性新兴产业和传统产业的转型升级。

  在大龙湖畔,总规划面积2平方公里的淮海经济区金融服务中心正悄然崛起。记者看到,项目建设现场一派热火朝天的施工景象。未来,这里将成为淮海经济区金融高地,成为“淮海新中心、城市新地标”。根据规划,建成后两年内,这里将聚集徐州市50%以上的金融企业,建成五年后要聚集整个淮海经济区80%以上的金融总部。记者了解到,包括几家国有大行在内,目前一期总部级办公已经有十多家企业签约并陆续交付,10万平方米的商业综合体招商花园城预计年底开业,五星级的康得思酒店正在主体抢工阶段,预计2023年可以对外营业。

  淮海经济区金融服务中心采取政企共建的形式,由云龙区政府与招商局集团共同打造。在建设过程中,政企团队多次赴上海陆家嘴、南京河西等金融集聚区取经学习。在相关负责人看来,南京河西近年的快速发展给淮海经济区金融服务中心带来了较好的示范,通过政企共建先行搭建平台,初具规模以后再吸引更多的企业过来,形成良好的滚雪球态势,加大对周边地区的辐射力度。据了解,像宿迁、苏州、商丘、济宁等地政企都曾组团前来调研,不少企业都表达了强烈的入驻意向。

  云龙区招商服务中心副主任海霆告诉记者,为支持各类金融机构在淮海经济区金融服务中心的培育发展,市政府已出台文件,对本市金融监管部门、来徐新金融机构的搬迁入驻进行针对性的补贴安置,同时对金融机构高管及高端人才进行补贴奖励。“后期我们还将针对意向入驻的金融企业逐步出台支持需求发展的相关政策。”

  打造跨省城市合作典范

  用好朋友圈,当好领头雁

  打造区域中心,如何真正做到“徐州之于淮海经济区如同上海之于长江三角洲”?在十三次党代会报告中,徐州提出,打造汇聚高端资源要素的“强磁场”,持续放大辐射优势,进一步完善区域协同发展机制,不断拓展合作交流深度广度,主动服务周边、带动周边,最大限度共享红利、共赢发展。

  协同发展的步伐越来越大。在市党代会后,淮北市党政代表团第一时间到徐州考察,淮北市委书记张永用“走亲戚”来形容这样的考察。

  从淮北到徐州共有10条通道连接徐州,淮北段园更是融入徐州的“试验田”。段园有着良好的机械加工、精密制造的良好产业基础优势,是淮北承接徐州工程机械与智能装备制造等外溢性较强的产业转移地。据统计,段园镇现有规模以上工业企业32家,徐州产业转移企业约占40%。今年以来,新入驻5家招商引资企业中徐州企业就占3家。

  10月20日,在长三角城市经济协调会第二十一次全体会议上,徐州与淮北签署了战略合作框架协议。

  11月4日,国务院新闻办召开发布会,介绍长三角一体化发展上升为国家战略三年来进展情况,其中提到,安徽将支持宿州、淮北深度融入徐州都市圈,推动省际毗邻地区探索一体化协同发展新机制,共同打造产城融合新城区。

  11月5日,徐州与宿州签订了《深化徐宿市场监管一体化合作协议》《徐宿企业开办跨省通办合作协议》,两地将在市场主体准入、知识产权保护、执法协作等方面开展深度合作。

  近年来,徐州对周边城市的辐射能力已经体现得相当明显。徐州三级医院住院病人中,外地病人占到了1/3以上。徐州跨省住院联网率先实现覆盖全国所有地区,门诊费用直接结算覆盖达全国30个省份,覆盖地区与开通统筹区数量稳居全省前列,使得来徐或外出的人们异地就医更便捷。“十三五”期间,徐州全市商贸辐射半径超过150公里,中心商圈外地居民消费占比超过30%。

  淮海经济区公积金一体化的推进工作,从2018年便开始起步。目前,已实现徐州、宿州、淮北、商丘、菏泽、枣庄、济宁、临沂、连云港、宿迁四省十市住房公积金互认互贷,协查联控、党群互动、信息共享等工作也取得了实质性突破,对促进人才跨省市流动,助推淮海经济区城市建设等发挥了重要作用。

  南京大学长江产业经济研究院研究员陈柳表示,徐州是淮海经济区的中心城市,也是长三角地区北部的门户城市,不仅要引领淮海经济区各市推动区域高质量发展,还要能够积极融入长三角一体化发展中。从交通来看,徐州古有“五省通衢”,今有“五通汇流”,具备得天独厚的区位优势,同时也是衔接长三角和京津冀的中间节点,未来具备巨大的发展潜力和空间。

  10月29日,苏鲁豫皖4省和淮海经济区10市发改委领导齐聚南京,商讨《淮海经济区高质量协同发展规划》编制工作方案。参与编制的徐州市发改委相关人士透露,淮海经济区向南可承接长三角中心区产业转移,向北可疏解北京和雄安新区非首都功能,向东、向西可支撑贯通东部地区率先发展与中部地区崛起,更好服务国家“一带一路”建设。初步考虑,淮海经济区在国家重大区域战略中的定位是“四区”:服务国家重大区域战略的重要功能区,跨省际交通协同创新发展的先行试验区,资源连片地区整体振兴转型的示范样板区,区域中心城市驱动城市群发展的创新实践区。

  “江苏和安徽,都是长三角战略一体化发展的重要省份。”陈柳说,江苏和安徽两省协同发展,一方面表现在南京与安徽马鞍山、滁州等城市的协同发展;另一方面就是位于苏北的徐州与安徽淮北、宿州的协同发展。此外,徐州的发展还会辐射到周边的河南、山东……

放大 缩小 默认
 
现代快报版权所有 版权声明  | 联系方式 | 网管信箱 | 广告服务

苏ICP备10080896号-6 广告热线:96060 版权申明 本网法律顾问:江苏曹骏律师事务所曹骏律师

版权所有 江苏现代快报传媒有限公司 @copyright 2007~2016 xdkb.net corperation.All rights reserv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