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B6版:读品周刊 上一版3  4下一版
 
标题导航
  内容检索:
 
  2021年10月17日 星期 放大 缩小 默认 3 上一篇 >>返回首页
写给大家的国画赏析
  《读懂中国画》
  邵仄炯
  上海人民出版社
  2021年6月

  □林颐

  中国古代绘画凭借着自成一格的绘画语言以及一以贯之的东方艺术精神,独树一帜,绵延流远。晋唐名迹,迄今犹存。画法的变迁,蕴含历史文化的精华,尤宜普及,使得人人知我国画之风采气度,唯论画者常有偏于鉴赏家渊深之故,而普通人如我难得其门可入。

  新近读到一本画论,叫《读懂中国画》,内容如书名一般朴实,初始几篇,但觉平淡,没料想,越读越入迷,掩卷回味,获益匪浅。

  该书原是为喜马拉雅所作的音频节目,所以,语言浅白,篇幅精短,我最初不以为意,后来为什么觉得它不错呢?该书作者邵仄炯,书画家、上海师范大学美术学院副教授、硕士生导师,深厚的专业素养很好地化用在了各节文章里,作品具备“大家小书”的风范。

  该书最大的特点是铺设了一条连贯的线索,有条不紊、循序渐进地把时代与个人、风格与技术、主题与布局、画意旨趣、笔墨特点乃至画史评点,杂糅交错,择要评析。也就是说,不倚重外部的文化研究,紧扣画作本身,就画论画。上海师范大学美术学院教授邵琦为该书撰写序言,称其“有益于中国画的正本清源”,的确如此。

  中国绘画一般分为人物、山水、花鸟等科,主要运用线条和墨色的变化,运用独特的造型手法,如钩、皴、点、染、浓、淡、干、湿等来形成各种技法形式,如写意、工笔、勾勒、设色、水墨画等,描绘山川风貌、瓜果花卉、人间百态。中国绘画有自己的空间观念,不囿限于焦点透视法,不讲究机械的精准度,而是以游动的视点,经营意象,以意推之,营造天人合一、物我合一的精神宇宙。中国绘画又具有书画同源的特点,与中国书法在用笔着墨、骨法写意上辉映契合,彼此影响,逐渐地,也与文人诗词达成书绘和意境的融通。

  邵仄炯以深入浅出的方式揭示中国绘画的文化特质,以自然轻松的方式推广美术通识。有些视角,确实是只有画画的人才会有的,内行而不炫耀,一一讲与我们听。

  比如,皴法。邵仄炯说,五代荆浩的《匡庐图》实实在在地用笔墨的皴擦,让人们感受到雄伟的自然力量,这是中国山水画技法的一次重大突破;五代董源的《夏景山口待渡图》创造了“披麻皴”,用层层叠叠、松柔有弹性的线条表现江南山水的柔美;五代宋初巨然《萧翼赚兰亭》里的“长披麻皴”,用一条条拉长的墨线,画出了浑厚秀润的山石;北宋李唐的《万壑松风图》,运用了斧劈皴,笔法如同用斧子劈柴一样,有力度、有速度,墨色的渲染更使得山体具有西画素描般的明暗效果、空间层次和厚重的立体感。

  屡次剖析,前后呼应,皴法的应用与发展就清楚了。邵仄炯二敏堂里的画作多是隽雅清丽的小青绿,该书封面就是他的画作《星空》,可领略其艺术取向,对青绿山水画尤为青睐。

  谈及了赵伯驹的《江山秋色图》,山石的温润与翡翠般的颜色,厚重又不失透明感;王希孟的《千里江山图》,以精练的墨线层层勾出水面,近处紧密,远处稀疏,这种像编织渔网的细线一样密集的画水的技法被称为“网巾法”,然后以绿色平涂,再做多次复染,就出现了一片浩荡的江水;文徵明的《惠山茶会图》,小青绿的笔法更加薄而透明,呈现雅致明丽的趣味。

  该书网罗了各种技法,加以简明扼要的阐释。除了以上论及,还谈到了顾恺之的“高古游丝描”、徐熙的“落墨法”、李公麟的“白描”、夏圭的“拖泥带水”、苏轼的“墨戏”、赵孟頫的“飞白”、徐渭的“大写意”、八大山人的“白眼”……诸般技法,诸般妙处。还有一些中西绘画比较,韩滉《五牛图》的造型与佛罗伦萨画家乌切利作品的“缩短透视法”、 米家云山与印象画派、李嵩的《花篮图》 与卡拉瓦乔的《花篮图》,等等,视野开阔而大气。

  中国绘画是我们的传统艺术,所谓“传统”,应当是活着的文化。譬如《读懂中国画》这样的作品,不但是活着的,而且是让传统活在了大多数人的心里。在掌握知识的基础上,更多地领悟传统的妙处,走进古代人的精神世界。

3 上一篇 放大 缩小 默认
 
现代快报版权所有 版权声明  | 联系方式 | 网管信箱 | 广告服务

苏ICP备10080896号-6 广告热线:96060 版权申明 本网法律顾问:江苏曹骏律师事务所曹骏律师

版权所有 江苏现代快报传媒有限公司 @copyright 2007~2016 xdkb.net corperation.All rights reserv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