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A2版:社评 上一版3  4下一版
 
标题导航
  内容检索:
 
  2021年11月17日 星期 放大 缩小 默认 下一篇 4 >>返回首页
性侵害预防进教材,是教育应有之义

  把生命安全与健康教育纳入中小学课程教材指南的范畴,是教育的应有之义。中小学的课堂,不仅应该装入“语数外”,还应该将“成长的烦恼”纳入——只有以科学、开明的视角直面这些烦恼,加强预防和干预,才能化忧烦为快乐

  教育部日前印发《生命安全与健康教育进中小学课程教材指南》,其中要求:小学应引导学生识别校园欺凌、学会求助;初中阶段引导学生学习青春期保健的基本知识和技能,提高预防性骚扰与性侵害的能力;高中阶段引导学生能够识别并预防焦虑抑郁等心理问题、掌握应急救护知识与技能。这些要求很有针对性,对于中小学生身心健康成长很有帮助。

  校园欺凌和性侵害、抑郁,是不容回避的问题。近年来,校园内发生过一些令人扼腕的事件,尤其是校园欺凌和性侵害行为,深度伤害了中小学生的身心,引人关切。以法治之力,斩断伸向中小学生的黑手;以科学之力,阻止心理疾病向青少年“延伸”,刻不容缓。与此同时,教育引导学生明是非、懂事实、善避险,同样重要。

  在一些案例中,学生对伤害性行为的“识别度”不高,成为显性问题。业内专家不断地提醒,未成年人的认知和辨别是非的能力较差,认识不到发生在自己身上的侵害行为的性质。一些未成年人即使能够诉说,但是有时候成年人往往采取不相信或轻易否定的态度,告诉孩子“不要乱讲话”。这样一来,势必造成信息阻隔、认知障碍,使得孩子们明明很受伤却懵懂不知。这真是令人唏嘘、忧虑的地方。

  而一些孩子明明存在心理问题,却以为只是“小情绪”发作,认识不到心理问题的危害性,直至出现难以逆转的心理变化,甚至做出自我伤害的行为来。这个问题也必须引起高度重视。

  把生命安全与健康教育纳入中小学课程教材指南的范畴,是教育的应有之义。中小学的课堂,不仅应该装入“语数外”,还应该将“成长的烦恼”纳入——只有以科学、开明的视角直面这些烦恼,加强预防和干预,才能化忧烦为快乐。

  长期以来,在学科教育更受重视的氛围中,此类“课程”在一些地方的校园受重视程度不高。即使偶有提及相关常识,也很容易被当成无足轻重的“题外话”。而以“指南”的规制,强化生命安全与健康教育,形成相应的“传授”制度和机制,是提升认知、弥补不足、增强效果的必有路径。

  落实好生命安全与健康教育,是促进青少年身心健康的大计,须臾不可放松。无疑,“指南”已经明确了学校的主体责任和工作重点,这有助于将生命安全与健康教育精细化、常态化。

  现代快报评论员 戴之深

下一篇 4 放大 缩小 默认
 
现代快报版权所有 版权声明  | 联系方式 | 网管信箱 | 广告服务

苏ICP备10080896号-6 广告热线:96060 版权申明 本网法律顾问:江苏曹骏律师事务所曹骏律师

版权所有 江苏现代快报传媒有限公司 @copyright 2007~2016 xdkb.net corperation.All rights reserv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