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C3版:城事 上一版3  4下一版
 
标题导航
  内容检索:
 
  2021年10月14日 星期 放大 缩小 默认 下一篇 4 >>返回首页
带动同事连续5年结对帮扶延安娃
海门一名小学教师入选“江苏好人”
  李家沟小学送来的锦旗 通讯员供图

  国庆期间,海门师范附属小学的教师宋玲,正忙着整理寄给陕西省延安市安塞区招安镇中心小学一名五年级学生的新衣服,这是她自2018年开始以家庭名义进行结对帮扶的孩子。近年来,她每天都会通过网络辅导对方的学习。这位有着30多年教龄的教师,自2017年组建“小笋娃延安行团”,连续5年带着学生和家长与革命老区延安开展教育扶贫和结对帮扶。9月“江苏好人榜”新近发布,宋玲成功入选。

  

  严君臣 何天宇 俞新美

  火车倒大巴,辗转近30小时去大山

  2015年,宋玲担任当时海师附小一(4)班的班主任,在一堂主题晨会课跟同学们分享了大山里的故事,“当时就在想,我是不是可以带着孩子们一起去大山看看,为孩子们寻找结对帮扶的小伙伴,让他们学会感恩、共同成长呢?”宋玲的想法得到了班上家长们的大力支持。在这一年,宋玲结识了招安镇扶贫办的主任云卫军,最终确定李家沟小学为自己团队教育扶贫的对象。

  2017年暑假,在宋玲老师的号召下,由19个家庭共计40人组成的倚天竹班“小笋娃延安行团”第一次来到了李家沟小学。这次,“小笋娃延安行团”给19位帮扶对象带去了书包、文具、书籍等学习用品,给两个特困孩子送去了慰问金。第一次延安行的场景,宋老师依然历历在目。“那时候从上海到延安只有一班火车,要坐25个小时,到了延安还要坐将近3个小时的大巴才能到李家沟小学。下车的时候,一群带着高原红的腼腆孩子排着队静静地等候我们的到来,我的心一下子被触动了。”

  老师搭起爱心桥,两地师生结对帮扶

  今年7月5日,海门师范附属小学“小笋娃延安行团”的34名师生家长,带上慰问品和慰问金,再次来到陕西省延安市安塞区招安镇李家沟小学,与这里的师生开展结对帮扶活动,这也是他们自2017年以来第五次来到该校,为这里的孩子捐款捐物。

  李家沟小学是安塞区“撤点并校”后仅剩的一所村办小学,占地面积只有3550平方米,是附近13公里路上孩子们唯一的求学之所。在宋玲的牵线搭桥之下,这所学校与远在1500多公里外的海师附小倚天竹班的学生联系在了一起。

  今年从海师附小毕业升入初一的李毅宸是“小笋娃延安行团”的成员,每年的延安行他都会积极参与。第一次来到李家沟小学时,崎岖的山路、漫天的黄土、矮小的教室、零散分布的窑洞给他留下了深刻的印象。“他们的幼儿园跟小学是在一起的,幼儿园有食堂,中午自己打饭后,只能蹲在墙脚吃。小学一个年级只有一个班,学校很小,也没有什么体育设施。”李毅宸说。

  同吃同住,攒下零花钱资助小伙伴

  第一次延安行之后的每年暑假,宋玲都会组织“小笋娃延安行团”去李家沟小学开展为期一周左右的结对帮扶活动,为那里的孩子带去衣物、书籍、体育器材等,让两地的孩子们同吃同住。

  5年来,海门的学生们熟悉了李家沟的每一条溪涧、每一座山丘,习惯了住窑洞、睡火坑,吃洋芋擦擦、荞面饸饹,也感受了信天游、安塞腰鼓、剪纸等陕北文化的独特魅力。他们还用自己攒下的零花钱,给李家沟的小伙伴购置零食、文具、图书等。

  李家沟小学也在悄悄发生着变化,这里的孩子们有了崭新的夏、秋季校服,新建了一间属于他们的书屋,拥有了全新的体育器材。回到海门后,孩子们还会利用周末时间写信、打电话或者发微信联络小伙伴,聊聊最近看的书。

  在宋玲的影响下,“苏陕扶贫协作教育基地”揭牌,海师附小多位老师结对帮扶了李家沟小学的数名贫困学生;“小笋娃延安行团”也加入了新的血液,成员越来越多。

下一篇 4 放大 缩小 默认
 
现代快报版权所有 版权声明  | 联系方式 | 网管信箱 | 广告服务

苏ICP备10080896号-6 广告热线:96060 版权申明 本网法律顾问:江苏曹骏律师事务所曹骏律师

版权所有 江苏现代快报传媒有限公司 @copyright 2007~2016 xdkb.net corperation.All rights reserv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