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镇江市丹徒区上党镇其一村有个留守儿童校外辅导站,里面精心保存着25本“小报”,这些“小报”都是由退休美术教师潘敖寿一笔一笔手绘而成。25本小报背后,是19年来,这个留守儿童校外辅导站倾情关心儿童教育的暖心故事。
朱秋霞 陈舒萍 曹德伟
即将升入初中一年级的笑笑(化名)已经连续六年参加村里的留守儿童校外辅导站活动。笑笑的爸爸何先生说,孩子打电话说在那儿好玩、有意思、长见识,能学到很多东西。
2002年,老党员潘美仁、潘松根以及退休教师潘敖寿关注到其一村下辖自然村潘甲村内留守儿童数量多、教育难的问题,便萌生了想法,由村委会出资租用民房,组建潘甲村校外辅导站。随后,其一村又在上份、下份、后份分别成立三个留守儿童校外辅导站,并组建了一支以老党员、老教师为主力的“辅导员团队”,让留守儿童们有了另一个温暖的家。
现代快报记者了解到,其一村校外辅导站经历了几次“升级”。2009年,由村委会出资,建设了一栋300余平方米的文化活动中心,将四个片区辅导站集中至中心。2013年,文化活动中心再次“扩容”为两层600多平方米独门独院,辅导室、多媒体功能培训室等齐全,藏书近5000册,各种文体器材十几种,还有篮球场、健身园、乡村大舞台等3000多平方米室外场地。
硬件提升了,软件也不能落下。其一村老村书记何昌义主动带着辅导站与江苏大学等多所院校共建,“村校联办”为其一村留守儿童校外辅导站提供了强有力的师资助力。2009年,江苏大学关工委、流体中心与其一村签订共建协议。十余年来,江苏大学流体中心的志愿者定期对这里的留守儿童进行文化课辅导、科普教育、文学艺术兴趣培养,到了各种节日期间,还会组织丰富多彩的主题活动。此后,江苏科技大学、南京工程学院等高校的大学生志愿者都加入进来,实现了高素质人才推动下的留守儿童教育。
辅导站的运行需要资金,运行资金大部分来自村委会以及当地一些爱心人士的资助。不过,辅导站也难免遇到捉襟见肘的情况,每每此时,这些老党员、老教师们就会自掏腰包。20年来,全村十几名贫困生没有一个因贫失学辍学。“孩子们个个健康成长就是我们最大的成就。”何昌义说。
据统计,19年来,在其一村校外辅导站的“滋养”中走出去的孩子已经超过400名,个个健康成长,顺利完成学业。