紫金文化艺术节正在火热进行中。方寸舞台之间,一折折好戏鸣锣开场,吟唱着一幕幕百转千回。
如果时光回溯,精彩的歌舞戏剧都在哪儿上演?
平坦的山丘上,简易的看棚里。有观众的地方,就是舞台。
今天就来韶韶古代戏台那些事。
现代快报+/ZAKER南京记者 张然
1
3000多年前,一场精彩绝伦的歌舞表演在陈国上演。
鼓儿咚咚,瓦缶当当,神秘的巫女舞姿回旋,白鹭羽毛制成的伞在她手中翻飞,尽显柔情,观众看得如痴如醉。
这场歌舞表演全靠服道化和舞姿撑着,因为舞台实在不是加分项,四周凸起的高地是观众的看席,中间平坦的土山就是舞台了。观众居高临下,舞台一览无遗。
不用费力修建,只利用自然地形就能拥有观看表演的绝佳视角,先人确实聪明。这样的舞台也叫宛丘,巫女舞动的身姿被写在《诗经·陈风·宛丘》中,“子之汤兮,宛丘之上兮。”
到了汉代,皇家有了观看表演的好去处——平乐观,位于长安上林苑。平乐观建于汉武帝元封三年(公元前108年),皇帝可以登上高台,在这里欢送将士出征,也可以在这里迎接官兵凯旋。
正事忙完了,当皇帝的也要休闲休闲,所以平乐观上,还可以居高临下地看一场角抵之戏(摔跤比赛),也可以听一首清畅而逶迤的曲子,唱歌的女子坐而长歌。平乐观演出时的盛况被张衡记录在《西京赋》中。
都城可以换,平乐观不能少。到了东汉,汉明帝永平五年(公元62年),又一座平乐观在洛阳城西拔地而起。
汉灵帝大刀阔斧地在这里修筑了一个大坛,上面立起十二层的华盖,高达十丈,在大坛的东北方向又修筑了一个小坛,立起九层的华盖,高九丈。他曾在这里阅兵,也曾在这里看戏。
唐代有一怪,寺庙里把戏看。热闹一点的寺庙,一寺有多个戏场。钱希白在《南部新书》里写道:“长安戏场多集于慈恩,小者在青龙,其次在荐福、永寿。”
寺院中的戏台高出地面,戏台上再搭建“乐棚”。这回不用从上向下俯视了。
寺院里有百姓的乐子,宫廷里自然有皇家的消遣。宫里的戏台叫“舞筵”或“锦筵”,它是一个在周边设有低矮栏杆的方形舞台,装饰华丽,演员在台上歌舞,四周则是伴奏的乐队,是不是有现代舞台那味了?在敦煌壁画《西方净土变》中,我们可以看到关于“锦筵”的描绘。
2
在市中心买些吃食,去看一出相声,被逗得捧腹大笑后如果还意犹未尽,可以再看个夜场演出。没错,这就是宋代人的幸福生活。
在宋代,中国戏曲趋于成熟,戏台自然遍地开花。营业性的演艺场所被称为“瓦子”,也叫“瓦舍”或“瓦市”,瓦舍内有酒肆、茶坊、食店、摊铺,吃喝玩乐,应有尽有。
演戏的地方叫“勾栏”。勾栏露天而建,没有屋顶,仅在四周用木板围起,像个钟楼一样。北宋都城汴梁的大小勾栏达50多座,最大可容数千人。
每天能看到哪些演出?不仅能看到类似于小品的滑稽戏、类似于相声的说诨话、类似于魔术的七圣法、类似于杂技的踢弄,还有杂剧、说书、歌舞、傀儡戏、皮影戏、蹴鞠、相扑等,应有尽有,一些节目还安排了夜场演出,汴京的百姓“终日居此,不觉抵暮”。
明代商贾们又玩出新花样,他们建了不少“老乡会”,也就是会馆,会馆里一般都配有戏台。和同乡一起喝着茶,聊着家乡,听着戏,好不惬意。
慢慢地,家里有条件的土豪将宅家进行到底,在家里养起了家庭戏班,还建起了戏厅,满足自己足不出户就能“追剧”的愿望。
要说这种私人性质的戏台建得最豪华的,当属宫里的庭院式戏台了。颐和园里的德和园大戏楼建于光绪年间,是中国现存最大的古戏楼,京剧演员谭鑫培、杨小楼都在这里为慈禧唱过戏。
它有21米高,翘角重檐,分为三层。底层舞台地下室有水井、水池,可设置水法布景,天井可与上层戏台连通,中层戏台设有绞车,可巧设机关布景。升仙、下凡、入地这样的“架空剧”表演起来也不在话下,特效直接拉满。
越玩越明白的清朝人还发现了收声的奥秘。渐渐地,庭院式剧场建起屋顶,甚至还做成精致的穹顶,起到拢音的作用。很多舞台下摆放着水缸或水池,以盛水的深浅来调节不同演出时的共鸣效果。
3
江南水乡孕育温润的江南人,也催生了带有地域特色的戏台。
明万历以后,江南水乡的士大夫喜欢在船上看戏。用于演戏的船,是一种特别高大有重楼的船。
张岱《陶庵梦忆》卷八“楼船”中写道:一个大户人家在楼船上用木排搭高台演戏,城里乡下来看戏的船有千余艘。午后忽然刮起大风,巨浪磅礴,大雨如注,楼船因为太高几乎倾覆。于是,人们用几千条缆绳系着船,网网如织,风不能撼,一直坚持到演完。
戏船可以随意移动,划到哪儿演到哪儿,是一种适合水乡的演出场所。明末,苏州虎丘山塘出现了一种商业性质的戏船,叫做卷梢。卷梢停泊在水中演戏,船头就是戏台,船舱便是戏房。船头平台上张挂灯球,吊起帐幕,演员们就在这小小的船头上出将入相,扮演传奇。观众驾着名为“沙飞”的小舢板,围在卷梢大船周围观看。
清《桐桥倚棹录》中记载,苏州的沙飞都在山塘一带的野芳浜和普济桥上下客。沙飞不仅可以当做看戏的包厢,还能用来请客吃饭。租一条沙飞,在船上边吃美食边看戏,好不惬意。
晚清时,苏州有一艘非常有名的戏船,叫高升台。它全部是竹木结构,采用活络榫头,可随时搭成一座飞檐翘角、造型精美的戏台,拆卸后又方方正正,便于搬运。
据《苏州戏曲志》记载:这艘戏船是晚清吴江芦墟乡一家造船厂所造,它的舞台是按照芦墟泗洲寺的正殿仿造的,十分气派。因船厂老板叫陆高升,所以船就叫高升台,能来高升台上演戏的可都是角。解放后,高升台仍在江浙沪一带水乡演出,1962年方被淘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