从清末“废科举、兴学堂”起,铅笔这种新事物就开始涌入中华大地,由于轻便好用,很快就改变了许多国人使用毛笔的习惯。
外商大赚一笔的同时,狂妄地宣称中国无法制造出自己的铅笔。直到1935年,一位江苏武进的小伙子创办了一家铅笔厂,造出真正的国产铅笔,狠狠“打脸”这些看不起中国制造的人。
现代快报+/ZAKER南京记者 郑文静
1
把时光的指针回拨到86年前的金陵初秋。
1935年10月10日,你拿起当天的《中央日报》,会看到这样一则消息,报道江苏人吴羹梅两天前在上海成立了一家铅笔厂,并且准备了三千打国产铅笔赠送给10日开幕的民国时期第六届全运会。
小小的铅笔也值得这样报道?
当然,要知道,在这之前,中国并没有能力生产真正的国产铅笔。
清朝末年起,自来水笔、铅笔一类商品开始进入中国。其中,铅笔的进口以德国最早。德国的施德楼(“鸡牌”)铅笔在19世纪末就已经风行全国。其后,日本货和美国货相继进入。
由于轻便好用,铅笔受到国人的欢迎,销售面逐渐打开。发展到后来,不仅有专门的文具店,连街边很多烟酒杂货店都在卖铅笔。
2
根据《海关中外贸易统计年刊》的资料,从进口份额来看,1925年左右,日本铅笔已经超越德国货,位居中国进口量的首位。1937年,日本铅笔已经占有进口量的85%。为了利用民众的爱国热情,甚至还有日本铅笔厂把商标注册为“中华牌”,欺骗消费者购买。
1932年3月,就在日本铅笔横扫中国市场的时候,在隔海相望的日本国内,一位年轻的中国毕业生走进了横滨的真崎大和铅笔株式会社,开始在那里实习。他的名字叫吴羹梅。
吴羹梅,又名吴鼎,1906年生于江苏武进。1922年,16岁的吴羹梅考入同济大学,1926年因参加抗议段祺瑞执政府制造“三一八”惨案的学生运动被开除。1928年,吴羹梅东渡日本,考入横滨高等工业学校攻读应用化学。
还在学校里的吴羹梅,就将小小的铅笔和自己实业强国的宏大愿望联系在了一起。他想创办一家铅笔厂,造出真正的国产铅笔!
3
毕业后,吴羹梅进入日本真崎大和铅笔株式会社(后为三菱铅笔株式会社)神奈川颜色铅笔工场实习,学习制造铅笔工艺技术。
他所在部门的负责人名叫益田三郎,为人热情,教授了很多购买原料、机器、产品推销方面的知识给他。但是该厂的关键技术——铅笔芯的制造,特别是笔芯配方,是严格保密的。
吴羹梅去找真崎大和铅笔株式会社的社长数原三郎请教。数原三郎劝他放弃办厂的念头,他说:“办铅笔工业可不是一件容易的事,你们国内也生产不出铅笔,还是买我们日本的铅笔吧。”
当时的中国只有两家铅笔厂,分别在北平和上海,并且没有自主生产能力,只能从国外进口铅芯、木杆等半成品进行加工。
1933年冬,吴羹梅结束实习回到上海,决心创造一家中国人自己的铅笔厂。
1934年,在艰难筹资后,吴羹梅和朋友郭子春、老乡章伟士,在上海斜徐路(今晖东路)1176号买下一个旧厂房,作为厂址。然后又通过益田三郎的介绍,从日本购置了制造铅笔的全套机件及工具。
为了寻找国产原料,吴羹梅联系了对矿物资源比较熟悉的中央工业实验所,在他们的协助下,吴羹梅在苏州找到了黏土,从湖南寻到了石墨矿,又在云南采购了紫胶,还采用胡桃木、柏木、银杏和椴木,经过多次试验,终于制成了从笔芯到笔杆到油漆的“完全国货”铅笔。
1935年10月8日,中国铅笔厂(后更名为“中国标准国货铅笔厂”)正式营业,这是中国第一家成功的铅笔厂。
10月10日,《中央日报》的那则报道中这样写道,“出品精良,超过舶来品,故上海政学各界,均先后向该厂订购铅笔。”
4
“国产铅笔”生产出来了,但是要投放市场、打开销路还有很多困难。当时,我国的铅笔市场几乎完全被外国货占领,而且货色齐全,高中低档都有。
德国生产的“THREE CASTLE”(中译“三堡垒”或“三炮台”)铅笔,当时市价每罗(12打144支)54元(银元),一般人无力购买。中档货热销的是德国的施德楼(“鸡牌”),市价每罗5—6元。低档货基本上都是日本倾销来的,最便宜的低于5角钱。
在这种情况下,中国的第一批“国产铅笔”处境非常艰难。
此时,正值抗日爱国运动如火如荼。吴羹梅邀请书法家、时任上海教育局局长的潘公展写下“中国人用中国铅笔”八个字,印在铅笔上,并制成广告广为宣传。
由于质量好,价格又比同档次的外国铅笔低,吴羹梅成功把铅笔摆上了当时上海滩著名的永安、先施、新新、大新四大百货公司的文具柜台,在外国货的围堵中打下了一片天地。
5
“七七事变”后,战火逼近上海。吴羹梅决定将铅笔厂内迁。
内迁的过程一波三折。先是迁到武汉汉口生产了4个月,后又迁往宜昌借地开工半年多。1938年11月,由宜昌迁至重庆,才结束了颠沛流离的日子,在长江北岸菜园坝正街15号建厂。
吴羹梅的企业是当时大后方唯一的铅笔厂,而铅笔是文教事业和宣传工作必不可少的。
为了保证铅笔的供应,尽管工厂两次被日机轰炸,车间和仓库被损毁,吴羹梅自己也受伤住院,但工厂职工仍奋力抢修,坚持生产。
6
抗战胜利后,吴羹梅的铅笔厂是最早从重庆返回上海复工的企业之一。
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后,吴羹梅是最早提出公私合营的企业界人士之一。1954年,工厂完成公私合营,改名为“公私合营中国铅笔公司一厂”。同年,公司成功研制了“中华”牌101绘图铅笔,成为中国几代人的集体回忆。
在1954年之前,中国从没生产过质量过硬的绘图铅笔,所以专业人士只好使用价格昂贵的美国货、德国货。为此,吴羹梅与同仁们想了很多办法,实验了无数次,终于在1954年3月,制造出“中华”牌绘图铅笔,质量优良,被称为中国铅笔制造业的里程碑。
至今,“中华”牌铅笔仍然是国人首选的绘图铅笔,“中华”牌2B铅笔仍然伴随着众多的考生走进考场,在答题卡上涂上一笔笔黑色印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