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兴化 朱秀坤
这俩字敲出来,怕是要让人笑话。灰不溜秋的毛芋头,一个个土疙瘩似的毫不起眼,哪里艳,艳在哪里?
我是看了几幅画才生出这般感觉的。几颗大芋头毛茸茸的,顶上叶芽一律呈红润胭脂色,母芋身上还有四五颗小子芋,同样有艳红的叶芽,极像雏鸟的尖喙,仰了头,巴巴地等母亲喂食——一颗芋,多像一个和谐小家庭。
古人称芋头“蹲鸱”,可惜芋头不长腿,真像。便是叶柄与叶片相连处也有洇开的红晕,刮开一颗芋头,玉白之中更是沁出一节节淡红——不是艳芋是什么?
春天里,芋生芽,越发艳红,芋生根,细长洁白。喜滋滋地种下去,种在水湄田边,横排芋头倒排姜,如一粒粒仙种落入凡间,坦然承受尘世之爱,在芋农的精心呵护下,惬意生长。
家乡人应该感谢央视专题片《舌尖上的中国》,让名不见经传的兴化龙香芋,一下成了水乡的美食名片,默默无闻的农妇马上成了网红。南来北往的,只要到了我们那里,没有不吃龙香芋的,吃了,连赞糯软清香,粉嫩味高,大饱口福后,还要乐呵呵地带上这土仪赠人。实地到水乡田间走走,学了芋农执一柄戽水瓢,使足了力,浇过去,艳阳下闪出七彩的光,水雾飘过脸颊,一片清凉。累了,叶下坐坐,聊天,闲话,听垛上飘来一支水乡民歌,呼吸芋叶间的清新空气,摘一柄阔叶遮阳,也是美事。
不过,让你举了戽水瓢,天天去浇水,那滋味可不好受。三伏酷暑,正是芋头生长旺季,越干旱它们越渴得慌,得一瓢一瓢地喂,喂饱喝足了,才能结出大芋头。人在那里挥汗如雨,芋头却婴儿吮奶似的咂得快活。还得施肥,用小河湾里的淤泥水草,覆于芋苗根部,那是为它们加餐补充营养了。
中秋期间,恰逢芋头成熟期,游子归来,兴奋地划上船随老父亲娘去田边挖芋头。一锹下去,虚松的有机质中,小皮球似的新鲜芋头就露出了笑脸。主人的辛苦劳作,一瓢瓢汗水,全长成了沉甸甸的果实。土地最是诚实厚道,只要付出,就有收获,从不欺人的。夕阳西下,登舟回家,欸乃声里,一船的欢笑,一船的芋头,是作物与亲情的双丰收。
当晚,焖了新米饭,大芋头烧鹅,一盘清炒茭白,池塘里现摘的,两杯老酒下肚,喷香、黏滑的芋块咬在口中,更觉得水乡美味的醇厚,家常小菜的可口。夜了,陪老父亲在檐下闲坐,絮叨着家长里短人情世故,母亲又蒸来一锅毛芋头,拈一只,剥皮,扔口中,糯软已沾上舌尖,一滑,便进了肚,嗯,好吃,真香!又拈一只。老母亲不言,喜眉笑眼中却滚出两颗泪珠……
翌日大早,问,想吃什么好东西?妈给你做!想一想,煮一锅毛芋头菜粥吧,馋呢。于是,捡上些小巧的子芋,水码头上洗洗,颠颠,拌了小青菜,加一匙盐,大铁锅,柴灶上,慢慢地煮。灶膛里旺旺的火,出了灶就是袅袅炊烟。一大碗温热的毛芋青菜粥端到手里时,迫不及待地喝一口,真鲜。筷子一夹,稍一用力便脱了皮,洁白的身子竟比煮鸡蛋细嫩赢人,味道好得没法说。此后,每日里都吃芋头,芋头打滚,也不觉得腻。离家前一晚,还要吃一回芋头烧肉,母亲说,芋就是“遇”,吃芋头,遇好人,愿我儿早日遇上个好姑娘!眼瞅着吃了好几块,才舒展眉头,笑出来。
直至走出家门,还要带上一袋芋头,好在乡愁似酒的日子,做一顿毛芋菜粥。只可惜没有柴灶、炊烟、老母亲烧出来的那般馋人滋味,那滋味也叫乡愁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