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A13版:名医名院 上一版3  4下一版
 
标题导航
  内容检索:
 
  2021年11月22日 星期 放大 缩小 默认 下一篇 4 >>返回首页
反复打嗝竟是抽动症
家长要注意孩子这些“小动作”

  近半年来,14岁的女孩小可(化名)总是打嗝,父母带她来南京市儿童医院消化科就诊。没想到的是,医生建议他们前往神经内科就诊。一查,竟然是抽动症。该院神经内科副主任医师丁乐介绍,大部分抽动症最初会以一些“小动作”为表现,比如眨眼、吸鼻子、耸肩等,家长一定要注意。

  

  通讯员 于露露 现代快报+/ZAKER南京记者 刘峻

  大部分抽动症并不抽,首发症状是些“小动作”

  “孩子总是打嗝,刚刚去了消化科,医生却让我们来看神经内科。”面对家长的疑问,丁乐仔细查看了病历,再次询问了病史。

  这个14岁女孩,近半年来反复出现打嗝伴有发声,尤其是在情绪紧张、焦虑的时候更加明显,但若放松下来,或是入睡后就能得到缓解。丁乐表示:“初步怀疑,孩子可能是抽动症。”家长却难以接受。最终,在排除了其他可能伴有抽动的神经系统疾病后,女孩被确诊为抽动障碍。

  孩子又不抽,怎么就是抽动症了?丁乐介绍,抽动障碍(抽动症)作为近年来备受关注的一种儿童行为问题,其早期发现却不是件容易的事。大部分的抽动症患儿,并不是大家在电视中所看见的四肢抽搐,而是从一些微小的局部抽动或无意义发声开始的。

  抽动障碍的临床表现多样,分为运动性抽动和发声性抽动。临床上大部分患儿是以眨眼、吸鼻子、耸肩等面部的运动性抽动,或清嗓子、咳嗽、吐痰、打嗝等发声性抽动为首发症状。

  因此,如果孩子出现以上的“小动作”,却没有其他全身症状,家长就要小心是抽动症了。尤其是5—10岁的学龄前、学龄期儿童。

  当然,抽动症障碍的症状不仅限于此。还有些复杂性抽动症患儿会出现模仿别人的语言、动作,说脏话,表情紧张、触碰他人等,这些都是需要家长注意的。

  抽动症会影响心理,治疗也需要家长的这些支持

  很多家长认为,不就是小动作吗?长大肯定就好了。确实,90%—95%患儿的抽动障碍都会随着年龄的增长逐渐改善或消失,但在抽动症状出现的过程中,却会给孩子造成心理、学习和身体上的不同损害。

  丁乐介绍,心理上,孩子可能由于抽动行为出现害羞、自卑,远离同龄人,进而出现孤独、抑郁等心理问题。学习上,在抽动行为的影响下,上课注意力严重下降,学习成绩下滑。身体上,一半以上的抽动症患儿可能出现多动症、强迫症、情绪问题等行为障碍,这将导致病情加重,影响患儿的正常学习和生活。因此,家长要多关注孩子的日常行为,不要小看任何一个小动作。如果发现异常,要及时寻求专业医生的帮助。

  为什么孩子会有抽动症?抽动障碍的致病因素目前还没有明确的定论,但可能与以下几个方面有关,家长可以尽量避免相关情况的发生。第一,是不适当的家庭管理方式,父母比较严格,给予孩子的压力较高;第二,合并感染,如感冒、过敏、拉肚子等;第三,沉溺于手机或电脑游戏,引起过激的情绪波动;第四,不良的家庭环境因素,如单亲家庭,或长期缺少父母的关爱;第五,心理和情绪过于追求完美;第六,不良的饮食习惯,喜欢喝兴奋性饮料,如茶、咖啡,喜欢吃巧克力等。

  抽动障碍的治疗是一个漫长的过程,这不仅仅是医生的事儿,更需要学校、家庭、孩子等全方位地关注、支持和参与。丁乐建议,家长需要做到以下几点:首先,不要过于关注孩子的症状,相信经过治疗他会慢慢好起来,要给孩子平和稳定的环境;其次,尽量让孩子忙碌起来,不过度关注自己的症状,不要沉溺于电子产品;另外,要保证充足睡眠,做好孩子的学校管理,尽量不要让周围同学嘲笑和歧视他,以免出现心理问题;更要让孩子学会适度放松,可以每天进行户外活动。

下一篇 4 放大 缩小 默认
 
现代快报版权所有 版权声明  | 联系方式 | 网管信箱 | 广告服务

苏ICP备10080896号-6 广告热线:96060 版权申明 本网法律顾问:江苏曹骏律师事务所曹骏律师

版权所有 江苏现代快报传媒有限公司 @copyright 2007~2016 xdkb.net corperation.All rights reserv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