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A8版:我是红色文化志愿者 上一版3  4下一版
 
标题导航
  内容检索:
 
  2021年10月18日 星期 放大 缩小 默认 >>返回首页
现代快报记者担任红色文化志愿者,走进南京高淳西舍红色教育基地
军民合力,筑就坚如钢铁的“红色堡垒”
  现代快报记者给参观者讲解
  该场景表现的是新四军与老百姓鱼水情深
  兵工生产的情形
  广场上的浮雕

  讲述红色故事,传承红色基因。2021年5月,现代快报启动“我是红色文化志愿者”活动。作为党史学习教育的一项重要内容,30名青年记者担任“红色文化志愿者”,走进江苏30个红色场馆,学习党史并担任讲解员。10月11日,现代快报记者走进位于南京高淳的西舍红色教育基地,作为一名志愿讲解员,与参观者一同重温红色历史,回望那段峥嵘岁月,汲取奋进的力量。

  

  现代快报+/ZAKER南京记者

  马壮壮/文 王曦/摄

  烽火岁月中,一座坚如钢铁的“红色堡垒”

  现在的南京高淳西舍,村容整洁,水田环绕,一片温馨祥和。风光秀丽的“国际慢城”,曾是新四军抗日的战场。当地百姓,在党的领导下,形成坚如钢铁的“红色堡垒”,保卫根据地,保卫建立在西舍村的抗日红色政权。

  高淳是红色革命老区,1933年,高淳地区第一个中共组织——月亮湖党支部诞生。1938年,新四军挺进苏南,建立以茅山为中心的抗日根据地,8月在桠溪街道赵村,成立新四军第五兵站。1943年11月下旬,新四军十六旅取得溧高战役胜利后,中共苏南三地委,重建中共高淳县委,并于次年1月,在高淳、溧阳两县边区建立以西舍为中心的高淳县抗日民主政府,政府驻地西舍村。1944年6月,为响应党中央“精兵简政”的号召,溧水,高淳两县县委、县政府合并,成立溧高县委、县政府。

  在中共高淳地区革命历程展馆,这里梳理了高淳地区的重要革命史实。“新四军是老百姓的队伍。”讲解中,参观者们在展馆中一起念出了这句话。抗战时期,高淳陆续建立了众多党组织,高淳成为茅山抗日根据地的“红色堡垒”。

  在一处雕塑前,现代快报记者和参观者们一起停下了脚步,雕塑名叫“新四军五号兵站雕塑”,讲述的是村民与新四军之间鱼水情深、同甘共苦的情谊。这处感人的画面,也是前来参观市民的打卡点之一。“老乡们手中的篮子里,装满了吃的用的,旁边还有一车粮食,可见当时老百姓与新四军的深厚感情。”参观者魏女士说,现在我们通过图片、雕塑、影像等资料了解那段历史,仿佛回到当时的烽火岁月。

  成立兵工厂、纺织厂,“自力更生,丰衣足食”

  抗战时期,溧高地区并不富裕,再加上日、伪、顽对根据地的封锁,使得经济等方面非常困难。溧高根据地军民响应党中央“自力更生,丰衣足食”的号召,积极开展生产运动,纺织厂、兵工厂相继建立起来。

  现代快报记者了解到,溧高县抗日民主政府在西舍村成立后,为就近解决新四军战士武器维修、弹药供给问题,村里成立兵工厂,由村里民兵和新四军战士共同生产,主要进行武器维护、零件更换,制造手榴弹和地雷等,为新四军抗日武装部队在溧高县地区进行抗日作出很大贡献。

  溧高县纺织厂展馆中,展示了土布生产的全过程。当时,溧高抗日民主政府广泛发动群众手工纺纱织布,先后兴建了4个纺织厂、2个织巾厂。民间手工纺车、织布机遍及溧高根据地,为粉碎敌人对溧高根据地的封锁,解决军需民用起了重要的作用。种棉、纺纱、合股、浆纱、织布……现在难得一见的纺织机,摆放在场馆里,述说着根据地人民为了子弟兵能穿上军衣,付出艰辛劳动的感人故事。

  红色基因代代相传,历史是最好的教科书

  在抗战中,溧高地方抗日武装不断壮大,先后建立了溧高独立团与溧高警卫团。溧高抗日根据地像一个铁三角,牢牢扎在敌人的心脏上,狠狠打击了苏南的日伪军。

  抗战期间,有36位共和国将帅和8位开国大校在这块红色的土地上战斗过,有近万名高淳人民走上了抗日的战场。抗战胜利后,2000多名高淳子弟随新四军北撤,加入了解放全中国的队伍,南征北战。

  从月亮湖党支部的灯光,到新四军东征初抵高淳,风雨黎明中,新四军给高淳地区带来了革命的火种。“历史是最好的教科书。”高淳区新四军研究会常务理事陈宁剑表示,作为溧高地区抗日根据地的中心区和民主政府所在地,西舍村见证了新四军和溧高县委县政府,为广泛发动群众支援前线、消灭日伪所作出的努力、奋斗和奉献,在苏南抗日战争史上留下了浓墨重彩的一笔。如今,先辈们留下来的红色基因在这里代代相传,指引着我们不忘初心,用自己的双手创造更加美好的未来。

  记者手记

  在“红色堡垒”

  见证红色精神

  出发去高淳前,我和同事说,听说西舍的红色场馆,是和村子融为一体的。10月11日上午10点多,我们下了高速公路,根据导航,就快要到西舍了,还在寻找地标的时候,“西舍红色堡垒苏南抗战中心”几个大字出现在眼前,我们的目的地到了。

  这还是我第一次以红色文化志愿者的身份,体验讲解员的角色,向大家讲述红色故事。在来之前的准备工作中,大量的文字、图片资料,已经带我回到那段烽火岁月。来到西舍红色教育基地,更像是一场时空穿越,影像、雕塑等材料,生动展示了相应的历史背景。“新四军是老百姓的队伍。”抗战期间,根据地军民牢牢结合在一起,形成一个坚强的共同体。将士们浴血奋战,老乡们拿起针线、锄头支援前线。场馆里我们看到的纺车、粮食量器等物件,承载的是满满的鱼水情。

  兵工厂、纺织厂、将帅纪念馆……这里不同于其他红色场馆,这里的场馆散落在村子里,走在村子的小道上,你能看到参观者,也能遇到正要出门的村民。沈珊珊一家人就住在村口,他们一家开了一个小超市,还经营着手工小作坊,制作米糕和团子。他们一家经常看到来来往往的游客,到这里感悟红色精神。“经常有人来找我们问路,问场馆怎么走。”和红色场馆融为一体的村子,大多数的村民和沈珊珊一样,偶尔也会担当起导游的角色,向游客讲述当年的红色故事。先辈们留下的红色基因,已经深入村子肌理。

  沈珊珊说,从小在村子里长大,经常听老人们讲起以前的故事,现在村里的小孩子也一样,伴着红色精神成长。

  如今硝烟散尽,西舍“红色堡垒”成为知名的红色教育基地,丰富的红色文化让这个小村庄名声大噪。这次讲述结束了,但是红色文化志愿者的身份还没有结束,我会继续担当传播者,讲好红色故事。

放大 缩小 默认
 
现代快报版权所有 版权声明  | 联系方式 | 网管信箱 | 广告服务

苏ICP备10080896号-6 广告热线:96060 版权申明 本网法律顾问:江苏曹骏律师事务所曹骏律师

版权所有 江苏现代快报传媒有限公司 @copyright 2007~2016 xdkb.net corperation.All rights reserv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