0时23分
神十三发射升空
北京时间2021年10月16日0时23分,搭载神舟十三号载人飞船的长征二号F遥十三运载火箭,在酒泉卫星发射中心按照预定时间精准点火发射,约582秒后,神舟十三号载人飞船与火箭成功分离,进入预定轨道,顺利将翟志刚、王亚平、叶光富3名航天员送入太空,飞行乘组状态良好,发射取得圆满成功。
这是我国载人航天工程立项实施以来的第21次飞行任务,也是空间站阶段的第2次载人飞行任务。
6时56分
首次完成径向交会对接
神舟十三号载人飞船入轨后顺利完成入轨状态设置,于北京时间2021年10月16日6时56分,采用自主快速交会对接模式成功对接于天和核心舱径向端口,与此前已对接的天舟二号、天舟三号货运飞船一起构成四舱(船)组合体,整个交会对接过程历时约6.5小时。
这是中国航天首次完成径向交会对接。
9时58分
3名航天员顺利进驻天和核心舱
在神舟十三号载人飞船与空间站组合体成功实现自主快速交会对接后,航天员乘组从返回舱进入轨道舱。按程序完成各项工作后,翟志刚开启天和核心舱舱门,北京时间2021年10月16日9时58分,航天员翟志刚、王亚平、叶光富先后进入天和核心舱,中国空间站也迎来了第二个飞行乘组和首位女航天员。后续,航天员乘组将按计划开展相关工作。
干
啥
未来6个月
他们要完成多项任务
神舟十三号飞行乘组3名航天员将在轨驻留6个月的时间,在未来6个月的时间,他们将完成哪些任务呢?
将开展空间站舱外有关设备组装等作业
神舟十三号飞船入轨后,首先与空间站天和核心舱完成交会对接,此时,神舟十三号飞船与天和核心舱、天舟二号、天舟三号形成一舱三船状态。与神舟十二号任务相同,神舟十三号在轨驻留期间,航天员将在机械臂支持下,相互配合开展空间站舱外有关设备组装等作业。
叶光富说:“这些任务由我们三个人共同去完成,有人负责主操作,有人负责辅助的操作和提醒、帮助,具体的分工我们可以在太空中根据实际情况进行适当的调整与安排。”
翟志刚说:“每一次出舱需要完成的任务都不一样,这就是出舱活动在现代空间站搭建过程中具体的应用。我们这次要在天上进行的科学研究的实验项目比十二的更多了,因为我们飞行的时间更长。”
将择机进行在轨遥操作交会对接任务
在轨飞行期间,神舟十三号航天员乘组除了将开展一系列空间科学实验和技术试验以外,还将择机进行在轨遥操作交会对接任务。
翟志刚说:“所谓的遥操作就是我们在空间站遥控一个航天器与空间站进行对接,在我们神十三任务中就有这么一项特殊的任务,这个是神十二任务里没有的。”
任务期间还将开展航天科普教育
2013年的神舟十号飞行任务中,王亚平作为主讲人,和队友聂海胜、张晓光一起共同完成了我国首次太空授课任务。在这次神舟十三号任务中,王亚平还会给大家带来新的太空课程。
神舟十二号乘组向神舟十三号乘组传授经验
相比神舟十二号任务,尽管在选拔训练和航天员保障技术整体思路方案、措施、手段上相同,但针对更长期的特点,又进一步突出强化了重点。
据悉,面向半年的飞行任务,进一步强化规范工作节奏和工作制度,包括每周值班制度、周六站务及物资管理日制度、周日休整日制度、每月天地沟通交流制度等,同时,针对出舱活动形成的相对固化的工作计划模块等,相比神舟十二号任务,工作节奏更加鲜明,天地协同一体的工作模式和体系更加成熟。
在完成既定训练计划的基础上,9月6日,神舟十三号乘组在飞控现场与神舟十二号乘组进行了天地通话,了解了撤离前物资状态、在轨工作与生活注意事项。航天员返回前,神舟十二号乘组对整站物资、产品状态进行了全面巡视拍摄,与神舟十三号乘组及备份航天员进行了专项座谈交流,全面介绍操作要点、天地差异、注意事项等内容,特别是针对出舱活动,乘组充分交流了经验,为神舟十三号乘组提前进入状态、顺利执行任务打下了基础。
吃
啥
带了127种食物
过年有三种馅料的饺子
作为进驻中国空间站“天宫”的第二批航天员,翟志刚、王亚平、叶光富将展开为期6个月的太空工作生活,创造中国航天员太空驻留时长的新纪录。
很多网友好奇,长达半年的太空生活期间,航天员们的伙食如何?他们吃得怎么样?
中国航天员科研训练中心航天营养与食品工程研究室主任臧鹏接受采访表示,航天食品共有127种,包括主食、副食、饮料、调味品和功能性饮料等。
其中副食有畜肉禽肉和蔬菜,营养丰富,口味也可以通过调味品来调节。据悉,等待他们的有宫保鸡丁、黑椒牛柳、虾仁炒蛋、鱼香肉丝、酸奶水果和照烧鸡腿等。
由于此次任务跨年,任臧鹏表示,还为航天员在空间站过年准备了加热即食的饺子,共三种馅:猪肉白菜饺子、鲅鱼饺子和黄花菜饺子。饺子是在地面加工好的,吃的时候复热即可。
此外,他们也带了一些福字、春联等,将在春节时装饰空间站。
玩
啥
他们带了
影视剧、乐器还有笔墨纸砚
翟志刚、王亚平、叶光富都携带了一些经过精挑细选的私人物品。他们都带了些什么呢?
翟志刚:
影视剧、笔墨纸砚
翟志刚带上天的有影视剧视频和歌曲。“有时间或者心情烦躁的时候,可以看看影视剧、听听歌。”此外,翟志刚还带了笔墨纸砚,想在天上写写毛笔字。期待他的“天书”!
叶光富:
家人准备了神秘物品
叶光富表示,除了自己根据个人喜好携带的物品,家人还为他准备了一些“神秘物品”,到天上后会为大家解密。叶光富还携带了和家人的合照,“在比较累或烦躁的时候看看照片,能够得到舒缓和放松。”此外,叶光富还携带了一些小乐器,想在太空利用闲暇之余学习乐器。
王亚平:
带了大乐器在天上展示
王亚平则表示,自己带了比较大的乐器,将在天上进行展示。“而且我会搭配别的东西,来展示我们的中华文化,但是暂时要保密。我相信展示的时候,大家会感到惊喜!”此外,王亚平还给“出差三人组”的另外两位同事带了礼物,“我也没跟他俩说,等新年的时候给他俩惊喜。”作为母亲,王亚平非常牵挂自己五岁半的女儿,这次到太空,她还带了很多女儿的照片。
值得一提的是,王亚平还带了60瓶爽肤水、30瓶精华液和30瓶面霜。女航天员在太空也可以化妆,就是这么体贴。
保障
“三人组”健康如何保障?
南航科研团队提供技术支持
快报讯(通讯员 王伟 王雨竹 记者 舒越)在神十三发射任务中,众多南京航空航天大学师生、校友贡献了自己的力量和智慧。
航天员在整个任务期间的健康和安全是载人航天探索任务的核心问题。南京航空航天大学材料科学与技术学院丰俊东副教授领衔的核技术与航天医学工程课题组,聚焦在航天特因环境(辐射、辐射失重复合效应)对航天员脑和视觉的影响研究。通过一系列地基实验,建立了天基检测指标体系,利用空间站人系统研究机柜,分析辐射、辐射失重复合效应对人体脑组织、脑功能等的影响及影响程度;评估空间站环境下航天员的健康状态,为航天员健康保障提供技术支持。
航天器对接时存在一定的相对速度,由于航天器质量大,对接时产生的动能比较大,为了减少对接过程中产生的震动和撞击,对接机构内部采用了电磁阻尼器消耗对接能量,南京航空航天大学航天学院王小涛副教授团队研发了一套电磁阻尼器高低温测试系统,测试空间环境下电磁阻尼器的阻尼特性是否满足设计要求。测试系统目前已经应用到包括神舟十二号、十三号飞船在内的多个神舟系列飞船任务中。
在空间站建设方面,航空学院文浩教授团队在“空间结构在轨自主组装的动态控制”方面、姚卫星教授团队在“空间站伸展机构疲劳评估与试验验证”、王志瑾教授团队在“空间站柔性太阳翼设计”方面,自动化学院吴红飞教授团队在“空间站大功率电源系统”方面,机电学院田威教授团队在“核心舱复杂结构原位多机器人协同装配技术”方面,航天学院陈金宝教授团队在“机械臂和展开机构”方面,王小涛教授在“空间在轨机器人”方面,陈传志副教授在“新型空间弱撞击对接机构及其柔顺控制技术”方面开展相关研究,这些研究均为空间站核心舱顺利研制提供了技术支撑作用。
一代代南航校友为祖国的载人航天事业做出了重要贡献。飞机设计专业1985级校友孟凡新担任天津航天长征火箭制造有限公司总经理,电气技术专业1988级校友林涓、航空飞行器设计专业1998级校友周智勇担任长征二号F遥十二火箭主任设计师,飞行器设计专业1998级校友曹俊生担任载人航天工程货运飞船系统副总设计师,飞行器环境与生命保障工程专业1999级校友仲伟巍担任中国载人工程航天员系统总体主任设计师,信息工程专业2000级校友于磊担任天舟货运飞船系统电总体主任设计师,测试计量技术与仪器专业2003级校友何永丛担任天舟三号货运飞船测试指挥,飞行器设计专业2012级校友(博)李兴乾担任航天五院总体设计部载人航天器总体研究室主任,飞行器设计专业2016级博士研究生任亮担任天舟货运飞船综合测试主任设计师。
江苏“智慧眼”
为神十三全程护航
快报讯(记者 阿里亚 胡玉梅)在神十三发射任务中,位于南京的中国电科第14研究所提供全程保障支撑,为神舟十三号奔赴太空保驾护航。
载人飞船的发射过程看似轻松,实际上是一个“高难度”的动作。特别是逃逸塔分离前的测量过程,是整个任务成败,乃至保障航天员生命安全的关键。
14所经过多年的技术积淀和发展,上升段测量雷达采用了多发射冗余备份设计,极大地提升了装备执行任务的可靠性。针对上升段掉落的火箭残骸,14所研制的雷达不仅提高了测量精度、还提升了智能化的发射舱识别能力。雷达会自动跟踪飞船目标而不受掉落残骸影响,全力确保发射任务和航天员的生命安全。
航天测量船雷达是负责海外测量的主要装备和手段,14所研制的新一代船载测量雷达,采用高可靠设计,执行任务十分可靠。
与此同时,本次任务航天员将在空间站中停留6个月。在这期间,14所研制的多部大型雷达将对空间站进行全程的测量、定轨、微波成像,确保空间站在既定的轨道上安全运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